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奕
摘 要: 從2014年開始,新入學的師范類專業學生要獲得教師資格證,必須參加全國統一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達到一定標準。在這一背景下,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將更受重視。如何通過相關課程的教學,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小學英語教學 英語課程標準 師范生 教學技能
2014年全國進行了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改革。從2014年開始,新入學的師范類專業學生要獲得教師資格證,必須參加全國統一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達到一定標準。
在這種背景下,師范類專業的學生要順利地拿到小學教師資格證,必須通過《綜合素質》和《教育教育知識與能力》的考試。以小學英語教育專業為例,學生必須掌握學科專業知識,并掌握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知識及靈活應用。
針對考試標準的要求,小學英語教育專業的師范生除了要熟悉和掌握相應的基礎詞匯、語法知識、語音知識和語篇知識,具備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初步翻譯能力外,還要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學知識。這些知識內容師范生可以在相應的專業課程中學習和掌握。
除相應專業知識外,在《小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學習中,師范生還必須同時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其中理論知識包括:理解《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中英語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實施建議等相關內容;理解聽說法、交際法、全身反應法、任務型教學等教學法的特點及功能;熟悉小學英語語音、詞匯、語法及聽、說、讀、寫等技能的教學原則;了解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不同評價方式的特點和功能。其中實踐技能包括: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并應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能根據所提供的教學文本、教學任務進行教學設計;能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具備基本的小學英語測試的設計與評價能力。
為了順應這種變化,《小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必須做出調整,以幫助師范生順利通過筆試和面試。
在過去傳統的課堂上,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所以課堂教學形式依然是以教師口授、學生耳聽為主。教師幾乎完全掌控整個課堂。對于學生來說,只要在課堂傾聽并且接受就可以,學生幾乎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接收的狀態,缺乏對學習的主動探究和思考。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只能說會背誦,談不上理解,也幾乎不會以所學理論指導教育實踐。完成課程考試后,某些學生會把課本丟棄,所背誦的理論知識也會迅速被遺忘。所以,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教學實踐水平的。即使是以師范專業的身份畢業,學生一旦走上教學崗位,依然要從頭學起。
現在新考試方案的出臺,對于師范生來說是一種激勵和促進,促使老師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調整,以適應新課程標準的需要。
對于《小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這一課程來說,要在加強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卓有實效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把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師范專業技能培養上。
建立相關課程網站,創建網絡實踐教學與輔助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輔以各類教學視頻資料,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獲得直觀感受。并且布置形式多樣的任務,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獲得親身體驗,使書面知識真正轉化為內在習得。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和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堂內容。在課程網站設立討論交流區,對于學生的問題及時反饋,以學促教,加強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利用微格教室開展微格教學,利用微格教學的“鏡像效應”,幫助學生及時全面地看到自己的課堂教學表現,在第一時間接收到同學的反饋信息,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學習和教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學會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增強課堂反應能力,發展教學智能。
幫助師范生學會寫教學反思。“反思是建構教師自身經驗與教學行為雙向拓展的橋梁,反思的直接目的是不斷積極干預自己的教育行為”。教學過程是教師行為與學生活動的綜合過程,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面臨一系列復雜的問題。教學反思既可以反思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行為,又可以反思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時間的把握,教學效果的檢測,學生的課堂反應是否符合預期,學生在課堂中是否獲得了能力的提高,等等。通過一個班級的集體反思,師范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又可以從旁觀者的建議中獲得啟發。通過反思,師范生聯系所學理論知識,通過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的相互滲透,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實踐技能。
在學校舉辦相應的教學技能競賽,為師范生提供展示的平臺。除了日常課堂中教師布置的任務外,還可增加師范生的課外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單項教學技能競賽和綜合教學技能競賽,例如:粉筆字競賽、普通話競賽、英語語音語調競賽、板書設計競賽、教學設計競賽、課堂教學競賽,等等。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創造實踐機會,激發師范生的專業熱情。
總之,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培養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教師用更系統的理論觀點解決教學技能培養問題,構建更完善的教學技能訓練體系,以適應新時代、新背景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丁家富.追求教學反思的“本真”[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
[2]魏薇,彭玉琨.高等師范院校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