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霞
1.把握好教學中的“度”
教材是依據教學大綱,系統地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藍本,是教學內容的具體化,也是教與學的依據。因此,要把握好教學的“度”,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但在實踐中,對教學內容深廣度的把握卻存在兩種比較激化的傾向:
深度上,對認知領域教學目標的學習水平把握不準確(特別是剛上完高三,回高一任教),在教學中往往把簡單應用的知識點提高到綜合應用層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節教材所傳授的知識是多方面的,這些知識未必恰好都在一個水平上,未必適合所有學生。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的難易進行處理,做到淺中求深,深中求淺,使所教內容適合大多數學生。所謂“適合”,并非讓學生做起來得心應手,而是必須經過一定努力才能完成。不可否認,教材知識都很重要,但其程度是不等同的,教師在備課時若對教材研究不夠,則挖掘不出教材中隱含的內容,課堂教學就顯得膚淺。只有深入鉆研大綱、教材,把握其精神實質,課堂教學中才能講得深入淺出,練得恰到好處。研究教材就是要把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本上,真正體現以本為本,追求課本知識的到位,以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廣度上,有的教師把知識范圍任意擴大。例如,在目前使用的中學教材與過去相比,許多內容已刪除掉了,但有的老師把已刪除的內容又補充進來,超出大綱的內容和要求,或之后才深入學習必修、選修的課程內容要求。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很可能使更多學生“望而卻步”,學習興趣也為之銳減。在教學中,如果認為多多益善,面面俱到,什么都講,什么都教,其結果將似蜻蜓點水,收獲無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緊扣抽象理論,補充典型實例,經過具體分析,再上升到理論高度,從而加深學生對教材重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但補充的內容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并要適時適度,知識的廣度反映了教材的外延和內涵。
2.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正確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課堂生動形象,學生普遍感興趣,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氣氛中學習,主動性強,知識接受快,課堂效果好。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2.1創設情境。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動的社會、生活、自然情境,營造一種特定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給學生多種刺激,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認識理解化學表象和本質,從而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2突破唯點。教學難點,有些很難用傳統的方法講清楚,若以電腦模擬,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2.3模擬實驗。對有毒害、危險物質出現的實驗進行模擬,可以避免毒害物質對師生身體的損害,減少實驗儀器和藥品消耗;也可以對實驗儀器仿真和某些實驗過程進行仿真,使學生了解實驗原理和儀器操作原理,尤其對綜合實驗的仿真,將學生由不可視的機械操作,帶入主動介入的情境;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化學模擬實驗室)等軟件學習實驗知識,自行設計實驗,使開放實驗室成為可能。
2.4內容整合。化學教學中經常要對不同時期的學習內容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總結。例如化學實驗的復習,用常規手段復習,教師很難把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儀器裝置一一畫出,也不可能把演示過的實驗再演示一次。而利用電腦模擬或錄像,再現實驗裝置、實驗過程和現象,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比較、加深理解記憶,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
3.設計好化學教學方案
化學教學方案的設計根據化學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情況,以及教學條件和環境,并預測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引起的教與學的效果。因此,要制定出教學方案的“藍圖”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熟悉學生情況、充分備課、對演示實驗有充分準備、加強學習和不斷擴大知識面。
4.強化記憶,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化學試題中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占很大比例,這就需要記住大量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等。教師要經常注意根據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識記方法,并將多種方法密切配合、綜合應用,最后達到最佳效果,這樣,就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5.問題的設置要掌握好問題的難度
問題的難易程度是問題設計的關鍵因素。問題難度太大容易致使課堂“沉默寡言”,學生處于啟而不發的狀態;問題過于簡單,容易導致課堂“唧唧喳喳”或“無人問津”,使學生處于“不思問題而熱熱鬧鬧”或“不愿思索而冷冷清清”的狀態。
研究表明,那些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一定聯系,學生知道一些,但是僅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最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最具有啟發性,最能使學生有目的地積極探索。因此,設計問題要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的事,要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為基點設計,使解答問題成為“跳一跳,夠得著”。
比如在教學氯氣后接著教學二氧化硫時我問:“氯氣和二氧化硫有毒嗎?他們具有什么性質?”這樣的問題似乎過于簡單,學生沒怎么思考就回答了,根本吊不起學生的胃口。于是我換了個問法:“你們之前都學過哪些有毒氣體?如何使其毒性消失?”這樣問難度又過高,學生答不上來。最后跟幾個老師商量了一下,認為這樣問可能較好:“氯氣和二氧化硫都有毒,若按一定體積比混合后,其毒性就會消失,原因是什么?”對于這種問法,只要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氯氣的性質,經過認真的思考和分析,就能作出正確的回答。這種問題既能鞏固新知,又能聯系舊知,更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因而是有價值的。
6.布置作業,按時批改
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每周至少一次,并做到全批全改,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在班上評講,并及時反饋;每章至少一份的課外練習題,要求有一定的知識覆蓋面,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讓全體學生認真完成,并及時總結與反饋。
7.善于利用晚修
充分利用晚自修的時間,在晚自修的時候為學生布置一些任務,例如小測、在規定時間內做練習卷并做簡單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