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麗
摘 要: 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在積極的情感氛圍內,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更容易產生被支持感,互動動機更強,效果更好。
關鍵詞: 幼兒教學 語言活動 師幼互動
《綱要》對師幼互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動”。但在現實中,無論是在發起環節還是整個互動過程中,幼兒主體作用遠遠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和落實。怎樣改變這現狀呢?下面談談這兩年我在領悟《綱要》精神過程中獲得的關于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的體會。
一、轉變角色,調整教育行為
《綱要》提到的“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顯示了對安全、愉快、寬松的外部氛圍的重視。要形成這種氛圍,教師角色定位是核心問題。教師必須按照要求,將自己定位為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幼互動的組織者和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如何將這一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將直接影響積極師幼互動的建構。我認為,教師應該在活動中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獲取他們在活動中發出的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調整教育行為。也就是說此時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更多地趨向于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教師要把握時機,延遲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師幼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系”,實現師幼活動協同。所以,活動中出現問題并不可怕,關鍵是怎樣解決。
二、即時引領,促進師幼互動
1.尊重幼兒,建立平等關系。
《綱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產生效能的關鍵。教師要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懂得如何滿足孩子的需要,并引導孩子懂得如何滿足教師的需要,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系。使教育更適合幼兒,在最大限度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發展的同時,促進教師教育能力、專業素養與幼兒共同發展。
對話是師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心靈溝通,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過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動物謎語》中,讓幼兒按意愿選擇里面的角色,隨情節模仿表演。表演兩遍后,就有幼兒提出不想扮演謎語中的角色:“老師,我不想演謎語里的小動物了!”我耐心地詢問他們:“好呀!那你想演什么呀?”“我想演小魚!”“我想演大獅子!”……“那它們都有什么特征呀?”教師和幼兒通過對話討論這些動物是怎么走路的,然后給幼兒出一個小難題:“你們說得都很好,可是老師沒準備這些動物的頭飾,怎么和大家一起表演呢?”幼兒交流討論后說可以自己畫。這樣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我鼓勵他們邊畫邊交流,為他們在眾人面前表演做準備,動腦又動手,既激活思路,又觸發創新語言,讓幼兒愉快創編出謎語。
2.理解幼兒,把握興趣點。
每個幼兒都是一本書,一本需要成人不斷用心理解的書。我們只有尋找到通向他們心靈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抓住興趣,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內容,與幼兒共同合作學習?!毒V要》提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師幼只有在共同參與與探索、共同提出設想、共同尋找材料、共同尋求答案的互動中,才能迸發出智慧火花,促進情感交流,在這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是一種滋潤式的哺育而不是傾瀉式的灌入。
3.挖掘閃光點,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
用欣賞的眼光客觀地看待孩子的行為,每個幼兒都有被認可的欲望,當他在語言活動中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后,如果老師對孩子的表達及看法表現出驚奇、興趣、欣賞甚至由衷的喜悅,就能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以某種方式還給他們,使他們有繼續觀察理解的動力,讓幼兒在身心感到愉悅的同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進而發展觀察與理解能力。
三、重情感交流,促進人際關系
教師與兒童之間積極的情感關系會促進兒童的自律及人際關系能力的發展:教師對兒童的熱情、敏感及有回應的互動有助于幼兒形成安全和積極的自我感。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在積極的情感氛圍內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更容易產生被支持感,互動動機更強,效果更好。
總之,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應根據教育任務與內容的不同,根據不同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多元化的互動方式。從互動范圍看,應既有教師與全體幼兒的互動,又有教師與小組的互動,還有教師與個體的互動,三種方式互為補充。從互動主體的作用看,應該既有以教師主體為本位的師幼互動,又有以幼兒主體為本位的師幼互動。從互動方式看,既可采用語言方式,又可運用動作方式或以環境、材料為媒介的其他互動方式。每個幼兒的個性都具有個別差異,如有的孩子積極、主動、獨立性強,他們能在語言教學活動中獲得更大的自信與無窮的樂趣;有的孩子被動、依賴性強,常需要老師的肯定、鼓勵與幫助;有的孩子比較外向,有的孩子比較內向,等等。因此,教師與不同特點的幼兒進行交往與互動時,應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指導策略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應對幼兒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安徽教育,2000(05).
[2]彭杰.幼兒園教師有效提問的案例研究.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1).
[3]金梅新.教師的有效回應與幼兒園教學.成功(教育),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