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輝 劉蘇閱
鄰水縣冷家鄉湯巴丘村曾是古代川東至川北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分布著28個建于明清時期的古民居院落。院落依山而建,木架穿斗結構,呈現干欄式格調等特點。“這些古建筑群是客家文化與當地民俗的結合,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見證了‘湖廣填四川’移民遷徙、發展的歷史,是研究四川及中國移民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鄰水縣文廣新局副局長秦燕告訴記者。
1月8日,記者來到湯巴丘村,看到這些古民居院落鑲嵌在田園山色之間,那些寬大的石梯,高高的門檻,古樸的青瓦,雕有各種花紋和動物的木窗……處處呈現古老的氣息。
“在眾多古民居院落中,譚家灣的‘譚家花房子’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秦燕說。整個房屋呈四合院狀,磚木竹結構,有兩重堂屋,108扇窗戶,每扇窗戶的花雕、物雕樣式各異,美觀大氣,因此擁有“譚家花房子”的美譽。
至今,“譚家花房子”仍住著80多位譚姓人家,53歲的譚興全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對祖屋的歷史很有研究:在“湖廣填四川”時期,譚家的祖輩從廣東英德縣遷徙至譚家灣,所以現在還有少數人會講廣東話。由于當時譚家灣人口稀少,修建“譚家花房子”僅有一個木匠和一個石匠,從1625年開始修建,直到1689年才完工。“僅雕刻神柜就花了6年的時間,但遺憾的是神柜在文革時期已被毀壞。”
記者在譚興全的帶領下,來到大門前的石梯處,看到最底層的石板上有一個半圓形小槽。“這個小槽是房屋修建時留下的,專供人們踢毽子所用。”譚興全說,每年除夕前,譚家人都有殺雞的習俗,然后用雞毛做成毽子。正月初一至初五,譚家人便聚集在大門前的院壩里,三五人一隊,開展踢毽子比賽,踢進半圓形小槽的一方獲勝。這項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黃昏時分,記者告別了譚家人,離開了湯巴丘,但這里古老的建筑、淳樸的民風仍讓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