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
河北省威縣方營學區(qū)
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淺析
張暉
河北省威縣方營學區(qū)
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與其它各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學生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yōu)橹饕繕恕T谛W階段,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系統(tǒng)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它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教師能否上好這門課程對于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jié)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jié)。通過課堂小品的形式,使學生領悟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種教育模式。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jié),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后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qū)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知得到升華。
開展課堂辯論,是學生拓展認識,深化明理的有效方法。央視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真理越辯越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營造有利于開展課堂辯論的環(huán)境。在對抗辯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fā),受到教育,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思辯能力和認知水平。
互聯(lián)網上有好多可以用來的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的素材,作為教師既可以從網上搜羅典型案例亦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節(jié)假日自己搜集整理特定專題的案例,已達到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充分利用網絡上豐富的資源,收集相關的圖片和典型事例,結合課文的內容進行了加工處理,設計了讓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自由地選擇明理的方法,讓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身心愉悅,有安全感,自主地,敏捷地去探索。如在上《當代最可愛的人》一課時,我先錄制好槍聲、喊殺聲、沖鋒號聲,再找出葉劍輝懷抱炸藥包撲向敵人的鏡頭,創(chuàng)設出一種戰(zhàn)斗情景,在戰(zhàn)斗氛圍中使學生真正懂得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當代最可愛的人。在網絡環(huán)境下創(chuàng)設情景,以境入情動人,從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堂教學,還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tǒng)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在今天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無感激之情,也無感恩之心。
例如在上《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fā)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思想品德課中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達到知與行的統(tǒng)一。
聯(lián)系班內學生的思想實際,通過有意義的活動進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個別學生對別人的東西(彩筆、鉛筆等)較感興趣,趁別人不注意時,就順手牽羊。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給他們講講,然后說,有的同學可能錯裝了別人的東西,在自己的書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裝錯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師這兒來,結果有個同學紅著臉交上來了,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是故意的,請老師和同學們原諒!”頓時,掌聲齊起,最后讓大家討論,都說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并且拾到東西要交公。通過這一事例,學生們辨明了是非,自這次班會活動之后,班內拾物交公的學生多了。
換位體驗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采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fā)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例如在《同學之間》一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輝的父母離婚后,王輝由爸爸撫養(yǎng)。他的一些同學知道后,在背后議論他是一個沒媽的孩子。教學時,我讓學生換位體驗王輝的心情,即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如果你處在這樣的情境中將會怎么想?同學們將心比心,真正感受到離異子女已經夠痛苦了,別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戲弄,就使他更難過了。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就會自覺地去同情和幫助離異子女。這樣的換位體驗,無疑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起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