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平
高一年新生普遍認為地理難學,高一年地理教師普遍認為地理難教。為什么難?難在哪?如何解決?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師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學生認為地理難學的原因
學生之所以認為地理難學,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知識儲備不足。
首先,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之間存在巨大“斷層”。從知識角度講,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學生認識一些重要區域及地理特征,雖有涉及地球和地圖等知識,但難度較低,且初中階段各方面普遍對地理重視不足,主要在初二會考階段進行“催肥式”強化訓練;到了初三,對地理學科而言,即進入了“絕食減肥”階段;到了高一,學生的地理知識已是“如煙往事俱忘卻”。
其次,地理學科是一門跨文理兩大門類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征,學習過程中,大量涉及數學、物理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必修一第一單元主要講地球運動,學生還沒學過立體幾何,空間概念不強,再加上不能對一些物理知識靈活應用,導致不能正確理解地球運動規律和意義,學習難度陡增。
(二)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差異。
初中地理重在講“地”,高中地理重在說“理”。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學生認識一些重要區域的特征,即“在哪里”、“有什么”,以識記為主。而高中地理則要求學生全面分析,即分析“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的問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要求學生善于調動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多角度思維。而學生的學習方法還停留在初中階段,常見晚自習時,一些學生大聲誦讀背誦。思維角度較單一,如當問學生:“從近地面某地往高空,氣壓如何變化?”學生往往回答“升高”,問及原因則回答“高空氣溫低,則氣壓高”。
(三)對學科特點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初中地理被認為是一門次科,高考曾有幾年沒有考地理。雖然近年來,地理也被視做中考科目,但地理在許多人心目中不受重視是根深蒂固的,他們認為地理屬文科,只要考前認真讀一讀、背一背,就能考好。平時可把地理放一邊,臨考抱佛腳。
(四)教材結構先難后易。
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地理教材的編排普遍被認為最難學的“地球運動”放在最前面,成了高一學生的“攔路虎”,許多學生談“地”色變,失去學習地理的熱情。
二、針對地理難學現狀提出的措施
針對地理難學的原因,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課前做好學情分析。
認真研讀初高中教材,多與學生交流,從中了解學生的薄弱環節。比如,講授“地球的運動”一節時,先復習“經緯網”的知識,要求學生掌握經緯線的特點,能畫出不同角度的經緯線的形狀。這樣,學生在閱讀光照圖時,就較易區分眾多點和線。為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原則,經常用生活中的例子作類比。如講太陽的視運動,讓學生回憶坐車情景,看窗外時感覺道路兩旁樹木后退,從而讓學生明白相對運動的,明白太陽視運動和地球運動的關系。
生活中處處有地理。上課過程中,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觀察、體會每一種重要地理現象,并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如冷空氣南下,造成降溫降雨過程時,要求學生連續幾天做好記錄:氣溫、降水的變化。當學到常見天氣系統時,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對地理原理的認識就加深了。
地理學科涉及大量其他學科知識,有些學生還未學過,就要求教師運用各種手段,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補上這一課。如臺風眼的形成,需要學生了解離心力的原理,而學生未學過,我就舉生活實例。如下雨時,雨傘上有水滴,這時把雨傘旋轉起來,雨滴會被甩出,這就是離心力的作用。
通過為學生構建知識背景,學生學習地理的梯度、難度降低了,跳一跳就夠得著,學習有了收獲,學習勁頭更大了。
(二)培養興趣,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只有對地理感興趣,上課過程中才能保持敏銳的思維,才能理解一個個抽象的地理問題,每一節課的導入都是激發學生興趣的良機。我常用小故事導入,如講日界線時,用麥哲倫向西進行環球旅行,每天記錄航海記錄,可回到出發地時,卻發現“丟失了一天”的事例輔助說明,這是怎么回事呢?奇特的現象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思維容易跟著老師走,學習效率大為提高。久而久之,逐漸養成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探索地理問題。
上課過程中,常用一些詩詞作為地理知識點的小結,如講鋒面時,列舉“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使學生對不同性質的鋒面的差異有更深的理解,能運用所學原理加以分析,學以致用,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實用性,也更有成就感。
(三)加強學法指導,培養思維能力。
高一新生帶著初中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學習較為被動,思維方式單一。初高中地理課程的巨大斷層使他們無所適從,此時加強學法指導非常關鍵。第一,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預習、聽講、筆記、復習、作業等環節,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可提高學習效率。第二,要善于思考、比較、分析、歸納、記憶等。地理學科中有大量概念,學生易于混淆,通過相似或相異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理解更為深刻。第三,要善于讀圖、畫圖、用圖。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高考無圖不成題,可見地圖在地理中的地位。第四,要養成“左圖右書”的習慣,做到圖文結合,把所有地理規律、原理都落實到相應圖中理解、記憶。第五,要掌握讀圖的一般方法,即先看圖名,了解本圖類型和基本內容,再看圖例,最后看圖中的內容。形成看圖、析圖、繪圖、默圖的能力,學會圖―文轉換和圖―圖轉換。
(四)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和教學順序。
高一新生初上高中即遇到“地球運動”這一巨大障礙。我在教學中一般盡量放慢教學進度,這樣,一些思維反應慢的學生也就有機會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原理。由于高中地理采用模塊教學,是否可以調整一下必修一、二、三的教學順序,值得各位同仁探討。當然由于涉及統考及教材征訂的問題,教師個人沒有能力這樣做,有關部門可以廣泛地征詢意見。如能獲共識,則在全縣或部分校之間試點,或許能造福學生,讓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逐步踏入地理學習之門。到了一定階段,再次面對自然地理特別是地球運動這一攔路虎時,已不足為懼,學生將更自信地戰勝這一困難,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