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葛干忠
摘 要:我國煤炭資源礦業權交易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在實踐當中仍然存在政府行政權能劃分不清、礦業權交易平臺建設不健全及相關評估理論方法滯后等問題。因此,政府需要進一步規范在礦業權交易當中的權力界限,完善礦業權市場交易體系與監督體系,以確保煤炭資源礦業權市場交易活動的良性有序進行。
關鍵詞:煤炭資源礦業權;政府權能;市場交易體系
引言:煤炭資源礦業權不是天然可以進行市場交易的,相關交易制度的建立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行政主導到市場主導的發展歷程[1]。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出臺之前,我國礦產資源由國家獨享所有權及其相關權能,煤礦企業沒有獨立經營權,煤炭資源禁止流通,更不可倒賣?!兜V產資源法》出臺之后,國家開始承認煤礦企業的主體資格與法律地位,并通過許可證形式將煤炭資源產權無償授予煤礦利用。1996 年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確立了探礦權和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煤炭資源礦業權允許有限制地轉讓,煤炭資源產權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初步建立。隨后的1998年、2000年、2003年分別出臺相應的規定與辦法,依次提出了礦業權可以通過招標投票、拍賣及掛牌的方式進行出讓。2006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對招標、拍賣、掛牌等出讓方式的適用范圍和程序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明確規定了探礦權采礦權要采取分類出讓的原則。2007 年《物權法》將礦業權定義為用益物權,肯定了礦業權的私法屬性,從法律層面承認了依靠礦業權取得經濟效益的合法性。2008 年《礦業權評估管理辦法(試行)》頒布,對礦業權評估業進行規范。2010 年國土資源部發出的《關于建立健全礦業權有形市場的通知》,確定全國范圍內礦業權交易機構的成立,推進全國礦業權統一平臺建設。2011年、2012年又相繼出臺《中國礦業權評估準則》《關于嚴格控制和規范礦業權協議出讓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嚴格控制和規范礦業權協議出讓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促進了我國礦業權市場交易不斷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一、煤炭資源礦業權市場交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行政權能界定不清。煤炭資源礦業權市場包括礦業權出讓市場與轉讓市場。在礦業權出讓與轉讓市場中,政府的行政職能存在界定不清的現象。在出讓市場中,政府與礦業權人之間既是一種上下級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同時又是平等的市場主體關系,而這兩種關系中往往又以前一種關系為主導,因而有礙于礦業權市場的良性發展,造成對礦業權市場管理中的缺位、越位與錯位現象同時產生。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建立以營利為目的公司,直接參與礦業權經營,阻止社會資金的進入,導致不公平競爭現象的產生;有的違規操作,將礦業權出讓給指定企業。在礦業權轉讓市場中,政府部門習慣用行政手段來調整民事法律關系,導致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變成一紙空文,政府部門隨意讓礦企“關、停、并、轉”,甚至無正當理由強行收回礦業權 [2]。
(二)礦業權交易平臺建設不健全。目前中國省、市兩級礦業權有形市場全面建立,31個省級礦業權交易機構如期建成并運行,265個地級市州礦業權交易機構基本建成。但由于我國礦業權市場還處于建設初期,各項配套制度還不健全,礦業權信息系統還不完善,礦業權評估中介機構還不成熟,職能發揮有待進一步加強。礦業權轉讓信息的公開基本都限定在省或市級的礦業權交易機構內,礦業權轉讓信息公開度不夠。礦業權網上交易平臺雖有搭建,但實際運營程度不高甚至基本停滯。如國土資源部與天津市共建的天津國際礦業權交易所,自2013 年底開始,其礦業權轉讓項目掛牌只有不到 30 宗。從現有交易規則來看,礦業權電子交易主要針對招拍掛形式,尚未涉及轉讓、申請在先、協議出讓等形式。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礦業權網上出讓的適用范圍。
(三)礦業權價值評估方法存在局限性。2011年1月起開始執行《中國礦業權評估準則》,同年12月31號國土資源部發布《礦業權交易規則(試行)》并于2012年3月執行,這些準則規則的制定,對各種評估方法的使用范圍、應用程序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一定程序上對礦業權的市場價值評估起到了較為統一的規范,有利于礦業權的市場轉讓。但是,對于各類評估方法來講,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收益法中的貼現現金流量法是一種較為常用的煤炭資源礦業權評估方法,該方法將與礦業權有關的未來現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得到礦業權的評估價值。該方法需要主觀判斷兩個要素:未來年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當經濟劇烈波動時對未來現金流的測算可靠度會降低,對折現率的選取也較為困難。市場法采用市場途徑進行礦業權評估。以可比銷售法為例,其運用基礎是要有一個較為發達、穩定和相對完善的交易市場,這些對于當前的中國來講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另外,對于三大類評估方法來講,除市場類方法體現了買賣雙方的相對平等競價地位外,成本類方法和收益類方法得到的評估結果都是資產對于賣方的價值,沒有充分體現評估的客觀公正性和科學性的原則。
二、解決煤炭資源礦業權市場交易問題的對策
(一)清晰界定政府礦業權管理權能。首先,政府應在礦業權管理方面樹立為民服務的意識與理念。政府應從過去“管理”的角色逐步過渡到“服務”的角色上來。政府應為礦業權交易提供盡可能好的環境與交易平臺,讓每一個參與礦業權交易的對象都能充分了解相關政策與相關交易信息,以達成各交易方參與交易的目標。其次,要劃清政府與市場的權限。在礦業市場管理中政府的職責主要是配合市場機制進行宏觀調控,保證礦業權交易的公平、公開與公正,而不應當插手礦業權交易中的具體事務。再次,要劃清各級政府在礦業權管理上的權限。在礦業權管理中,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職責應當劃分明確,同級政府之間、不同職能部門之間以及同部門內部間也應界定清楚,以避免管理真空或產生爭權奪利行為。
(二)完善礦業權市場交易體系。各級政府應該切實貫徹
《關于建立健全礦業權有形市場的通知》,進一步加快有形市場建設的步伐,健全礦業權有形市場網絡。政府在礦業權市場交易中要維護好正常的市場秩序,促使交易向公開化、公平化方向發展。在建設有形市場的同時要注意無形市場的配套建設,盡快完善礦業權電子交易市場,促進礦業權交易的程序化、公開化與規范化。其次,要培育礦業權交易中介機構。現在我國礦業權市場的中介機構與礦業權市場的發展不相適應,礦業權評估等中介機構少,服務行為不夠規范,評估方法不科學。隨著國土資源部《礦業權交易規則(試行)》的實行,礦業權交易將向有形市場和中介服務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礦業權中介服務部門將大有可為。
(三)健全礦業權市場監督機制。礦業權交易市場的有序運行依賴于健全的市場監督機制。監督主體主要包括政府、政府授權的機構及依法設立的行業性自律組織。這些組織機構依照礦業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制度,對礦業權市場交易活動進行監督指導,促進交易活動有序進行,以保障礦業權人的合法利益。礦業權市場監督體系是一個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體系,既包括行政監督,又包括市場主體之間的監督,還包括市場主體內部間的監督,通過它可以達到各方權力的相互制衡,最終實現公開、公平、公正的礦業權市場環境。
三、結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煤炭資源礦業權市場交易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對于當前礦業權交易過程中存在的諸如政府行政權能界定不清,交易平臺不健全及評估方法的局限,我們需要且行且改,不斷規范行政權力,培育健全的市場交易體系,建立相應的市場監督體制,以確保我國煤炭資源礦業權市場交易的公平、公開與公正的有序良性進行。
參考文獻:
[1] 徐建民,趙傳卿.黃金[J],2009.(09)
[2] 金悅.行政權介入礦業權市場的界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 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