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頌東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武山銅礦,江西 瑞昌 332204)
近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面對內外環境的變化,要想持續實施低成本戰略,推動礦山降本增效、集約發展,既有的成本管理方法難以滿足礦山的需求。如何創造性地對礦山管理全過程所產生的邊際成本、關系成本、風險成本以及其他無形成本進行監控,實現成本管控的寬領域、廣覆蓋,成為擺武山銅礦在面前的嚴峻考驗。創新思路、創新管理勢在必行。武山銅礦在多年經營管理的經驗基礎上,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廣義成本管控法,簡稱“雙四”大成本管理工作法。
“雙四”大成本管理工作法中“雙四”是指:責任、考核、核算、分析“四網”齊下;黨、政、工、團“四管”共上。具體來講,“四網”——打造一張責任網:讓責任轉化為生產指標、技經指標、成本指標,并數量化、貨幣化分解到各個責任層面;建設一張考核網:將車間、工段二級考核推進到班組、個人四級層層考核;編織一張核算網:層層核算,建立考核依據,財務核算到位;布局一張分析網:拓寬分析層面,延伸分析臺階,從差異中改進工作。“四管”——黨政工團齊上陣,為企業成本管控提供組織保障和智力支持。其中:行政主抓管理體系的建立及推行,黨委力推管理體系執行順暢,工會動員員工實現末梢聯動,共青團通過創新創效實現重點突破。
“大”的內涵是:突破傳統,重鑄生產組織、重塑勞動組織,再造工藝流程,以人為本,以制度建設與落實為基礎,以內控管理流程為依托,以經營指標分解為核心,將成本管控理念貫穿于礦山生產、經營、建設與發展的全過程,達到成本管控外溢效應。從生產經營活動發生、發展動態過程中,把握降本增效的主動權,著力把管理的重點沉到工段、班組、個人等最小經濟單元,拓寬降本財源、微分縮減開支,提高制度層面的精細管理水平,提升降本增效新空間[1]。
管理中沒有制度,就缺失了平臺和載體,成本管控沒有穩固的基石;管理制度設計得再完美,不能扎扎實實地落實、執行,成本管理就成為一紙空談[2]。武山銅礦在“雙四”運作的過程中,不斷夯實制度基礎,深入細致地開展“反復抓、抓反復”、“全員抓、抓全員”,將管理觸角推向縱伸,將成本管理落到實處、細處和管理接合處。
3.1.1 調整結構,為“四網”建設鋪路
(1)重鑄生產組織管理,理順管理關系。根據生產組織情況,把作業流程的片區管理調整為“誰消耗誰管理,誰管理誰負責”的責任管理。如,原來綜合車間管理壓風和供風作業,對井下風動鑿巖機提供高壓風,采礦車間通過高壓風帶動鑿巖機進行鑿巖作業,風力大小調節需要通過綜合車間調度、礦級調度、采礦車間調度三方聯系,既費時又費力,且時常發生協調滯后和成本超支嚴重的情況。通過管理職能調整,把供風作業從綜合車間劃歸采礦車間管理后,采礦車間根據作業情況自行調節,達到了成本大幅下降和供風作業能耗顯著下降的效果。
(2)重塑勞動組織管理,提升作業效率。優化管理流程和生產組織形式,提高勞動作業效率。井下銅礦山作業環境艱苦、條件惡劣,一線員工嚴重不足,有效工作面不斷減少。針對這一情況,一方面實施崗位調整,推行一人多崗、一崗多能、兼崗并崗;另一方面,采取循環作業、承包作業等多種有效的生產作業形式,從而增加了有效作業時間,提升了作業效率。
(3)再造生產工藝,暢通作業流程。技術創新、流程再造為降本增效開辟新途徑,各單位從技術層面著手,有效解決了一大批制約生產的瓶頸性問題。如選礦車間選銅工藝中需要填加石灰和酸水,石灰的填加通過人工攪拌沖水形成石灰漿。但人工攪拌沖水,石灰漿的濃度難以掌控。將人工攪拌改為球磨機粉碎,并加裝螺旋分級機控制石灰細度,設定水流量,嚴格控制石灰漿的質量,在原礦銅品位下降的情況下,選銅指標得到了穩定與提高。
3.1.2 細化責任,讓“四網”建設入軌
全面分解落實各項責任指標,做到“軟指標硬化、硬指標量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性的標準化、定量的數據化,將礦、車間、工段核算向班組、機臺縱深推進,保證精細化管理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把相關指標根據管轄范圍和控制能力,進行“切塊”管理,即每個指標都在管理層、機關部門、車間、工段、班組各層次進行分解,做到每個層面負責人、每個核算單位都負責一部分指標,并將指標都落實到責任人,做到指標有專人管理、有專人負責、有專人考核,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指標網絡”,做到“誰管理誰負責”。
(1)安全責任落實,事半功倍。井下礦山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牢牢樹立“安全就是效益”的原則,正確處理安全與生產的關系、安全與成本的關系。嚴格執行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不斷加大安全成本投入。印制安全標識版、各類安全檢查記錄本達上百件;定期舉辦鉆炮工、信號工等特殊工種的專項輪訓,開展全員安全電教的培訓,定期評選獎勵“安全明星班組”;強化隱患整改的處罰。同時,基層安全現場管理方面,實施現場安全跟班制、現場檢查確認交班制、管理人員查“三違”考核制、危險作業點掛牌制和松石掛牌確認制,加大安全生產的成本投入,避免了更大的事故成本,有效保證長周期的安全生產,實現了事半功倍。
(2)生產責任落實,確保進度。只有低成本戰略才能適應當今的微利時代,但脫離生產講低成本戰略如同空中樓閣。武山銅礦在推行“雙四”成本管理的過程中,堅持“效益優先、效率先行”的原則,重點關注生產責任落實帶來的作業效率提升,以提升作業效率帶動成本挖潛。把設計、計劃、施工等責任指標從月度細劃至每旬、每周,再根據每旬、每周的計劃細化量化到班組、個人。量化責任后,通過《派工單》形式進行指令傳達,做到每班人員“進班有計劃,出班有結果”,確保每個生產階段進度有序推進。舉例見表1。

表1 班組派工單
(3)成本責任落實,傳導壓力。牢固樹立“管理出效益,沒有什么成本不能降”的思想,將管生產、管安全的理念導入到管成本之中,將成本管理制度化、全員化、具體化、實時化,實現“三駕”齊驅。年初制訂財務預算時,改由下至上匯總的編制方式為由上至下分解的方式。組織人員對前三年度的所有消耗進行清理,重新登記臺賬,在此基礎上進行篩選,選擇最先進指標作為年度預算消耗指標。在編制預算時貫徹“內部單位降成本,委外工程控單價”的原則,嚴控成本支出。
(4)分析責任到位,持續改進。堅持把經濟活動分析與財務預算控制緊密結合,分別從計劃申報、材料購進、領料、生產耗用等環節入手,依照“計量、記錄”的結果進行分析,從各環節梳理成本費用的控制情況。堅持每月召開成本預算執行月會,總結分析生產運行及成本執行情況,并在局域網及時進行發布。注重靠前開展經濟活動分析,借勢向工段、班組等一線推進,形成多樣化的分析形式。其中班組分析注重生產一線員工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制訂統一模板,提高分析的可操作性。
3.1.3 剛性考核,為“管網”建設護航
考核不是目的,考核只是一種手段[3]。再好的制度沒有考核做保障,都會流于寫在紙上、掛在墻上的形式。武山銅礦在推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雙四”成本管控運作中,剛性考核、嚴格兌現就如一把利劍,護航“雙四”管理的落實與執行。建立考核分層制[4],分為領導崗位、管理崗位、普通員工三大類。不同大類中再進行細分,其中普通員工崗位分為后勤崗位和一線崗位,分配機制上向一線員工傾斜,讓員工都愿意留在一線。據不完全統計,在“雙四”運作中新增、修改的的考核制度60多個,考核成為彰顯單位管理業績、評價干部員工的新窗口。
3.1.4 加快信息化進程,推動成本管控力度
在成本管控中把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把生產、供應、會計等各自獨立的操作系統整合到一個生產經營信息系統中,實現反映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在時間上的基本同步,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在空間上的基本同步,財務信息與其他業務信息的融合,為各級管理人員決策提供依據[5]。
3.2.1 凝聚思想,聚積人氣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面對內外復雜的環境壓力,武山銅礦廣泛動員,深入發動,切實把樹立全員成本管理意識作為成本管理中一個立足點。
黨委注重抓思想、謀共識,大力倡導:在“早”字上下功夫,早籌劃、早安排、早落實、早分析,以時不我待的態度參與“雙四”成本管控;在“合”字上聚力量,凝聚合力、群策群力;在“思”字上謀出路,關鍵是要在實際工作中勤分析、出點子,找準出路點;在“實”字上做文件,把成本管控落實到制度上,體現在成效上。
各車間、工段黨組織相繼建立了相匹配的制度和機制,不斷地向員工宣貫“成本就是工資”、“不降成本就不漲工資”的理念,教育全員珍惜企業資源就象愛護自家財物一樣,從而調動和激發了全員的成本管控意識。
3.2.2 歸口管理,重建機構
根據對成本影響方式的不同,武山銅礦將15個部室分成10個管理工作小組,分別從生產、技術、財務、工程、內審、人力資源、能源、采購與銷售、信息建設、黨群角度出發,對所轄范圍內的制度進行完善,包括:建立新制度,修訂、完善二級車間的各項在用制度。在建立、修訂、完善制度的同時,盡可能“四網”內容融入到制度建設中。二級生產單位根據各工作小組建立、修訂、完善后的制度,查找本單位的執行標準,將所在的執行標準細化到工段、班組及個人。舉例如圖1。

圖1 “雙四”組織機構框架圖
3.2.3 黨委監督,保證效果
黨委在規范領導行為、加強企業管理、強化成本管控等方面采取了效能監察、專項稽核、重點督辦等多樣的形式方法,將監督融入到完善規章制度、規范工作程序、提高運行質量,保障民主監督的全過程。
黨委部署、紀委牽頭對“雙四”運作實行對管理的再管理。按照《效能監察實施辦法》落實效能監察職責,建立工作計劃,完善內部分工,明確工作任務,真正發揮效能監察的工作職責。黨委辦公室運用“專項稽核”[6]工作載體,重點關注單位班子管控能力、制度執行能力和節點糾偏能力,持續對二級單位成本管控工作的進行監督。舉例見表2。

表2 武山銅礦黨建工作記錄
3.2.4 特色活動,激發活力
工會、團委運用各自工作載體,通過開展主題活動積極融入成本管理。工會把勞動競賽、獻計獻策結合生產經營,開展“我為礦山安全、生產、成本管理獻計策”、“大戰紅五月,生產超千噸”等活動。“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團委根據年輕人的熱情與激情,開展“青年安全監督示范崗”、“青年技工大比武”等活動,掀起建設礦山的陣陣熱潮。
時代賦予重任,奮斗成就事業。武山銅礦全員同心協力、管理同步共振,自2011年開始實施“雙四”運作,2012年把“雙四”向班組深入推進,盤活了礦山生產、建設、發展的每一份資源,拓展了降本增效新空間,達到了強基固本、拓寬井下礦山成本管控的新思路。
“雙四”大成本管理工作法從思想認識上改變了“成本統計分析是財務部門的事情”、“成本管理是高層和管理者的職責”等狹隘思想,將“成本控制滲透生產經營價值鏈每一個環節”在基層管理人員和員工心中開始扎根。“要我管”的現象被“我要管”取代,員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得到發揮。主要表現為:一是小改小革層出不窮,僅選礦車間在沒有大的投入下對浮選系統硫回收進行改造,選硫回收率提高了0.78個百分點,增產標硫0.5萬t,增加效益205萬元;二是修舊利廢碩果累累,2012年僅此一項減少成本支出172.10萬元。
2011年,主要大宗材料、定額材料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如電耗、炸藥、柴油、水泥等單耗指標比上年分別下降 5.55%、16.66%、13.61%、6.41%;2012年在2011年的基礎上,環比又分別下降5.47%、3.74%、6.57%、0.03%。對比情況見表 3。

表3 單耗對比表元/t
2011年在外購材料、備件價格漲價的情況下,噸礦綜合物耗成本比上年減少支出733.07萬元,單位成本比上年下降6.2%。處理量相同的情況下,企業較上年增利5992萬元。
2012年與2011年環比,采選綜合物耗成本減少支出182.06萬元,噸礦單位成本下降1.46%;在系統停產改造20d的情況下,利潤與2011年基本持平。
井下礦山缺員是發展中的一大瓶頸,“雙四”運作有效地緩解了人員壓力的不足。一是通過實施工藝上優化、硬件上投入、流程上簡化,重新啟動了定崗定編和機構改革,全礦共減少生產技術管理崗位定員39人、一線生產崗位定員161人。二是試行了“小橫班”管理,使鉆爆效率從原來的1.3m普遍提高到1.5m,部分臺班達到1.9m,單面臺效提高6%,員工勞動生產率提高30%;三是通過優化工種崗位設計,將原單一的工種概念轉化為多工種融為一體的大工種模式,在磨浮流程一線班組員工減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磨機臺效從2010年的95t/h,提高到2012年的108t/h;四是堅持管理權和分配權同步前置,使一線作業人員收入大幅度提高,第一次出現了后勤輔助崗位員工主動要求調往一線的新氣象,僅2012年就回流81人。
注重加強貧化、損失率的管理,貧化、損失率分別為5.69%、4.88%,比計劃分別降低 0.81 個百分點和2.62個百分點。降低貧化率,避免了廢石在提升、選礦、運輸、銷售各環節的無效支出;降低損失率,避免了采礦過程中丟棄礦量,減少礦產資源的損失,延長了礦山服務年限。
實施“雙四”大成本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安全生產總體態勢平穩,各項污染物達標排放,“三同時”工作全部通過江西省安監局、省環保廳組織的竣工驗收;安全標準化順利通過了江西省安監局組織的創建考評驗收,并成為省內首家通過新標準二級達標驗收的單位。
[1]孟怡平.從傳統成本管理提到精益成本管理[J].出版發行研究,2011(2):53-54.
[2]曾偉.管理是項笨功夫[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1.
[3]呂洪雁,隋聚勤,周鴻.兗州煤業楊州煤礦全員業績考核體系的構建[J].財務與會計,2013(4):20-22.
[4]劉紅紅.J公司績效管理制度完善實踐[J].財務與會計,2013(3):30-31.
[5]裴勛.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風險管理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2(7):246-253.
[6]陳榮華.國有企業黨委稽核工作探討[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