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隨著《璀璨星空——新創草原歌曲演唱會》在觀眾的熱烈掌聲中結束,為期一周的第十一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落下帷幕。本屆草原文化節從內容設置到具體籌措,更加突出草原文化全景展示,更加注重傳遞正能量傳播草原聲音,更加注重民族與地域文化的詮釋,更加突出惠及全區各族群眾,是一次文藝精品展示的文化盛會,一次擴大草原文化影響力的文化盛會,一次踐行打造祖國北疆文化繁榮亮麗風景線的文化盛會。
草原文化繁榮發展的全景展示
本屆草原文化節以優秀劇目展演為核心,從草原文化理論研究、民族民間文化挖掘、整理和展示、文物考古等多個角度展現了草原文化的繁榮發展。開幕式上演出了現代蒙古劇《敖包相會》,文化節期間展演了二人臺《萬家燈火萬家夢》《北梁》、話劇《驚蟄》《太陽一定升起》、蒙古劇《黑緞子坎肩》、民族歌劇《蒙古象棋傳說》、民族舞劇《白駿馬》等7臺優秀劇目,展演劇目數量創歷屆之最。此外,還舉辦了草原文化主題論壇、民族電影展映、小戲小品和舞蹈展演、原創草原歌曲演唱會、名家書法展、文物精華展、詩歌朗誦會等11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草原文化節閉幕式暨頒獎儀式上,分別頒發了第十一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入選劇(節目)獎、草原文化節入選劇目、小戲小品編劇、導演和表演獎以及全區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傳遞正能量的草原聲音
本屆草原文化節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全區各族群眾追夢、筑夢、圓夢的奮斗歷程作為主題設置之一,匯集和傳遞了全區上下齊心深化改革、協力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正能量。話劇《驚蟄》根據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朱清章的真實事跡創作而成,讓觀眾深深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邊人身邊事的美好。二人臺《萬家燈火》講述了下崗女工田芳自發建立“鄰里大家庭”的故事,突出了鄰里一家親的主題,奏響了一曲和諧的關愛之歌。從音樂劇《敖包相會》中報效祖國的大學生村官,到話劇《太陽一定升起》中追求人生價值、頑強拼搏的新時代農民工,再到小戲小品《風中的家》《良心》中的賢妻與好人等等,都緊緊圍繞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與共創美好生活的愿景,與時代共呼吸,弘揚真善美,滋養著觀眾心靈。
民族與地域特色文化的唯美書寫
推介草原文化的獨特之美,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是草原文化節魅力所在。從集中探討“草原文化和城市生活”的草原文化主題論壇,到整體展現蒙古語詩歌發展歷程的蒙古語詩歌朗誦會,再到相映成輝的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精華展,都展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作為內蒙古兩個主要地方戲劇種,蒙古劇和二人臺在本屆文化節中都有不俗的表現。蒙古劇《黑緞子坎肩》、民族歌劇《蒙古象棋傳說》、現代蒙古劇《敖包相會》集中體現了文藝工作者對蒙古語戲劇創作的探索與嘗試,特別是《黑緞子坎肩》對蒙古劇程式化、規范化發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二人臺《萬家燈火萬家夢》《北梁》以純熟的藝術形式,再現了這個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劇種的蓬勃生命力。“翰墨草原”——內蒙古書法名家作品展展出的作品以反映草原文化的歷史詩詞、曲文、箴言、諺語等為創作內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舞悅內蒙古”——內蒙古舞蹈精品展演是對建國以來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精品的整理、保護和展示,既保持了歷史風貌,又展現了時代特征,集中體現了內蒙古舞蹈創作、表演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藝術成果普惠大眾的文化盛宴
熱烈樸實的開幕式,親民務實的活動安排,突出了草原文化節是“遴選精品、展示精品、傳播精品”的文化盛會,也讓更多群眾分享了草原文化發展成果。從盟市旗縣烏蘭牧騎廣泛參與草原文化節展演,到安排參演劇目赴盟市巡演,還有民族電影到邊遠地區放映,都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方針的有力體現。參加草原文化節優秀劇目展演的8臺劇目還走進嘎查村、社區、校園進行專場演出。截至目前,話劇《太陽一定升起》、二人臺《萬家燈火萬家夢》、蒙古劇《黑緞子坎肩》、民族舞劇《白駿馬》4臺劇目已在12個盟市演出了近70場,超過8萬人現場觀看了演出。今年的巡演回歸到劇目演出的本初形式——在人口集中的廣場搭建舞臺演出,7月1日二人臺《萬家燈火萬家夢》在呼和浩特市武路村演出,有近2000名群眾冒雨觀看。民族電影展映周篩選了12部民族電影和10部數字電影,在農村牧區126個放映點,放映560場次;民族院線22家加盟影院聯合烏蘭恰特電影城公益放映電影共計115場,覆蓋全區12個盟市,102個旗縣,先后有近30萬人次觀看了展映。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本欄編輯/胡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