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河北省隆化縣湯頭溝鎮中學
寓“育人”于語文教學中
李曉峰
河北省隆化縣湯頭溝鎮中學
“育人”是教育的航標,統領整個語文教學過程,其起點與終點都在:“育人”。在教學改革中,不僅要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更重要的是落實好“育人”的宗旨。
語文教學;育人情感
當前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育人的核心,用“分數”替代了語文素質,成績成了大多數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目中無人,更淡化了學生品德思想的塑造,弱化了行為習慣的培養,忽視了審美情操的熏陶感染。從“育人”的理念出發,審視語文教學,轉變教學行為,推進語文教學。
人文性是中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之一,也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重要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囊括了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愛國主義、時代精神等人文內涵。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會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熱愛祖國,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鑄造一顆崇高的靈魂,對于成長中的學生而言是第一位的。
制定具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目標。情感目標過大,過于籠統,難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融為一體,形成空洞的說教,甚至只依附在學案上,并未真正走進課堂的學習,成了可有可無的應景之物,更談不上影響學生,觸及心靈。情感目標要從文本內容中來,要從作者的寫作意圖中來,要切合學生的情感訴求、思想需求。同是表現父愛,朱自清《背影》中的父愛具體體現在以衰老之軀,在郁悶的心情下為成年的兒子過鐵道賣橘子;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的父愛表現為要從小養成好習慣和獨立做事的能力;而《傅雷家書》中的傅雷對傅聰的愛則呈現為父親對兒子的理解、引導與鼓勵上。同是父愛,表現不同。在制定情感目標時不能用“體會父愛”、“感受父愛”等這樣簡單、籠統、無溫度的詞語表達。
情感目標要落實于學習過程中,借助具體的教學環節達成。制定出具體的情感目標后,要通過課堂中有效的教學環節來落實,讓學生感受、體會。這不是貼標簽式的簡單的做法所能湊效的。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出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博愛胸懷,濟世心結,只有通過學生探究杜甫生平經歷,了解從小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了解不同階段杜甫在文章中關注的事情,學生才能對杜甫的品格有深刻而切身的體會。吳敬梓在《范進中舉》中寫胡屠戶的虛偽,嗜錢如命的品行,要讓學生在思想上深惡痛絕,“表演”相關的情節比空洞的說教,蒼白的分析有力的多。比如胡屠戶接受女婿范進饋贈銀子時用了“攥、舒、縮、揣”四個動詞,讓學生在一伸手,一縮拳中直接體味,其間的滋味不言自明。課堂上安排具體的教學環節,使情感可言、可感、可觸。
學生沉浸朗讀。朗讀是入情的最好的方式。文章中喜怒哀樂的感情,人物形象高貴與卑賤的靈魂,可以通過朗讀而清楚地顯現,可借以加深體會,增進理解。用不同的朗讀方式體會情感,給學生一個完整的體味過程。讀成為發現感動的方法,讀成為承載感情的載體,讀成為師生共同交流的平臺。
“基礎教育的功能是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奠定基礎,強調基本素質的培養,而不是專業和專門人才的培養。”朱先奇副主席的這句話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基礎教育的功能。
中學的語文教學,要摒棄追求“高分”,以培養“素質”為目標;應由“教知識”轉向“育素養”。首先,我們要明確語文素養是什么?語文素養涵蓋了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學習習慣、語文能力和道德修養、審美情趣五個方面。這不是知識點,不是能力訓練,也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語文素養體現在學生身上,體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會成為他們將來發展的基本因素。
語文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動態修煉的生成過程。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語文學習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能過分依賴老師的分析和講解。因為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是要通過反復的訓練和實踐。”注重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什么是教育?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我看主要有這么幾點:查閱字典詞典解決生字生詞,圈點勾畫,自主閱讀,主動質疑,自主探究等。好的習慣成就的是學生的未來,養成好習慣學習就成功了一半。扎實地做好養習慣的工作,即便是現在考試成績差,也不能代表將來不能趕上去,因為他(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每位教師在平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提出要求,做好規范,養好習慣。習慣是形成素養的核心要義,好習慣成就人的一生。
語文素養的養成,要從切實關懷學生人生的高度去培養,假、大、空的做法只能使其成為空中樓閣;忽視熏陶感染,違背了語文素養養成的特點;輕視循序漸進,不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中國夢,必須有創新型人才,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意識、創新才能是未來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對人才的要求。中學教育應把“創新”作為培養學生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在培養創新人才上應擔負起學科的責任與使命。
呵護學生的個性閱讀,獨立表達。語文課要給學生思維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自主質疑,主動發現,用學生自己的視角,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文本中人物的認識,對意境的感受。教師應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尊重學生的認識。這利于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