田如軍
(松桃苗族自治縣水務局,貴州 松桃554100)
青山灣水庫位于松桃縣木樹鄉治塢村,距縣47 km,屬烏江流域三級支流-沙灘河的上游。有松桃縣-長興鎮-治塢村的公路從壩頂通過。水庫距長興鎮15 km,交通較為方便。
青山灣水庫壩址上游集雨面積4.7 km2,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21.5 m,總庫容58.4萬m3,正常蓄水位以下庫容41.0萬m3,興利庫容24.0 m3,死庫容17.0萬m3,屬小(2)型水庫。水庫以灌溉為主,兼以防洪。灌區涉及治塢村、潮水灣組、水塘組,設計灌溉面積51 hm2,保證灌溉面積24 hm2,防洪保護人口563 人。
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20.22 m,壩頂寬3.2 m,底寬101.78 m,壩頂長56.0 m,壩頂高程458.37 m,上游壩坡為毛石塊石護坡。
溢洪道位于大壩左岸,為岸坡開敞式溢洪道,其堰型為實用堰。堰頂高程455.17 m(壩頂以下3.2 m),堰頂寬6.3 m。
原壩頂高程為458.37 m,但校核洪水位為459.56 m,所以應加高壩頂1.19 m,壩頂高程459.67 m,壩頂寬度由原3.2 m調整為4.0 m并采用泥結石路面(在加高后的壩頂上先何用10 cm碎石墊層,再填筑10 cm厚的泥結石路面),壩頂增設防浪墻,大壩防浪墻高度為1.0 m,防浪墻厚0.3 m,斷面采用“L”型布置,采用C15混凝土澆筑,每隔15 m設置一道伸縮縫。壩頂下游面設置0.2 ×0.2 的C15混凝土排水溝。由于壩頂有過車要求,同時設置了排水溝和防浪墻,防浪墻高程為460.67 m,符合設計要求。
根據設計圖紙提供的大壩坐標控制點,按照《水利水電工程測量規范》(SL52—93)規定,在首級網的基礎上,采用軸線法沿壩頂建立防浪墻平面控制網。壩軸線上的控制點建立完成后,設固定標志進行保護,按先疏后密的原則,逐步完成,最終的軸線控制點間距以滿足施工需要為主,不宜過大。
壩頂已基本填筑完成,通視條件較好,應選擇良好的天氣狀況,避免大風、大氣對測量誤差的影響。
根據施工需要,防浪墻沿軸線方向共布設10個控制點,細部放線,每一段墻身均使用全站儀放出中線及分倉線,使用水準儀在底板上放出墻身高程控制點,并以此為控制線在混凝土底板上彈出立模板邊線,便于控制模板位置及高程[1]。
為保證現澆混凝土(防浪墻)的施工質量和工程進度,計劃采用整體定型大鋼模板,利用8t 汽車吊車吊裝,人工配合就位。
2.2.1 模板設計
平面整體定型大鋼模板設計首先進行荷載計算、分析,考慮新澆筑混凝土對模板的側壓力、施工人員及施工設備自重、振搗混凝土產生的荷載和傾倒混凝土產生的荷載。然后確定結構計算要求和力學模型,分別采用如下:
2.2.1.1 面板
面板用于成型,由剛度要求控制,要確保面板在小撓度內工作,參照《組合鋼模板技術規范》(GBJ214—89)的規定,采用f =L/500 mm。面板由肋支撐,按連續梁計算內力。采用5 mm鋼板。
2.2.1.2 橫肋
肋以支腿作為支撐,與鋼面板有效焊接,以傳遞剪力,但為安全起見,計算視其為單獨工作。力學模型也采用連續梁。橫肋采用80 ×8 角鋼和8#槽鋼。
2.2.1.3 對拉螺栓
對拉螺栓是模板用于側墻時,它承擔混凝土對模板的全部水平力,以保證模板不發生水平位移,其布局主要根據現澆混凝土側壓力分布。擬使用工具式套管拉桿,計算模型采用軸心抗拉。采用m20絲杠[2]。
2.2.1.4 支撐
支撐系統主要將混凝土對模板的水平分力傳遞給地基,并加強裝配式模板的整體穩定性。主要采用8#槽鋼,形成整體支撐系統。
2.2.2 模板裝配
根據設計紙,首先進行模板的裝配設計,然后再進行各組件的加工,進行詳細編號,運到現場后拼裝。
防浪墻墻身模板分為上下游墻面模板、兩端堵頭模板共四塊,根據已彈好的模板邊線,利用8t 汽車吊車配合人工,首先使上下游墻面模板就位并校核準確,再安裝兩端堵頭模板并固定止水及填縫用低發泡塑料板,最后校核位置尺寸無誤后用對拉螺絲緊固,并在兩邊用纜風繩拉好[3]。
2.2.3 模板拆除、清理
澆筑混凝土完成后,間隔時間≥36 h開始拆模,拆模使用2 臺1 ~3 t的千斤頂在模板上口處,緩慢加力撐開模板,利用8 t吊車吊離混凝土面,拆模過程中應細心操作,避免碰傷防浪墻邊角,應注意安全,避免機械傷人。如果在頂撐模板時出現單側模板脫離,另一側模板采用2個3 t手動葫蘆拉開。
鋼模板在每次使用前后進行清理,以方便拆模和防銹,減少鋼模板與混凝土面的吸附力。清理完成后在表層涂擦一薄層新鮮機油,作為脫模隔離材料。
模板拆除時限,除符合施工圖紙的規定外,還按照下列規定:不承重側面模板的拆除,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損壞時,方可拆除。
本標段所有鋼筋原材料運到工地后,均卸于鋼筋加工場內。在加工場加工制作成為半成品,再由5 t載重汽車運至施工現場,在倉內先進行鋼筋綁扎、焊接,再立模。
加工前將鋼筋表面油漬、漆污、銹皮、鱗銹等清除干凈。鋼筋應平直,無局部彎折,調直偏差小于全長的1%,鋼筋調直后其表面傷痕不得使鋼筋截面積減少5%,鋼筋調直冷拉率<1%。
防浪墻鋼筋成型以綁扎為主,在墻體豎筋、下部斜角鋼筋固定處采用點焊,避免墻身鋼筋出現偏移,影響上部結構模板安裝。
局部采用單面搭接焊,焊縫長度為10 倍主筋直徑。鋼筋采用綁扎接頭時,受拉鋼筋的搭接長度≥1.2 La,且≥300 mm;受壓鋼筋的搭接長度≥0.85 La,且≥200 mm。
鋼筋的安裝位置、間距、保護層及鋼筋尺寸均應符合設計圖紙,其偏差不得超過有關規定。鋼筋網片的加固和支撐以施工規范的要求為準。
為保證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每隔1 m左右在鋼筋上焊接短鋼筋或用墊塊支撐,在墻頂下1.2 m處設立一排,在頂口每隔1 m左右在鋼筋網設U 型活動式口撐,保證上口鋼筋位置,澆至上口30 cm時再去掉口撐。
拌制混凝土時,嚴格按照現場試驗室提供并經監理人批準的混凝土配料單進行配料,不得擅自更改配料單。
混凝土使用壩右端電站拌和站集中拌制,3 m3混凝土罐運輸汽車運輸至工作面,卸到活動平臺上,由人工翻至倉面操作平臺上入倉。
施工前,結合本工程的混凝土配合比情況,檢驗拌和設備的性能,如果與實際不適應,立即調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并報告監理人批準。
根據拌和、澆筑能力等情況相協調,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不能發生分離、漏漿、嚴重泌水等現象,嚴禁混運兩種以上標號的混凝土。
運輸時間有以下3 點要求:
1)夏季不超過30 min。
2)春秋季不超過45 min。
3)冬季不超過60 min。
防浪墻混凝土澆筑分兩次完成,第一次澆筑至底板上面(厚30 cm),第二次澆筑至墻體上頂面,燈柱單獨澆筑。
混凝土開始澆筑前8 h(隱蔽工程為12 h),通知監理人對澆筑部位的準備工作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地基處理、已澆筑混凝土面的清理以及模板、鋼筋、插筋、預埋件、止水和觀測儀器等設施的埋設和安裝等。
二次混凝土澆筑前,對施工縫的已澆筑混凝土表面進行鑿毛,沖洗干凈,并保持濕潤,但無積水。經監理人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混凝土澆筑。
混凝土澆筑層厚度根據攪拌、運輸和澆筑能力、振搗器性能及氣溫因素確定,并要滿足招標文件技術條款的要求,控制在30 ~50 cm。如圖1 為防浪墻澆筑分倉示意圖。

圖1 防浪墻澆筑分倉示意圖
本工程防浪墻屬大體積混凝土,當地氣溫變化快,混凝土的防裂是一個突出問題,針對本工程特點,主要采取以下防裂措施:
降低水化熱溫升的方法有以下3 點:
1)選用低水化熱水泥。
2)通過摻加粉煤灰來實現降低水泥用量,粉煤灰摻量控制在15% ~20%。
3)使用三級配粗骨料降低水泥用量。
減小混凝土內外溫差的方法有2 點:
1)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控制原材料的溫度,盡量利用夜間和早晨施工;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拌合和運輸過程的升溫;夏季澆筑混凝土時可采用拌合水中加冰冷卻,以降低入模溫度。
2)澆筑時混凝土中心少筋位置設置降溫孔,進行二次補澆或埋入冷卻水管。防浪墻澆筑時摻加塊石。
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有以下3 點:
1)采用微膨脹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摻入少量膨脹劑,達到補償收縮的作用,降低水化熱溫升,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
2)加強灑水養護,以防止混凝土早期干縮,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3)提高混凝土施工質量,合理組織生產,精心施工,提高生產管理水平,使混凝土離差系數得到有效控制,從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要把好質量關,提高混凝土質量。
根據類似工程經驗,在面層中合理切縫,可以大大減少面層裂縫,提高混凝土的表觀質量。
[1]左奎孟. 淺談防浪墻施工技術在燕山水庫樞紐工程中的應用[N]. 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3(20):23 -24.
[2]文日超,賀光輝. 水工混凝土施工溫度與裂縫預防[N].伊犁日報(漢).2006(08):90 -91.
[3]張清漢. 滑動模板在陸渾水庫加高防浪墻施工中的應用[J]. 人民黃河,1980(05):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