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功 諶勇
摘 要:互惠互利是發展國際貿易關系的前提。互惠原則是WTO制度中一項核心原則。本文探討了WTO體制下的互惠原則,分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獲益失衡和發展中國家利益實現問題。
關鍵詞:WTO;互惠原則;發展中國家;利益平衡;利益實現
一、WTO體制下互惠原則的內涵及屬性
追求互惠互利是國際貿易往來的基礎,也是貿易自由化的產物。各國之所以不選擇單邊開放的自由貿易,而是選擇互惠貿易,是因為互惠貿易可以為一國進出口商獲得對等的貿易機會、條件,促進其貿易利益增長。互惠原則在實現WTO宗旨、維護各方利益關系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WTO體制下互惠原則的表現形式多樣。首先,通過舉辦多邊貿易談判來盡量消除貿易壁壘,在開放本國市場的同時,要求其他成員國也對等地開放市場。約翰·H·杰克遜教授舉例說,如果去年A國進口自行車總值為1億美元,進口稅率將從14%減讓至7%,A國減讓的價值為1億美元乘以7%,即為700萬美元。假如B國出口的自行車中有一半出口到A國,則A國對B國關稅所作出的優惠價值就是350萬美元,A國有權要求B國給予等同價值的關稅優惠。其次,一國要成為WTO新成員,必須繳納足夠的“入門費”。這是因為老成員早已付出代價(開放市場),而新成員只要一加入就馬上享有其老成員的一切優惠待遇,因此新成員須付出相應的代價(入門費)。再次,實行交叉互惠,以簽訂“一攬子協議”方式尋求利益的綜合平衡。世界貿易組織是全球最大的貿易組織,其旨在保證組織內公平公正、保障各成員貿易利益的平衡,因此一般不存在某成員在所有領域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或受害者情況。一方若在某協定、某方面作出讓步,其可在其他協定或方面獲得對方相應的補償。比如,A國與B國進行互惠貿易,A國對進口B國茶葉實行低關稅,A國就有權要求B國在其他商品上消減關稅。互惠原則具有綜合性。交叉互惠可以換取其他成員方在其他問題上的優惠或讓步。
互惠原則貫徹于多邊貿易談判之中。無論是GATT還是WTO,互惠原則始終是多邊貿易談判的基礎,也是發達國家主導其談判進程的基本立場,他們利用這一原則為他們創造了更多的貿易機會。但互惠原則中的對等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對等。互惠原則在適用時仍有例外。如果要求發展中成員同方發達成員方在國際貿易關系中實行完全的對等,那么,這種互惠就會成為形式上的互惠,而非實質上的互惠。這對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是最大的不公平和不對等,這不符WTO的宗旨,也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的一種忽視。因此,“原則中有例外,例外中有原則”是WTO的互惠原則的顯著特征。
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互惠利益實現的困境
在現行WTO體制下,發達成員獲得了與其領土、人口及其對世界經濟貢獻不適應的過多的貿易機會和利益,而發展中成員獲得了與其經濟社會發展不相稱的太少的貿易機會和利益,發達成員通過國際貿易實現了社會經濟大發展,而許多發展中成員的經濟沒有獲得相應的發展,甚至某些發展中國家成員因貿易自由化而變得愈加貧困(相對貧困或絕對貧困)。這就是表現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互惠利益關系方面的困境,也是
WTO貿易體制的一大困境。
自第一次產業革命后,發達國家就掌控了世界大部分資源和市場。國際貿易秩序體系長期由發達國家所主導,發展中國家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秩序。在國際貿易關系中,發展中國家一直處于弱勢地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直接或間接上受到發達國家控制,其經濟的發展不能掌握在自身手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利用其優勢地位過度地占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沖突越來越激烈。帝國主義國家長期對亞、非、拉地區的侵略和掠奪,使得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起點低、單一性強,能力薄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廣大發展中國家雖然取得政治上的獨立,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受剝削、受控制的地位,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仍然控制著工業制成品價格,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盤剝。國際經濟舊秩序是發展中國家經濟上貧困落后的重要根源。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目前世界上有16億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15年前的水平,貧困人口達13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擴大。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占全世界人口的3/4,而國民收入只占世界的1/5,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00美元以下的國家就有40多個。發達國家一直以來控制著多邊貿易談判進程和貿易規則的制定,廣大發展中國家很難從形式上的“互惠”中獲得相應的貿易利益。況且,WTO體制存在著互惠原則例外的特殊和差別待遇標準界定不清、適用范圍較窄、約束力較弱等眾多缺陷。
三、促進互惠體制下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實現
為促進互惠體制下發展中國家成員利益的實現,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WTO規則的制定,打破由西方發達國家掌控規則制定權的局面,努力擺脫被動地適用規則的困境,力求從制度層面保障發展中成員的利益。發展中成員積極參與WTO 各種議題的談判,特別是農產品貿易、特殊與差別待遇及最不發達國家議題等。中國與眾多發展中國家成員通過不懈努力,于在2013年12月促成了“巴厘一攬子協定”的簽定,讓停滯不前的多哈談判又有了新的發展,拉回了人們對多哈談判的期望,也實現了WTO成立18年以來在多邊談判上的零突破。“巴厘一攬子協定” 包括貿易便利化、農業、棉花、發展和最不發達國家四項議題共10份協定,內容涵蓋了簡化海關及口岸通關程序、允許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具有更多選擇權、協助最不發達國家發展貿易等內容。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協定決定盡快成立籌備委員會,就協定文本進行法律審查,確保相關條款在2015年7月31日前正式生效。各方在聲明中同意盡力建立“單一窗口”以簡化清關手續。在農業方面,協定同意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一系列與農業相關的服務,并在一定條件下同意發展中國家為保障糧食安全進行公共儲糧。在棉花貿易方面,協定同意為最不發達國家進一步開放市場,并為這些國家提高棉花產量提供協助。在發展議題方面,協定同意為最不發達國家出口到富裕國家的商品實現免稅免配額制;進一步簡化最不發達國家出口產品的認定程序;允許最不發達國家的服務優先進入富裕國家市場;同意建立監督機制,對最不發達國家享受的優先待遇進行監督。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預計,這一協定將為全球經濟帶來9600億美元的潛在效益,并創造2100萬份就業,其中為發展中國家帶來1800萬份就業,占新創造就業機會的86%。第九屆部長級會議主席、印尼貿易部長吉塔?維亞萬指出,巴厘一攬子協定將會使所有WTO成員受益,為貧困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商業發展提供新的機會,可以保障各國政府在實施食品安全計劃時不用擔心遇到或面臨阻礙,反而還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巴厘一攬子協定的成功簽訂保障了發展中國家在農業及相關服務方面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俞正梁.當代國際關系導論[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117-118.
[2] 張斌,韓潤江.多邊貿易體制互惠原則探析[J]. 國際商務研究, 2011(1):26-27.
[3] 劉德標.世界貿易組織及其多邊貿易規則[M]. 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2002: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