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 曦圖片說明:臺空軍展示“經國”號戰機機翼掛的萬劍彈。針對有媒體稱“馬英九為緩和兩岸關系,中科院研發多項具有境外作戰能力的武器裝備都被暫時性凍結”,包括由“經國”號戰機掛載的“萬劍彈”數量大砍2/3,臺灣“國防部”28日回應稱,有關報道并非事實。網絡媒體“風傳媒”27日報道稱,臺灣空軍以代號“神斧項目”,采購由“中科院”研發并完成作戰測評的“萬劍彈”。它由“經國”號戰機掛載,射程約200公里,具有遠距離遙攻能力,“是在敵方防空武器射程距離外發射,抵達目標上空后再散布內裝的百枚子母彈頭,達到癱瘓敵人重要軍事、交通設施之目的”;“經國”號戰機只要飛在所謂的“海峽中線”以東,其攻擊的范圍就涵蓋大陸東南沿岸機場跑道等軍事目標,對于部隊集結區、港口裝卸區、導彈及雷達陣地等都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因此被歸為攻擊性武器裝備。報道援引臺軍方人士的話稱,因為具有境外作戰能力,臺空軍全部127架“經國”號戰機按計劃都將具備發射“萬劍彈”的能力,但受限于目前兩岸關系的緩和,原計劃“萬劍彈”需要數量超過百枚以上,但實際量產數量卻被大砍2/3。“風傳媒”同時提到,代號“戟隼項目”編列346億元新臺幣預算,量產射程超過600公里的雄風2E巡航導彈。原計劃在量產過程中,持續研發增程型雄風2E導彈,射程超過800公里,并已通過飛行測試。知情人士透露,該計劃正準備進入最后作戰測評階段時,卻被指示放慢研發進度,使得射程超過800公里的雄風2E巡航導彈不會納入“戟隼項目”的量產計劃中。針對上述報道,臺“國防部”28日回應稱,目前相關項目任務均按計劃期程管制執行,媒體報道內容并非事實。“國防部”說,“中科院”各項武器系統研發,均依據“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指導,以建構“固若磐石”的“國防武力”及“自主國防”為目標,因此武器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發與裝備量產不會自我設限,也不會受到外界任何影響。這不是島內首次傳出馬英九當局放緩攻擊性武器生產的消息。“風傳媒”此前披露,研發超過10年、耗資近80億元新臺幣的云峰中程地對地導彈的量產計劃,被證實“因壓力太大而中止量產”,其中馬英九除了考慮兩岸關系緩和的因素外,美方的壓力也是主要原因。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中科院”的云峰中程導彈在2013年年底進行首次中低空全射程測試,由于“海研五號”研究船的加入,讓測試區域從原有的九鵬、蘭嶼及綠島,延展到太平洋公海上“海研五號”研究船的第四個觀測點,可有效觀測導彈長距離飛行。這次的測試代表云峰中程導彈成功,臺軍方還規劃將其有效射程增加到2000公里,涵蓋大陸北京等主要軍事目標,“成為臺灣因應中國軍事威脅的最佳戰略武器”。按照“國防部”的規劃,云峰中程導彈量產第一階段預定生產10套發射系統,配置15—20枚的云峰中程導彈,部署在臺灣中部山區內,采取固定式陣地與雄風2E巡航導彈混合搭配運用。不過,美方很快就頻頻透過管道表達關切,最后馬英九裁示擱置云峰中程導彈量產計劃,這讓歷經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的長期研究計劃,未能如期進入量產。據風傳媒披露,為了不因量產停止而造成研發中程導彈的人員與技術斷層,臺“國防部”將研發云峰的小組成員分別納入“國防專技小組”及“強弓計劃”,繼續研發火箭推進器及更精確的遙測技術,從不同領域的研發來驗證射程超過2000公里的中程導彈。▲
環球時報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