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兵
摘 要:反腐倡廉建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腐敗的預防和懲治得不到社會文化的強力支持和配合,而“腐敗文化”正日益深入人心。下大氣力批判和清除“腐敗文化”,在全社會努力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廉潔文化”,是新的歷史起點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也是黨和國家從根本上治理腐敗的基礎性工程。
關鍵詞:反腐倡廉建設;腐敗文化;廉潔文化
一、“腐敗文化”的現實表現
當前,我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腐敗的預防和懲治得不到社會文化的強力支持及配合,腐敗現象正成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價值取向和心理沉淀,腐敗行為正日益走向普遍化、大眾化、社會化和組織化。當腐敗成為一個社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時,“腐敗文化”由此而起。歷史和現實表明, “腐敗文化”比腐敗本身更可怕,治理起來也更難。
作為滲透到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中“腐敗文化”,其主要表現如下。
1、“享受腐敗”。這種現象是把腐敗作為一種“事業”來追求,“千里做官只為財”。官職一直是人類社會的稀缺資源,追逐的人越多,這個“買方市場”就做得越大。謀取官職的路徑是不一樣的,但都需支付一定的成本。按照經濟學原理,支付了成本叫“投資”,是要以獲取高于成本的“利潤”作為回報的?!爱敼俨话l財,請我都不來”。如果把成本和利潤抽象出來,做官和做生意在邏輯上是相通的,運作模式亦相似。許多官員以做生意的邏輯來做官,官做得越大,“利潤”就越可觀,“事業”也越紅火。
2、“漠視腐敗”。從民眾的層面來講,面對“前腐后繼”的腐敗現象,面對種種反腐措施的軟弱乏力,普通民眾深感無奈和失望。當民眾對來自官員的腐敗行為習以為常時,一種漠視腐敗的心理情緒在滋長和蔓延。他們對腐敗現象認識上司空見慣,態度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只要腐敗行為沒觸犯他們的利益,尤其是沒直接損害他們個人的切身利益,他們是不會去關心這些事情的,哪怕在社會上腐敗活動泛濫成災。由于腐敗現象隨處可見,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往往會由義憤變得麻木,逐漸習慣于在腐敗的環境下生活。犯罪心理學認為,受害人的態度以及犯罪情境會對犯罪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這種大眾心理,客觀上助長了貪官污吏的囂張氣焰。如果有貪官污吏受到黨紀國法的嚴厲制裁,他們不是拍手稱快,只是淡淡地丟下一句,“誰抓住了,誰倒霉;誰倒霉了,誰被抓”。
3、“攀比腐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蘊含著效用最大化動機。官員作為“理性經濟人”,他們的行為受“成本選擇定律”支配,追求既定條件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任何人都是在與周圍人的比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的,不管自己的狀況原來怎樣,只要比周圍大多數人好,就會有一種滿足感;反之,就有一種失落感。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腐敗的攀比之風日益盛行。在他們看來,法不責眾,你腐敗,他腐敗,我也腐敗,大家都腐敗,他們比我們更腐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在這種從眾心理支配下,權力行使者之間形成了默契,“你腐敗,我放心”,個體腐敗逐步發展成為集團性組織化腐敗并結成“腐敗同盟”,形成腐敗現象的助長效應,腐敗之風由此愈演愈烈。
4、“寬容腐敗”。站在反腐機構的角度看,腐敗行為的普遍化和世俗化給其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大力懲治腐敗,反腐部門有負人民的期盼和黨的囑托;而雷厲風行地開展反腐敗,又會遭受整個官僚隊伍的強烈反彈。況且,各級反腐部門工作人員的調動升遷、福利待遇和辦公設施等關系到個人切身利益和其工作條件的決定權,都掌握在其監督對象手中。在二律背反的困境中,反腐工作幾乎寸步難行。在這種情況下,只得調整反腐策略,講究工作技巧。一方面,不得不放寬腐敗“尺度”,對大案要案的認定標準在資金數額上不斷往上漲;另一方面,在反腐工作實踐中實施“抓大放小”策略,集中力量懲治大案要案。對于普遍性的問題,只抓嚴重些的和民憤大的,以殺一儆百;而對相當一些違反黨紀國法的人和事,企圖通過廉潔自律加以消化,通過作風整頓加以解決。反腐部門的用心可謂良苦,既要監督制約干部,又要關心和愛護干部。然而,這種工作思路和舉措,客觀上縱容了各級官員的腐敗行為,也使腐敗活動客觀上獲得了來自體制內的寬容。
5、“羨慕腐敗”。社會上,一些不法商人通過找關系、行賄賂去包工程攬項目而一夜暴富,會被人羨稱為“有能力”、“有門路”、“有眼光”。連學校的孩子們把公車接送,都看作是一種榮耀。這樣,在社會心理和文化上,腐敗被看成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行為。與此相反,有些領導干部真心拒賄,卻被人譏笑為“太呆板”、“假正經”、“不合群”、“太愚蠢”、“沽名釣譽”、“不會團結人”,并預言他“政治上沒多大前途”。而那些貪官和不法商人一旦馬失前蹄,落入法網,一些人背后的議論是“后臺不硬”、“趕上他倒霉”等。這種“笑貧不笑貪”的社會氛圍,使貪官污吏心安理得,使清官的生存環境空前惡化,欲獨善其身都難。
6、“參與腐敗”。腐敗并不只是官員的專利,當前中國的腐敗活動正向社會各行各業各個社會階層延伸。很多人要辦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和政策,而是到處打聽此事歸誰主管、主辦,他(她)有什么愛好,盡快辦成這事有什么“需要”,然后,想盡辦法辦成這些事,于是許多奇謀巧計因此而出。比如,想開店做生意的商人,本應正正當當去工商部門申請執照,但他們首先想到的卻是怎樣請工商人員吃飯,否則就是不懂“規矩”;孩子上學,許多“有能耐”的家長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去教育部門跑關系,等等。
7、“期望腐敗”。有這種心理的人,不是不腐敗,而是時機不成熟;不是不想腐敗,而是沒資格腐敗。“想貪污,俺還沒有資格呢!”成為時下大家調侃的“時髦”語言,它恰恰反映的是人們對腐敗行為又恨又愛的矛盾心理,默許著腐敗的天然“合理性”。只要人們抱有這種心態,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腐敗會更為嚴重些。
從國際經驗看,腐敗在一些地方泛濫,主要原因在于這一“毒瘤”在社會上被視為“正?!?。這一現象,正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所指出的,形成了一種“腐敗的民俗學”,它“容易使人們認為,掌握權力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家庭的利益或他覺得應當忠于的社會集團的利益來利用權力”。這樣看來,“腐敗文化”的滋長在世界上有許多相通的地方,批判和清除“腐敗文化”也是一個世界性課題。
二、“腐敗文化”內涵和特征
“腐敗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大眾性?!案瘮∥幕辈粌H流行于官場衙門之間,而且在江湖民間擁有廣闊的市場,成為蕓蕓眾生津津樂道而又心領神會的精神世界。從主體看,社會公眾對“腐敗文化”的存在和發展起一定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社會公眾既是腐敗行為的受害者,不同表現形式的腐敗行為都是以損害社會公眾利益來展開的;另一方面,社會公眾也是腐敗行為的參與者,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形形色色腐敗行為的“庇護所”和“發源地”。正是由于“腐敗文化”參與主體上的大眾性,才使得腐敗行為在社會上瘟疫般的蔓延開來,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貫通人們交往行為的各個層次各個環節。
2、功利性?!案瘮∥幕币詷O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為價值取向,以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作為目的和歸宿。它作為一種行為方式,是一種極端自私為核心的腐朽文化。受這種文化的熏陶,人們視滿足自我需要作為人生最高的價值追求,金錢高于一切,利益大于規范。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是各取所需的相互利用。在他們看來,人際關系僅僅是一筆筆的交易,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也主要取決于交易的方便與否。本來,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而“腐敗文化”把這種天性推向極至,人因此而走不出利益之網,具有偉大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因此而異化了,因此而庸俗了。從這類文化染缸走出來,人是什么,人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之徒。
3、隱蔽性。盡管“腐敗文化”源遠流長,與人類社會相影隨形。然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腐敗文化”一直沒能登上大雅之堂,哪怕在其最輝煌的時期,主流意識形態從不承認其“合法性”, 也從未有民間百姓為其樹碑立坊。再腐敗的朝庭命官,在大庭廣眾之下,他也會口誦“圣人之言”,面現“浩然正氣”。就存在方式而言,它不同于正式的法律制度,正式的法律制度經過了嚴肅認真、程序嚴密的制定過程,有冠冕堂皇的身份地位,有成具文字的規范內容。而“腐敗文化”只是約定俗成,只是當事者彼此的期待和認可,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不可登臺面的“潛規則”。作為一種行為方式,它一直生活在人類社會的“灰色地帶”。與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它以“潛規則”面目作用于人類社會。因此,有人叫它“灰色文化”。
4、穩定性。從一定社會經濟制度和歷史文化環境生長出來的“腐敗文化”,一經沉淀在人們的心理層面,就表現出超強的生命力和穩定性,代代延續。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變革也許會構成對它的重創,但從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來看,它只是改變了作用于社會的程度和存在方式。只要它的根基還在,時機一旦成熟,它就會以更加猛烈的方式衍生起來。而且,它的生長根基又是根深蒂固的,也是難以蕩滌的。“腐敗文化”的穩定性,源于“人情開道”、“情大于理”的“熟人社會”,源于視權力為最有價值的生存工具和生活杠桿的“官本位”意識,源于“權大于法”“利益高于規則”的特權思想。只要這些帶有濃厚封建專制主義色彩的思想文化觀念沒有得到徹底的清算,“腐敗文化”就難以根除。
5、反動性?!案瘮∥幕迸c先進文化是根本對立的,是腐朽沒落思想的反映,代表的是保守、頹廢、庸俗和阻礙社會進步的文化,體現的是反動、落后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腐敗文化如同瘟疫,它造成了社會上善惡不分,是非不辨,黑白顛倒,美丑混淆,它除了給腐敗提供了一張巨大的溫床外,更是對國家和民族的一種摧殘和侵蝕,它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難以置信的危害和消極影響。從其功能來看,它沖消了人的主體性,使人變得暮氣沉沉,它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公共福利的增進。如果一個社會聽任“腐敗文化”的泛濫,這個社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這個社會也是沒有前途和希望的。
三、“腐敗文化”的危害分析
1、“腐敗文化”造成腐敗行為的大眾化和普遍化,加劇了腐敗現象的惡化和蔓延。
一旦腐敗成了“文化”,不參與腐敗,就很難辦成事,就很難生存下去。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要么同流合污,承認并接受它所宣揚的行為和觀念,要么遭受嘲笑、孤立、排斥和打擊。政治學有一個基本判斷,有什么樣的民眾就有什么樣的政府。一個社會,民眾有什么樣的社會價值觀、道德觀、生活方式,就會造就與之相對應的政府公職人員。一個人通過濫用職權謀得了金錢、權力、地位等利益,另一些人發現了其中的“奧妙”,便會尋找機會,仿效前者實施腐敗行為。如果這個模仿“成功者”的鏈條不斷加長,腐敗群體也就得以形成。在這樣的惡俗文化中,那些想為人民謀利益、與整個腐敗集團作斗爭的官員,會受到排擠和打擊,輕者丟掉官位,重則家破人亡。因此,“腐敗文化”的滋生和蔓延,使腐敗活動大行其道,腐敗行為堂而皇之,這個社會就會形成一個以腐敗者為核心的特權階層,加劇了腐敗的惡化和蔓延。
2、“腐敗文化”降低了反腐敗斗爭的有效性,加大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難度。
堅持不懈地與腐敗現象作斗爭,是維護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政治任務。近年來,黨和國家反腐敗力度空前加大,出臺了一系列了推進廉政建設的重大舉措,制定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法規政策。實踐證明,制度建設的強化和創新,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問題的治本之策。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制度不是萬能的,制度作為來自外部力量的硬約束,必須與一定社會的文化環境相適應,與來自內部的軟約束相配套;制度的選擇和設計必須服從一定文化的需要,離開了相應文化的支持和認同,管用的制度不一定能夠出得來,就是出臺以后也不一定能夠有效地執行下去。當前,我國處在體制轉軌、結構調整和價值重造的關鍵時期,舊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往往與新的制度發生激烈沖突。受腐敗文化的影響,人們往往不是努力去適應和服從制度,而是絞盡腦汁去“變通”制度,使出臺的規章制度在執行中變形走樣,使決心很大的反腐舉措在實際效果上卻大打折扣,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難度,這恐怕也是近些年來反腐成效難以令人滿意的深層次原因。
3、“腐敗文化”腐蝕了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思想靈魂,為新的腐敗主體和腐敗行為的產生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土壤。
“腐敗文化”的猖獗助長了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的道德觀念,使一些人道德淪喪,思想猥瑣,靈魂骯臟。這些丑陋的道德觀念又進一步催生出社會風氣的敗壞,使真善美的社會氛圍遭到嚴重破壞,假丑惡的不正之風四處流行,甚至可能使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崩潰。腐敗文化的泛濫,最大的惡果之一是毒害了青少年的思想靈魂。在一個腐敗文化盛行的社會里,青少年無疑是伴隨著腐敗長大的一代,腐敗文化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無時無刻地毒害著他們,久而久之,可怕的腐敗觀念會在他們的頭腦中扎根,急功近利成為他們的行為選擇。某些青少年在他們成人以后,毫無疑問,就會成為新的腐敗者。
4、“腐敗文化”使一些人形成了悲觀主義的人生觀,造成整個社會的信仰危機和民族精神危機。
腐敗給我國政治、經濟生活形成了直接的敗壞,而腐敗文化啃嚙的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靈魂,壓抑著一個偉大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腐敗文化猶如土地沙化帶來的沙塵暴,彌漫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令人窒息。面對腐敗文化的橫行,一些人變得消陳和悲觀,他們開始“現實”起來。他們認為,誠實、正義、善良等這些主流意識形態所宣揚的東西在現實世界中是根本行不通的,虛假的、丑惡的東西籠罩整個社會。在悲觀主義人生觀的指導下,他們失去了社會責任感,對社會、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對未來失去了崇高的信仰和追求。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崇高政治信仰的人絕不可能擁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這種狀況的惡化使我們面臨嚴峻的信仰危機和民族精神危機。
四、清除“腐敗文化”的基本對策
1、牢固樹立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價值觀念,大力加強以公道正派、執政為民為鮮明形象的行政廉潔文化建設。
黨政機關要做廉潔文化建設的表率,反腐倡廉教育要以黨政領導干部為重點。把反腐倡廉教育貫穿于領導干部的培養、選拔、管理、使用等各個方面,使各級領導干部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堅持艱苦奮斗、廉潔奉公,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在腐敗叢生、政治生態出問題的一些地方,必須下最大的決心,打破“法不責眾”的鐵律,使腐敗分子的腐敗成本遠遠高出其收益,并將案情與處理結果公之于眾。黨政部門要改善工作態度,增強服務功能,改革機關行為習慣,保持公平的從政心理,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保持真誠、樂觀的思想情緒,使整個黨政部門高效而清廉,充滿活力和內聚力。
2、緊緊圍繞合法經營、誠實守信的基本要求,大力加強以企業公民、服務社會為核心理念的企業廉潔文化建設。
企業廉潔文化建設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企業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企業廉潔文化作為社會廉潔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客觀地存在于每一個企業之中。企業廉潔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極大地促進企業的發展。世界企業發展歷史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企業廉潔文化建設對企業的長期經營業績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企業廉潔文化建設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忘記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二是要有利潤;三是要提供就業機會;四是要合法經營、誠實守信,實現社會的期望價值。企業廉潔文化建設為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動力。
3、進一步推動社會公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大力加強以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為行為規范的公民廉潔文化建設。
清除“腐敗文化”,建設“廉潔文化”,必須面向全社會。加強社會思想道德教育,凈化社會風氣,是當前廉潔文化建設的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要加強對公民的社會公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人們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公眾對各種不正之風的抵御力和免疫力。要增強正面宣傳的針對性和說服力,提倡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增強人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要大力宣傳敢于同官僚主義、腐敗行為作斗爭的可貴精神,培養人們敢于同腐敗斗爭的堅定意志。要鞭撻一切社會生活的假丑惡的現象,讓真善美的社會價值理念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傊?,思想道德教育要真抓實效,決不搞形式主義、教條主義,以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讓一切腐敗行為像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一樣的社會局面,構建“人人思廉、全民助廉”的廉政建設新格局,讓腐敗行為絕無藏身之地。
4、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崇高精神,大力加強以昂揚向上、從我做起為時代特征的校園廉潔文化建設。
學校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廉潔文化建設的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要使廉潔文化滲透于學校的各項工作之中,進一步明確學校正確的辦學方向,使師生的教學、學習、管理、實踐鍛煉和日常生活始終有正確的追求。要引導廣大師生加強世界觀的改造和道德品質的養成,凈化校園風氣,正確看待社會,正確看待人生,努力在奉獻、求索、創造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尋求自己的幸福。廣大師生還應自覺遵守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把自身塑造成為高尚、正直、善良的人。要倡導無私奉獻的精神,引導廣大師生樹立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民族自信心,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崇高精神,自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貢獻智慧和力量,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把自己擺進去,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開始,使學校成為我國反腐倡廉的堅強戰斗堡壘。
廉潔文化建設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載體,也是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戰略舉措。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推進黨和國家的反腐倡廉建設,既要毫不手軟地將腐敗分子挖出來繩之以法,既打“老虎”又拍“蒼蠅”,更要下大氣力去清算那種“笑貧不笑貪”的“腐敗文化”,在全體社會努力營造廉潔光榮、腐敗可恥的廉潔文化氛圍。通過鍥而不舍地努力,使廉潔意識內化為社會公眾的思想準則和道德準繩,外化為社會公眾倡導廉潔的自覺實踐,最終鏟除腐敗滋生和蔓延的社會文化基礎,建設一個風清氣正、積極向上、幸福和諧的廉潔中國。
參考文獻:
[1]岡納·繆爾達爾.亞洲的戲?。簩σ恍﹪邑毨栴}的研究[M].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144.
[2] 羅伯特·克利特加德.控制腐敗[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3] 黃心華.反腐新視野——文化反腐[J].求實,2005(6):65-67.
[4] 羅昌勤.文化生態學視角下探析腐敗文化的形成及預防策略[J].改革與開放,2012(40):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