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霞等
[摘要] 目的 研究醫用多糖止血愈合海綿輔助敷料的阻菌作用。 方法 參考YY/T 0471.5-2004接觸性創面敷料實驗方法,以醫用水刺無紡布為對照,檢驗醫用多糖止血愈合海綿輔助敷料對粘質沙雷菌及溶藻弧菌的阻隔效能。 結果 醫用多糖止血愈合海綿的輔助敷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氣溶膠具有隔菌性能,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對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均有阻菌性能。 結論 醫用多糖止血愈合海綿的輔助敷料具有阻菌作用。
[關鍵詞] 阻菌;粘質沙雷菌;溶藻弧菌
[中圖分類號] R1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9(c)-0031-04
Effect of bacteria resistance of medical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healing sponge's secondary dressing
XU Hongxia1 YU Yan1 ZHANG Binbin2 WANG Xiaoyang3 WANG Fenghua4 JIANG Yi3
1.Burns and Plastic Surgery, PLA Nav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8,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201st Hospital of PLA, Liaoning Province, Liaoyang 111001, China; 3.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PLA Nav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8, China; 4.Jiangsu Changjiy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Province, Zhenjiang 2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acteria resistance of the medical polysaccharide, China accharide hemostatic healing sponge. Methods The test method for primary wound dressing YY/T 0471.5-2004 was referenced, a medical spunlaced nonwoven was as control, the effect of bacteria resistance of the secondary dressing was inspected. Results Medical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healing sponge's secondary dressing had bacterial isolation performance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erosol, and bacteria resistance performance against serratia marcescens or vibrio alginolyticus under low moisture conditions, semi wet conditions and wet conditions. Conclusion Medical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healing sponge's secondary dressing has the effect of bacteria resistance.
[Key words] Bacteria resistance; Serratia marcescens; Vibrio alginolyticus
在外傷止血尤其是戰傷止血材料的研究中,以多聚糖類為主要成分的止血材料占據了重要地位。醫用多糖止血愈合海綿是由江蘇昌吉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是具有止血及愈創作用的新型創面敷料,其功能性部分為疏松多孔的海綿狀結構,阻隔細菌性能較差,而遠隔創面,起襯托、固定等作用的輔助敷料結構致密,為一層疏水膜,具有阻菌、阻水、透濕等性能,在實際使用中輔助敷料的外徑超過功能性部分,起到隔離外界物質接觸創面的作用。本研究以此輔助敷料作為實驗對象,研究其阻隔細菌的性能。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種 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準菌株(ATCC25923)、粘質沙雷菌臨床分離株、溶藻弧菌臨床分離株均由解放軍海軍總醫院檢驗科提供。分別在培養基上增菌后可見典型菌落,并且能夠正常傳代。
1.1.2 敷料 實驗組:醫用多糖止血愈合海綿的輔助敷料(江蘇昌吉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利號:2012204 33377.2),厚約0.38 mm的單層疏水膜;對照組:醫用水刺法無紡布。兩種敷料經裁剪后予以環氧乙烷消毒。
1.2 隔菌性能實驗
將40 mm×40 mm方形滅菌后敷料,用無菌操作平置于瓊脂糖培養基平皿中,培養基表面噴灑金黃色葡萄球菌氣溶膠,蓋上培養皿蓋,置37℃培養24 h,觀察敷料覆蓋處與未覆蓋處菌落生長狀況。將去除敷料后的培養基置37℃繼續培養24 h,觀察覆蓋處與未覆蓋處菌落的生長狀況。每組敷料連續操作3次。
1.3 低水分條件下的阻菌性能實驗
低水分條件是指材料的兩面都不濕的材料條件。用20~25℃的營養肉湯培養粘質沙雷菌24 h,獲得菌含量約109個/mL。用無菌金屬絲接種環浸沾實驗菌液,在瓊脂糖培養基平皿上接種一個“×”形,每一個交叉線的長度不超過20 mm。將培養皿置20~25℃下培養24 h,使菌落生長。將無菌敷料(60 mm×60 mm方形)平置于培養皿中,使其覆蓋“×”狀的細菌培養物,并粘貼緊。將瓊脂糖培養基和其上的敷料完整倒置在羊血瓊脂平皿上,使三者完全接觸,加蓋。將整個培養皿置于20~25℃培養24 h。取下上層的瓊脂糖培養基和敷料,羊血瓊脂平皿加蓋并置20~25℃下繼續培養24 h。檢查該血平皿被敷料覆蓋表面上是否有粘質沙雷菌生長。每組敷料連續操作3次。溶藻弧菌實驗方法同上。
1.4 半潮濕條件下的阻菌性能實驗
半潮濕條件是指材料的一面是濕的材料條件,即敷料外部有水分浸濕的情況。用20~25℃的營養肉湯培養粘質沙雷菌24 h,獲得菌含量約109個/mL。將無菌敷料 (60 mm×60 mm方形)平置于無菌營養瓊脂培養基平皿上,用無菌移液管向敷料上滴5滴(0.2 mL/滴,四角部和中央各一滴)培養菌液。置20~25℃下培養24 h。培養結束后,用無菌移液管從敷料上將培養菌液吸除,用無菌鑷子將敷料從瓊脂表面取下。將培養皿置20~25℃下培養24 h。檢查培養皿,觀察敷料覆蓋的表面積內是否有粘質沙雷菌生長。每組敷料連續操作3次。溶藻弧菌實驗方法同上。
1.5 潮濕條件下的阻菌性能實驗
潮濕條件是指材料的兩面都是濕的材料條件。用20~25℃的營養肉湯培養粘質沙雷菌24 h,獲得菌含量約109個/mL。以無菌操作,向無菌培養皿中注入約20 mL無菌營養肉湯,在皿口覆蓋一片無菌敷料,使其下部完全接觸培養基,向敷料上注入約10 mL菌液,蓋上培養皿蓋,室溫下放置24 h。24 h后移除粘質沙雷菌液,去除敷料,加蓋,置20~25℃下培養24 h。檢查營養肉湯中是否有粘質沙雷菌生長。每組敷料連續操作3次。溶藻弧菌實驗方法同上。
2 結果
2.1 隔菌性能實驗
如圖1所示,剛揭去敷料時及揭去敷料繼續培養24 h后,實驗組敷料及對照組敷料的培養基中心原敷料覆蓋處無菌落生長,而其余部分則長滿細菌,兩者之間有明顯的界線。重復實驗3次,結果相同。
a:實驗敷料貼于培養基上,噴過金葡菌氣溶膠后培養24 h,可見菌落呈金黃色;b:揭去實驗敷料,再培養24 h后,見培養基中心原敷料覆蓋處無菌落生長,而其余部分則長滿細菌,兩者之間有明顯的界線;c:對照組敷料的實驗結果相似
圖1 隔菌性能實驗結果
2.2 低水分條件下的阻菌性能實驗
實驗組敷料在低水分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重復3次均相同,圖2c可見菌落未能透過實驗組敷料生長,說明實驗組敷料在低水分條件下具有阻菌性能。
對照組敷料在低水分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結果如圖3所示,重復3次均相同,圖3c可見細菌透過實驗敷料生長,說明對照組敷料在低水分條件下無阻菌性能。
a:瓊脂糖培養皿上接種×形菌液,培養24 h后的狀態,然后覆蓋實驗敷料;b:將敷料和培養基倒置于羊血瓊脂平皿上,繼續培養24 h;c:取下上層的普通培養基和敷料,再培養24 h,可見羊血瓊脂平皿上無菌落生長
圖2 低水分條件下實驗敷料的阻菌性能實驗結果
a:瓊脂糖培養皿上接種×形菌液,培養24 h后的狀態,然后覆蓋對照敷料;b:將敷料和培養基倒置于羊血瓊脂平皿上,繼續培養24 h;c:取下上層的普通培養基和敷料,再培養24 h,可見羊血瓊脂平皿上長滿菌落
圖3 低水分條件下對照組敷料的阻菌性能實驗結果
2.3 半潮濕條件下的阻菌性能實驗
半潮濕條件是指材料的一面是濕的條件,即敷料外部有水分浸濕的情況。由圖4可見,培養基上原實驗敷料覆蓋處無菌落生長,說明細菌無法穿透敷料,實驗敷料在半潮濕條件下具有阻菌性能。
由圖5a可見,實驗滴加的粘質沙雷菌菌液或溶藻弧菌菌液已經完全浸透對照組敷料;由圖5b可見,培養基上原對照組敷料覆蓋處菌落生長,并且由于對照敷料本身對菌液的吸收和擴散作用,菌落生長的形狀基本符合敷料的形狀,說明在半潮濕條件下,對照組敷料無阻菌性能。產生這種結果可能是由于對照敷料一面潮濕后,本身對水分有毛細的吸力作用,水分使樣品內部結構疏松,網孔增大,對菌落阻力減小,造成菌落透過對照組敷料而在培養基上生長。
a:實驗敷料上滴加菌液后培養24 h的狀態;b:揭去敷料后再培養24 h的狀態,培養基上未見菌落生長
圖4 半潮濕條件下實驗組敷料的阻菌性能實驗結果
a:對照組敷料上滴加菌液后培養24 h的狀態;b:揭去敷料再培養24 h后的狀態,可見菌落長滿敷料覆蓋處的絕大部分
圖5 半潮濕條件下對照組敷料的阻菌性能實驗結果
2.4 潮濕條件下的阻菌性能實驗
潮濕條件是指材料的兩面都是濕的材料條件。實驗組敷料在潮濕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均重復3次,每次結果相同,實驗結果如圖6所示,菌液未能透過實驗組敷料,說明實驗組敷料在潮濕條件下具有阻菌性能。
對照組敷料在潮濕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也重復3次,每次結果相同,如圖7所示。由圖7a可見室溫放置24 h后菌液已經浸透對照組敷料;圖7b可見,原清澈的營養肉湯變渾濁,說明對照組敷料在潮濕條件下無阻菌性能。
a:培養24 h后實驗組敷料完好,菌液仍維持原狀;b:取下敷料,再培養24 h后,見平皿中肉湯清澈
圖6 潮濕條件下實驗組敷料的阻菌性能實驗結果
a:培養24 h后對照組敷料被浸透,其上的菌液消失;b:取下敷料,再培養24 h后,見平皿中肉湯渾濁
圖7 潮濕條件下對照組敷料的阻菌性能實驗結果
3 討論
臨床上,患者創面的液體滲出量以及敷料的外部有無水分浸濕決定了接觸性創面敷料的使用條件,大致可分為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或潮濕條件,在醫藥行業的國家標準YY/T 0471.5-2004接觸性創面敷料實驗方法[1]中,按照上述三種不同條件制訂了相應的實驗方法,用以評價敷料的阻菌性能,本實驗借鑒了行業標準[2]及既往文獻[3]中的方法進行實驗設計,以外科傷口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粘質沙雷菌及海水浸泡傷口中常見的溶藻弧菌為實驗菌種,研究實驗用輔助敷料的阻菌性能。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環境中廣泛存在,對外環境的抵抗力在無芽胞菌中最強,能在干燥狀態下生存,附著在塵埃顆粒和脫屑的上皮細胞上可造成空氣源性感染。在人群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為30%~50%,是醫院感染的常見致病菌之一,故選用金黃色葡萄球菌氣溶膠來評價敷料的隔菌性能。在隔菌實驗中,實驗組敷料及對照組敷料的培養基中心原敷料覆蓋處均無菌落生長,而其余部分則長滿細菌,剛揭去敷料時的狀態與揭去敷料繼續培養24 h后的狀態完全相同,說明是敷料本身的隔菌性能所致,并非敷料的接觸抑制使菌落不生長。該項實驗說明兩種敷料均有隔菌效能,且重復性很好。對照組敷料為醫用水刺無紡布,其屏障功能是通過微生物屏蔽層的無數條細纖維無規律縱橫交錯,形成等效孔徑小于50 μm的小孔,從而達到阻菌的性能[4]。
粘質沙雷菌存在于土壤、水和食品中,也存在于人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是條件致病菌。近年來,它在醫院感染中已成為重要的病原菌,在個別救護中心已成為創面檢出的主要菌種之一,并且因其菌體細小,也是用來衡量穿透性能的最佳細菌。粘質沙雷菌在20℃條件下培養可產生靈菌紅素,菌落為紅色,本研究使用的是臨床分離株,不產生色素[5],瓊脂糖培養基及羊血培養基上的菌落為白色。而溶藻弧菌屬于嗜鹽性海生弧菌,為海洋環境的主要優勢菌種之一,生物學特性與副溶血弧菌極為相似,是沿海地區腹瀉和食物中毒的常見病原菌[6-11],早在1973年就有人指出溶藻弧菌對人類有致病作用,主要引起創傷性感染和敗血癥等腸道外感染,如蜂窩組織炎、中耳炎、膿毒血癥等,因為實驗組敷料同時具有阻水性能,故選擇溶藻弧菌作為海水菌的代表菌種。
實驗組敷料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證實細菌未能透過實驗組敷料生長,說明實驗組敷料阻菌性能良好。實驗組敷料為聚四氟乙烯(PTFE)膜外噴涂聚氨酯制成,PTFE具有優良的化學穩定性、耐腐蝕性、電絕緣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但PTFE膜為絲狀PTFE壓制而成,孔徑較大,而帶涂層的PTFE復合膜可明顯提高其防水性及阻隔性能[12-14],外涂聚氨酯后孔徑約為0.45 μm,而較小的粘質沙雷菌直徑約0.5 μm,無法透過實驗組敷料。
對照敷料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證實細菌可透過對照組敷料生長,原因可能是由于對照組敷料相對于實驗組敷料而言,敷料纖維間孔徑較大,對細菌阻隔差,在含水分條件下細菌容易透過對照組敷料而在培養基上生長。
總的來說,實驗組敷料,即醫用多糖止血愈合海綿的輔助敷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氣溶膠具有隔菌性能,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對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均有阻菌性能。
[參考文獻]
[1]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濟南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YY/T 0471.5-2004接觸性創面敷料試驗方法第5部分:阻菌性[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2] 王文慶,侯麗,吳平,等.接觸性創面敷料阻菌性試驗方法標準介紹及改進構想[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0,16(7):40-41,44.
[3] 邢楠,田豐,劉長軍.聚丙烯纖維水刺法無紡布化學及阻菌性能的實驗研究[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7,26(6):926-930.
[4] 朱時海,王久儒.醫用滅菌包裝的介紹及無紡布的使用性能研究[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2,18(2):65-67.
[5] 肖剛,洪國強,陳月燕,等.臨床標本中粘質沙雷氏菌的鑒定及藥敏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22):3974-3975.
[6] 張玲,尚碧蓮,王厚照,等.海水浸泡動物外傷創面的細菌培養與分析[J].人民軍醫,2004,47(6):311-312.
[7] Noonburg GE. Management of extremity trauma and related infections occurring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J]. J Am Acad Orthop Surg,2005,13(4):243-253.
[8] 洪建明,胡學峰,劉敏,等.爆炸傷合并海水浸泡致感染的細菌學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20):1759-1760.
[9] 單洪偉,高磊,馬甡,等.不同C∶N條件下一株溶藻弧菌對不同種類氮源的吸收特性[J].中國水產科學,2013,(5):1066-1075.
[10] 高璐,唐偉,楊振泉,等.江蘇省淡水產品中主要弧菌菌群的RAPD分型[J].江蘇農業學報,2013,29(3):599-605.
[11] 劉志剛,張其中,張占會,等.近江牡蠣HSC70基因對溶藻弧菌感染的反應[J].中國水產科學,2012,19(3):500-508.
[12] 郝新敏,張建春,郭玉海.PTFE復合膜的SARS防護及透濕機理的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3,17(3):200-205.
[13] 夏春明,何振華,喻愛喜,等.生物活性敷料促進創面愈合的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3,30(12):2680-2681.
[14] 康騁,沈志森,陳靜靜,等.醫用聚氨酯多孔支架的制備及其與細胞共培養的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5):201-204.
(收稿日期:2014-06-13 本文編輯:任 念)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環境中廣泛存在,對外環境的抵抗力在無芽胞菌中最強,能在干燥狀態下生存,附著在塵埃顆粒和脫屑的上皮細胞上可造成空氣源性感染。在人群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為30%~50%,是醫院感染的常見致病菌之一,故選用金黃色葡萄球菌氣溶膠來評價敷料的隔菌性能。在隔菌實驗中,實驗組敷料及對照組敷料的培養基中心原敷料覆蓋處均無菌落生長,而其余部分則長滿細菌,剛揭去敷料時的狀態與揭去敷料繼續培養24 h后的狀態完全相同,說明是敷料本身的隔菌性能所致,并非敷料的接觸抑制使菌落不生長。該項實驗說明兩種敷料均有隔菌效能,且重復性很好。對照組敷料為醫用水刺無紡布,其屏障功能是通過微生物屏蔽層的無數條細纖維無規律縱橫交錯,形成等效孔徑小于50 μm的小孔,從而達到阻菌的性能[4]。
粘質沙雷菌存在于土壤、水和食品中,也存在于人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是條件致病菌。近年來,它在醫院感染中已成為重要的病原菌,在個別救護中心已成為創面檢出的主要菌種之一,并且因其菌體細小,也是用來衡量穿透性能的最佳細菌。粘質沙雷菌在20℃條件下培養可產生靈菌紅素,菌落為紅色,本研究使用的是臨床分離株,不產生色素[5],瓊脂糖培養基及羊血培養基上的菌落為白色。而溶藻弧菌屬于嗜鹽性海生弧菌,為海洋環境的主要優勢菌種之一,生物學特性與副溶血弧菌極為相似,是沿海地區腹瀉和食物中毒的常見病原菌[6-11],早在1973年就有人指出溶藻弧菌對人類有致病作用,主要引起創傷性感染和敗血癥等腸道外感染,如蜂窩組織炎、中耳炎、膿毒血癥等,因為實驗組敷料同時具有阻水性能,故選擇溶藻弧菌作為海水菌的代表菌種。
實驗組敷料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證實細菌未能透過實驗組敷料生長,說明實驗組敷料阻菌性能良好。實驗組敷料為聚四氟乙烯(PTFE)膜外噴涂聚氨酯制成,PTFE具有優良的化學穩定性、耐腐蝕性、電絕緣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但PTFE膜為絲狀PTFE壓制而成,孔徑較大,而帶涂層的PTFE復合膜可明顯提高其防水性及阻隔性能[12-14],外涂聚氨酯后孔徑約為0.45 μm,而較小的粘質沙雷菌直徑約0.5 μm,無法透過實驗組敷料。
對照敷料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證實細菌可透過對照組敷料生長,原因可能是由于對照組敷料相對于實驗組敷料而言,敷料纖維間孔徑較大,對細菌阻隔差,在含水分條件下細菌容易透過對照組敷料而在培養基上生長。
總的來說,實驗組敷料,即醫用多糖止血愈合海綿的輔助敷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氣溶膠具有隔菌性能,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對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均有阻菌性能。
[參考文獻]
[1]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濟南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YY/T 0471.5-2004接觸性創面敷料試驗方法第5部分:阻菌性[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2] 王文慶,侯麗,吳平,等.接觸性創面敷料阻菌性試驗方法標準介紹及改進構想[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0,16(7):40-41,44.
[3] 邢楠,田豐,劉長軍.聚丙烯纖維水刺法無紡布化學及阻菌性能的實驗研究[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7,26(6):926-930.
[4] 朱時海,王久儒.醫用滅菌包裝的介紹及無紡布的使用性能研究[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2,18(2):65-67.
[5] 肖剛,洪國強,陳月燕,等.臨床標本中粘質沙雷氏菌的鑒定及藥敏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22):3974-3975.
[6] 張玲,尚碧蓮,王厚照,等.海水浸泡動物外傷創面的細菌培養與分析[J].人民軍醫,2004,47(6):311-312.
[7] Noonburg GE. Management of extremity trauma and related infections occurring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J]. J Am Acad Orthop Surg,2005,13(4):243-253.
[8] 洪建明,胡學峰,劉敏,等.爆炸傷合并海水浸泡致感染的細菌學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20):1759-1760.
[9] 單洪偉,高磊,馬甡,等.不同C∶N條件下一株溶藻弧菌對不同種類氮源的吸收特性[J].中國水產科學,2013,(5):1066-1075.
[10] 高璐,唐偉,楊振泉,等.江蘇省淡水產品中主要弧菌菌群的RAPD分型[J].江蘇農業學報,2013,29(3):599-605.
[11] 劉志剛,張其中,張占會,等.近江牡蠣HSC70基因對溶藻弧菌感染的反應[J].中國水產科學,2012,19(3):500-508.
[12] 郝新敏,張建春,郭玉海.PTFE復合膜的SARS防護及透濕機理的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3,17(3):200-205.
[13] 夏春明,何振華,喻愛喜,等.生物活性敷料促進創面愈合的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3,30(12):2680-2681.
[14] 康騁,沈志森,陳靜靜,等.醫用聚氨酯多孔支架的制備及其與細胞共培養的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5):201-204.
(收稿日期:2014-06-13 本文編輯:任 念)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環境中廣泛存在,對外環境的抵抗力在無芽胞菌中最強,能在干燥狀態下生存,附著在塵埃顆粒和脫屑的上皮細胞上可造成空氣源性感染。在人群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為30%~50%,是醫院感染的常見致病菌之一,故選用金黃色葡萄球菌氣溶膠來評價敷料的隔菌性能。在隔菌實驗中,實驗組敷料及對照組敷料的培養基中心原敷料覆蓋處均無菌落生長,而其余部分則長滿細菌,剛揭去敷料時的狀態與揭去敷料繼續培養24 h后的狀態完全相同,說明是敷料本身的隔菌性能所致,并非敷料的接觸抑制使菌落不生長。該項實驗說明兩種敷料均有隔菌效能,且重復性很好。對照組敷料為醫用水刺無紡布,其屏障功能是通過微生物屏蔽層的無數條細纖維無規律縱橫交錯,形成等效孔徑小于50 μm的小孔,從而達到阻菌的性能[4]。
粘質沙雷菌存在于土壤、水和食品中,也存在于人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是條件致病菌。近年來,它在醫院感染中已成為重要的病原菌,在個別救護中心已成為創面檢出的主要菌種之一,并且因其菌體細小,也是用來衡量穿透性能的最佳細菌。粘質沙雷菌在20℃條件下培養可產生靈菌紅素,菌落為紅色,本研究使用的是臨床分離株,不產生色素[5],瓊脂糖培養基及羊血培養基上的菌落為白色。而溶藻弧菌屬于嗜鹽性海生弧菌,為海洋環境的主要優勢菌種之一,生物學特性與副溶血弧菌極為相似,是沿海地區腹瀉和食物中毒的常見病原菌[6-11],早在1973年就有人指出溶藻弧菌對人類有致病作用,主要引起創傷性感染和敗血癥等腸道外感染,如蜂窩組織炎、中耳炎、膿毒血癥等,因為實驗組敷料同時具有阻水性能,故選擇溶藻弧菌作為海水菌的代表菌種。
實驗組敷料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證實細菌未能透過實驗組敷料生長,說明實驗組敷料阻菌性能良好。實驗組敷料為聚四氟乙烯(PTFE)膜外噴涂聚氨酯制成,PTFE具有優良的化學穩定性、耐腐蝕性、電絕緣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但PTFE膜為絲狀PTFE壓制而成,孔徑較大,而帶涂層的PTFE復合膜可明顯提高其防水性及阻隔性能[12-14],外涂聚氨酯后孔徑約為0.45 μm,而較小的粘質沙雷菌直徑約0.5 μm,無法透過實驗組敷料。
對照敷料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阻隔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的實驗證實細菌可透過對照組敷料生長,原因可能是由于對照組敷料相對于實驗組敷料而言,敷料纖維間孔徑較大,對細菌阻隔差,在含水分條件下細菌容易透過對照組敷料而在培養基上生長。
總的來說,實驗組敷料,即醫用多糖止血愈合海綿的輔助敷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氣溶膠具有隔菌性能,在低水分條件、半潮濕條件及潮濕條件下對粘質沙雷菌或溶藻弧菌均有阻菌性能。
[參考文獻]
[1]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濟南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YY/T 0471.5-2004接觸性創面敷料試驗方法第5部分:阻菌性[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2] 王文慶,侯麗,吳平,等.接觸性創面敷料阻菌性試驗方法標準介紹及改進構想[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0,16(7):40-41,44.
[3] 邢楠,田豐,劉長軍.聚丙烯纖維水刺法無紡布化學及阻菌性能的實驗研究[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7,26(6):926-930.
[4] 朱時海,王久儒.醫用滅菌包裝的介紹及無紡布的使用性能研究[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2,18(2):65-67.
[5] 肖剛,洪國強,陳月燕,等.臨床標本中粘質沙雷氏菌的鑒定及藥敏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22):3974-3975.
[6] 張玲,尚碧蓮,王厚照,等.海水浸泡動物外傷創面的細菌培養與分析[J].人民軍醫,2004,47(6):311-312.
[7] Noonburg GE. Management of extremity trauma and related infections occurring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J]. J Am Acad Orthop Surg,2005,13(4):243-253.
[8] 洪建明,胡學峰,劉敏,等.爆炸傷合并海水浸泡致感染的細菌學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20):1759-1760.
[9] 單洪偉,高磊,馬甡,等.不同C∶N條件下一株溶藻弧菌對不同種類氮源的吸收特性[J].中國水產科學,2013,(5):1066-1075.
[10] 高璐,唐偉,楊振泉,等.江蘇省淡水產品中主要弧菌菌群的RAPD分型[J].江蘇農業學報,2013,29(3):599-605.
[11] 劉志剛,張其中,張占會,等.近江牡蠣HSC70基因對溶藻弧菌感染的反應[J].中國水產科學,2012,19(3):500-508.
[12] 郝新敏,張建春,郭玉海.PTFE復合膜的SARS防護及透濕機理的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3,17(3):200-205.
[13] 夏春明,何振華,喻愛喜,等.生物活性敷料促進創面愈合的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3,30(12):2680-2681.
[14] 康騁,沈志森,陳靜靜,等.醫用聚氨酯多孔支架的制備及其與細胞共培養的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5):201-204.
(收稿日期:2014-06-13 本文編輯:任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