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舟++通訊員++白永光
河套大地,生機勃發,禾木蔥蘢。
古郡五原,在連續多年盡享中央一號文件的各項惠農惠民政策中,煥發出新鮮活力和迷人的風采。在黨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指引下,五原縣委、政府按照巴彥淖爾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做新農村”、“做實民生”的部署,將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工作作為統籌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和有效抓手,大力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在實施過程中,五原縣探索出了一條危房改造與舊村整治有效結合的五原模式。改造后的五原農村面貌日新月異,一座座或紅色或白色基調的村莊,掩映在綠色的樹木莊禾之中,就像一幅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美好幸福盡寫在20萬五原農民的笑臉上。
改善民生順民意
五原縣總面積2544平方公里,轄8鎮1鄉1農場,117個行政村,30萬人口中有20萬農業人口。2012年,五原縣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相結合為切入點,整合農村危房改造以及農林牧水等各項惠農項目資金,精心打造城鄉統籌示范區、產業集聚區、環境優美生態區,全力建設集生態、文化、田園風光為一體并具有五原特色的美麗鄉村。縣委書記郭占江多次在各級干部會上強調:“要在‘房、綠、文化上實現新突破。‘房驗證著發展,‘綠維系著生機,‘文化塑造著靈魂,三者相得益彰。‘房就是改造危房,整治舊村,建設新村,打造美麗鄉村。”
今年,五原縣委、政府創造性地提出了打造光伏新鎮,建設“菜博園”、“羊博園”、“葵博園”,激勵五原干部群眾發揚“總干”精神,以時不我待的激情和干勁投入到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建設中,讓五原的農民不僅有好房住,有好地種,有好收入,還要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張明生是新公中鎮永聯村二組的一位普通農民,他在2013年享受到農村危房改造項目,新建了一套73平方米住房。在窗明幾凈的新房里,張明生高興地說:“我原來的土房早已是危房,一直沒錢拆舊建新。如今政府給了補貼,只花3萬多就建了新房,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在永聯二組,35戶農民和張明生一樣也蓋起了新房,一排排白墻紅瓦的新房使全村顯得生氣盎然。
在隆興昌鎮聯樂村一組的廣場上,綠樹下鮮花中,各種健身器械點輟其中,十幾位中老年村民正伴著音樂跳健身舞。雷存蘭老人高興地說:“過去我們村臟兮兮的,晴天滿身灰,下雨兩腳泥。村莊整治后,政府給修了路、栽了樹,還建了廣場,安了健身器,現在我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享受生活了。”
聯樂一組是五原縣第一批實施村莊整治的示范村。從2012年開始,硬化了村內三橫四縱道路3公里,拆除舊房16座,修繕、美化房屋23000平方米,新建及整治院墻4400延長米,栽植樹木12000株,清理柴草堆、糞堆、垃圾堆共350車,安放垃圾箱20個,建起文化廣場1000平方米和380平方米綜合活動室和圖書室,安裝了健身器材。如今,這樣高標準的示范村在五原縣已建成164個。
五原縣在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中,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規劃先行、項目整合、產業帶動、長效管理”的原則,突出“一個特色”,實行“六個結合”,推行“六種模式”,采取“六個一點”,實現“五個確保”。“一個特色”,即打造綠色生態村莊,做到“村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綠中”;“六個結合”,即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與林業生態、與“十個全覆蓋”、與特色產業發展、與扶貧攻堅、與農村文化建設相結合;“六種模式”,即綜合示范引領型、集鎮聚集型、中心村建設型、舊村整治型、產業發展型、旅游文化主導型六種模式;“六個一點”,即項目支撐一點、部門幫扶一點、企業墊付一點、財政獎補一點、外出人士捐助一點、群眾籌資投勞一點;“五個確保”,即確保施工質量、確保建設效果、確保鄉土特色、確保環境優美、確保群眾滿意。
聯星光伏新亮點
在聯星光伏現代農業示范園,一大片統一制式的農家院正在緊張施工,看工程效果圖,令人耳目一新,一排排住宅和棚圈的屋頂上,是一排排整齊的太陽能光伏板,這是五原縣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大膽探索創新的一種全新的新農村建設模式。項目引進了內蒙古山路能源集團,投資建設“清潔能源、新村建設、土地整治、肉羊規模化養殖、綠色有機種植、農民增收”六位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預計總投資20億元,包括1000套光伏住宅、年出欄30萬只高標準肉羊養殖園區,7萬畝規模化種植基地,150MWP光伏發電。
項目采取“政府主導、企業牽頭、農民主體”的方式實施。政府負責規劃編制、爭取項目、解決矛盾;企業負責籌措資金,實施工程;農民主體是指農民自愿參與。工程包括三個部分。一是農田水利工程。依托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2014年投資7600萬元,實施農田水利建設4.3萬畝。通過發動農民參與,大破大立,實現渠、溝、路、林、田五配套,為機械化作業和規模化生產奠定基礎。二是現代農業工程。企業牽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統一訂單、統一回收、統一銷售,打造“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集中流轉耕地2萬畝,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進知名企業與農戶合作,建設綠色有機種植和肉羊高標準養殖生產基地。三是“十個全覆蓋”工程。結合危舊房改造工程,搬遷2個行政村、4個自然村,一期建設457戶,涉及1352人,復墾耕地2350畝,按照“以房換房、村民自愿”的原則,以舊房無償置換新房,同時配套實施“十個全覆蓋”。
光伏園區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城鄉統籌、工農互補,農民從居住到生產生活,實現就地城鎮化、農村社區化、農民工人化。光伏產業年可發電量8500萬度,成為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和高標準美麗鄉村生產生活區,入駐園區的農戶,預計戶均來自土地流轉的收入2萬元,屋頂光伏設備發電的收入3萬元,參加合作社種養殖的收入3萬元,合計戶均年收入可達8萬元左右。光伏園區將成為工農牧業循環互補,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綠色有機糧食4000萬斤、肉羊10萬只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企業由此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化新路。通過農企結合,規模化種養殖和光伏產業發展,綜合效益年產值可達億元以上。
“三園”建設促三農
“菜博園”、“羊博園”、“葵博園”是五原縣正在著力打造的三張嶄新名片,也是推動全縣“三農”發展的重要載體工程。
“菜博園”位于隆興昌鎮八里橋,一排排高標準日光溫室一眼望不到邊,蔚為壯觀。園區規劃面積11000畝,按照“四區一線”布局。第一區是設施農業展示區,共2800畝,以民隆農業科技示范園為核心,發展溫室反季節瓜菜生產,示范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成果。第二區是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共3400畝,由力華得公司建設新型住宅340套,每套配建2棟日光溫室,實現生產與生活的有機結合。第三區是現代物流匯集區,以八里橋農貿批發市場為中心,建設集農產品批發、銷售、配送、檢測、包裝、倉儲、保鮮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成為自治區西部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以帶動設施農業基地發展。第四區是高新產業聚集區,占地4000畝,由內蒙古和信園蒙草公司建設智能化溫室群,進行節水抗旱植物研發、生產、銷售及育種、育苗與種植,轉化蒙草研發技術成果;由山路集團公司實施光伏發電與溫室一體化建設項目,采取棚上發電、棚內種菜,有效集約用地,實現 “光農互補”“工農結合”“一產與二產集成疊加”,努力打造全區光伏農業第一縣;由民富公司建設集溫室生產、營銷、采摘、休閑、觀光、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河套文化園,把河套農耕文化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結合,集中展示五原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果。
“羊博園”位于五原縣塔爾湖鎮,依托巴美養殖基地而建。巴美養殖基地如同一座大公園,沿湖綠柳、圈潔羊肥。“羊博園”是以建設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農牧業為目標,展示羊文化博覽園,對于提升五原縣肉羊產業層次、增強其競爭力和影響力、增加農民收入、打造旅游文化大縣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五原縣向日葵博覽園”,依托“八里橋農貿市場”“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區”“隆興湖濕地公園”整合而成。通過渠、溝、路、林、田高標準配套,集中聯片種植向日葵,建設旅游設施,使其成為向日葵種植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區、現代農業展示區、觀光農業旅游區和產業發展引領區,增加五原縣葵花產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樹立產業品牌,展示五原形象,促進產業發展。
從2009年到2011年,五原縣改造農村危房1025戶;2012年,五原縣被確定為自治區首批農村牧區危房改造試點旗縣,當年改造危房3200戶,整治村莊18個;2013年,五原縣依托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了建設步伐,建成新農村示范點90個,到目前,共有164個村莊進行了高標準整治,走出了一條改變河套農村面貌的新路,被評為全區新農村建設示范縣,塔爾湖鎮、新公中鎮永聯村分別被命名為全區美麗宜居小鎮、宜居村莊。2014年5月中旬,五原縣作為自治區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工作現場會觀摩點,其經驗被會議高度認可并向全區推廣。
五原縣以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工程為契機,捆綁使用各種惠農項目和資金,統一規劃、統籌使用,實現了綜合效益。不久的將來,20萬五原農民,會有好房住、好地種、高收入,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美好夢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一個富裕、文明、美麗、幸福的新五原將在世人面前展示它亮麗的新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