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婷
摘 要: 在傳統的英語多層次化第二課堂體系中,各獨立子活動間缺乏聯系性、相關性,且交流者之間往往因文化背景差異和信息差而難以形成真正有意義的英語交流。本課題利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追蹤調查了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的“十萬美國學生來華”項目中的工作任務分層情況。從語言習得角度分析參與者英語水平和其承擔的工作內容,以及任務結束后的效果,發現這種真實語境下的各層有關聯的分層活動對各英語水平參與者的英語語言交流能力、自主學習方法和拓寬國際視野均有促進作用,適合作為真實語境下英語第二課堂的任務分層模式進行推廣。
關鍵詞: 英語第二課堂 真實語境 多層次化 任務分層
一、研究背景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英語第二課堂的開設是改變傳統單一英語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之一(束定芳,2006)。為了更系統化地建設英語第二課堂,由不同能力要求的任務構成的立體化模式在近十年受到大量學者的青睞(鄧琪,2007;郭繼東,2008;邢獻紅,2009)。例如:由英語晨讀(初級能力目標)、英語角(中級能力目標)和模擬英語招聘會(綜合能力目標)組成的英語第二課堂體系就是這類“立體化”模式的體現。隨后,同濟大學的黃立鶴(2011:91)在以上理論構想基礎上,歸納出了“SMH”建構模式下的系統性(Systematic)、多維度(Multidimensional)、分層級(Hierarchical)的英語第二課堂。
這些第二課堂立體化體系的建設,都注重于開發多個針對各英語水平的子活動,將它們串起來形成一套英語第二課堂系統。這樣做的好處是各英語層級的學生都能很容易找到自己相對應的第二課堂活動,但各活動間缺乏連續性和相關性,無形間將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隔離開來,影響了一部分英語水平低的學生的參與熱情。
我們在2013年對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的90名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分別為:B級30名,A級30名,四級30名)進行了英語第二課堂的參與內容需求分析,結果顯示,不管哪個層級的學生都對真實英語語境的第二課堂有著相當的渴望度(B級63.3%,A級76.7%,四級86.7%),這種對參與到真實語境第二課堂的意愿得到了語言學家Finocchiaro(Finocchiaro&Brumfit 1983)的理論印證,他認為學習語言的內在動機來自于對語言交際內容的興趣,真實語境不僅讓學生直接接觸到內容新穎、鮮活的語言材料,更重要的是交流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基于信息差而產生的交流真實而有意義,由此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傳統的多層次化第二課堂建設中零散的子活動(如晨讀、英語角、英語競賽等)雖然可以操練語言,但由于交流者之間常常缺乏文化背景差異和信息差,導致學生無法真正提起興趣。
那么,隨著目前各高校的國際交流項目日漸增多,是否可以通過對其接待任務難度的合理分層,為更多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提供一個各任務間有連續性和相關性的綜合平臺呢?
二、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十萬美國學生來華”項目的任務分層模式
研究表明,目前比較合理的多層次化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基本按所需語言要求分為三個等級:初級(以聽說模仿技能為主)、中級(在培養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涉及跨文化交際)、高級(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黃立鶴,2011;鄧琪,2007)。此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的長期國際項目之一“十萬美國學生來華”(以下簡稱“十萬強”)項目①的任務分配也是以此為根據的(表1)。因此,為了探索建設真實語境下的多層次化第二課堂,本課題對“十萬強”項目中的志愿者工作情況進行了追蹤調查。試圖通過分析參與者的英語水平和其承擔的工作內容,以及任務結束后的效果,歸納出一個真實語境下的英語第二課堂任務分層模式,并力爭將此模式在各高校日益常態化的國際交流項目中推廣。
表1 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十萬美國學生來華”項目志愿者工作和英語水平分布
三、對“十萬強”分層任務設置效果的調查
此次研究從三層任務對參與者語言能力、學習和交流方式的影響,對參與者國際化視野開闊的影響等方面驗證真實語境下多層次化任務的效果。
1.研究方法和過程
此次研究采用了問卷和訪談結合的研究方法。問卷采用了五點制里克特量表,對三層任務的志愿者英語語言能力變化、學習方法變化和項目結束時志愿者的再次參與意愿等指標進行了初步統計和分析。由于樣本數量偏少,我們對其中一些志愿者進行了訪談,以期獲得更真實的數據解讀。
我們分別在2013年和2014年向參與當年“十萬強”項目的志愿者發放問卷共51份,回收有效問卷42份。因為第二層志愿者較多,為達到人數比例上的平衡,我們隨機抽取了14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見表2。對自愿接受后續訪談的受訪者,我們在任務完成后及時與他們進行了訪談。
表2 各層級任務參與者的英語水平分布
2.數據分析及結果
(1)各層任務對各英語等級參與者語言能力的提高。
共有77.8%的志愿者表示在“十萬強”這個項目的真實語境下,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語言。就三層任務中學到新語言的幾率來說,第一層任務明顯比其他兩層偏低(圖1)。通過訪談,我們得知這是因為第一層任務的工作場所較單一,所要求的語言也相對較固定。當問及對現任工作是否滿意時,10名B級參與者全都表示滿意,原因是這樣的工作環境“較安全”、“知道要說什么”,而4位A級水平者中有兩位表示“所用語言太單一”、“希望與美國學生有更多接觸”。
所以,模仿、重復(第一層任務)比較適合語言水平相對較低(B級)的學生;自由交談(第二層任務)適合大部分A級和四級水平的學生;第三層任務對語言及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可以完成重要信息通知等任務,而對于涉及美國學生的問題的解決和溝通,即使是四級水平的初次參與者也覺得“非常難”,實際操作中需要求助教師。endprint
圖1
在對新語言的記憶效果上,61.1%的志愿者表示在任務結束后對學到的語言還記憶猶新。我們統計了表示學到了新語言點的志愿者對“記憶效果”的平均賦分,發現參與第二層任務的志愿者的記憶效果明顯好于第一、三層參與者,第一、三層的新語言記憶率則差不多,也都超過了4分的水平(第一層為4.14,第二層為4.78,第三層為4)。這說明在真實語境下的語言學習效果與參與者的初始英語水平并無直接關系,只要有難度合適的新語言點,B級水平參與者就能與四級水平參與者獲得差不多的學習效果。對于第二層任務承擔者來說,由于其工作需要大量真實語言互動,且語言環境較輕松、廣泛,因此學到的語言知識更多,記憶效果更好。
通過數據可見,只有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才能參加真實語境英語交流活動的傳統觀念是不全面的,只要真實語境下的任務與參與者的英語水平相匹配,各英語水平的參與者就能在語言方面得到進步,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2)三層任務對參與者英語交流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影響。
所有調查參與者中,共有16人認為在完成任務時出現了由焦慮引起的交流障礙,以二、三層任務承擔者為主,共14人。在應對交流障礙時,16人全部表示用到了“肢體語言”、“重復”、“同義替換”等語言交流技巧。在全部受訪志愿者中,也有36.1%的人利用了“事先或事后查字典”、“事先或事后上網了解美國習俗”和“求助語言水平較高的同伴”等自主學習方法以保證交流順暢。這其中有近一半的人(16.7%)表示以前很少預習或復習,表明這類任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一定促進作用。由于處于同一任務背景下,語言水平較低的參與者可以直接詢問語言水平較高的同學,降低了他們由“情感過濾”產生的焦慮情緒,更有利于促進語言習得(Kreshen 1985)。
隨著任務的推進,在全部接受調查的人中,86.1%的人認為自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跟美國學生的交流障礙越來越少。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層任務的參與者在完成其主要任務時,焦慮感明顯比其他層次低(僅有2人出現了焦慮)。志愿者在日記中寫道:“……(在完成任務時)我就按照老師培訓的(語句)說?!庇纱丝梢姡孪扔嗅槍π缘呐嘤枌涣鬟^程中焦慮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
(3)分層任務對學生的國際化交流意愿的影響。
在全部36人中,有34人表示“非常愿意再次參加類似的國際項目”。經統計,91.7%的項目參與者表示自己在項目中的本職工作,拉近了自己與國際友人的距離,增強了自己再次參與國際交流的信心。88.9%的參與者表示通過本職工作,他們對美國和美國文化的認識有了改變,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可見,各英語水平的學生通過完成與其英語水平相當的真實語境下的工作任務,不僅增強了他們再次參與國際交流的信心,還開闊了他們的國際視野。
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得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的“十萬強”項目中的分層任務設置,在各英語水平參與者的英語語言交流能力、自主學習方法和拓寬國際視野方面均有促進作用,可以作為真實語境下多層次第二課堂建設的任務設置的模板。
四、模式的問題及改進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已有的分層模式中,當A級英語水平對應第一層工作任務時,參與者多認為語境死板,缺乏挑戰;而當四級英語水平對應第三層工作時,部分初次參與者認為壓力較大,比較焦慮。在一些問題的溝通上,學生參與者確實無法給出解決辦法。因此,我們對真實語境下高校英語第二課堂的任務分層設置進行了改進:
三個任務層級互相相關且有連續性,可以形成一個以中級(第二層次)任務為主,以初級(第一層次)任務為預備,以高級(第三層級)任務為拓展的真實語境下的高校英語第二課堂任務框架,并推廣到其他類似的國際項目接待中。
另外,通過歸納參與者的意見,我們提出兩條建議,以更好地開展此類第二課堂活動:
1.可事先針對特殊崗位的工作場景進行英語培訓,以降低參與者在實踐過程中的焦慮感。
2.在任務執行過程中,要求參與者每天記錄所遇新詞或新表達,以鞏固記憶,增強語言學習效果。
當然,此次研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受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十萬美國學生來華”項目的開展年限和規模限制,調查樣本還顯不足,導致一些數據有以偏概全之嫌;盡管我們已經盡力維護調查的客觀性,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面對任課教師的提問,也不保證所有回答都毫無保留,故對客觀性有所影響。這些不足之處在后續調查中我們會盡力改進。
注釋:
①“十萬美國學生來華”項目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和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共同提議的兩國青年交流項目。美國中學生、大學生以學校為單位組團,暑期來華進行為期10~30天的專業、文化課程學習。中國高校負責授課和接待工作。
參考文獻:
[1]鄧琪.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實踐[J].重慶大學學報,2007(13):135-140.
[2]郭繼東.當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2008(24):38-40.
[3]黃立鶴.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創新模式之理論與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90-92.
[4]束定芳.語課堂教學新模式芻議[J].外語界,2006(4).
[5]邢獻紅.自主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建構[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80-82.
[6]Finocchiaro M.&Brumfit C.TheFunctional Approach:From Theory to Practi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2.
[7]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47.
此課題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成果。endprint
圖1
在對新語言的記憶效果上,61.1%的志愿者表示在任務結束后對學到的語言還記憶猶新。我們統計了表示學到了新語言點的志愿者對“記憶效果”的平均賦分,發現參與第二層任務的志愿者的記憶效果明顯好于第一、三層參與者,第一、三層的新語言記憶率則差不多,也都超過了4分的水平(第一層為4.14,第二層為4.78,第三層為4)。這說明在真實語境下的語言學習效果與參與者的初始英語水平并無直接關系,只要有難度合適的新語言點,B級水平參與者就能與四級水平參與者獲得差不多的學習效果。對于第二層任務承擔者來說,由于其工作需要大量真實語言互動,且語言環境較輕松、廣泛,因此學到的語言知識更多,記憶效果更好。
通過數據可見,只有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才能參加真實語境英語交流活動的傳統觀念是不全面的,只要真實語境下的任務與參與者的英語水平相匹配,各英語水平的參與者就能在語言方面得到進步,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2)三層任務對參與者英語交流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影響。
所有調查參與者中,共有16人認為在完成任務時出現了由焦慮引起的交流障礙,以二、三層任務承擔者為主,共14人。在應對交流障礙時,16人全部表示用到了“肢體語言”、“重復”、“同義替換”等語言交流技巧。在全部受訪志愿者中,也有36.1%的人利用了“事先或事后查字典”、“事先或事后上網了解美國習俗”和“求助語言水平較高的同伴”等自主學習方法以保證交流順暢。這其中有近一半的人(16.7%)表示以前很少預習或復習,表明這類任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一定促進作用。由于處于同一任務背景下,語言水平較低的參與者可以直接詢問語言水平較高的同學,降低了他們由“情感過濾”產生的焦慮情緒,更有利于促進語言習得(Kreshen 1985)。
隨著任務的推進,在全部接受調查的人中,86.1%的人認為自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跟美國學生的交流障礙越來越少。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層任務的參與者在完成其主要任務時,焦慮感明顯比其他層次低(僅有2人出現了焦慮)。志愿者在日記中寫道:“……(在完成任務時)我就按照老師培訓的(語句)說?!庇纱丝梢?,事先有針對性的培訓對交流過程中焦慮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
(3)分層任務對學生的國際化交流意愿的影響。
在全部36人中,有34人表示“非常愿意再次參加類似的國際項目”。經統計,91.7%的項目參與者表示自己在項目中的本職工作,拉近了自己與國際友人的距離,增強了自己再次參與國際交流的信心。88.9%的參與者表示通過本職工作,他們對美國和美國文化的認識有了改變,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可見,各英語水平的學生通過完成與其英語水平相當的真實語境下的工作任務,不僅增強了他們再次參與國際交流的信心,還開闊了他們的國際視野。
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得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的“十萬強”項目中的分層任務設置,在各英語水平參與者的英語語言交流能力、自主學習方法和拓寬國際視野方面均有促進作用,可以作為真實語境下多層次第二課堂建設的任務設置的模板。
四、模式的問題及改進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已有的分層模式中,當A級英語水平對應第一層工作任務時,參與者多認為語境死板,缺乏挑戰;而當四級英語水平對應第三層工作時,部分初次參與者認為壓力較大,比較焦慮。在一些問題的溝通上,學生參與者確實無法給出解決辦法。因此,我們對真實語境下高校英語第二課堂的任務分層設置進行了改進:
三個任務層級互相相關且有連續性,可以形成一個以中級(第二層次)任務為主,以初級(第一層次)任務為預備,以高級(第三層級)任務為拓展的真實語境下的高校英語第二課堂任務框架,并推廣到其他類似的國際項目接待中。
另外,通過歸納參與者的意見,我們提出兩條建議,以更好地開展此類第二課堂活動:
1.可事先針對特殊崗位的工作場景進行英語培訓,以降低參與者在實踐過程中的焦慮感。
2.在任務執行過程中,要求參與者每天記錄所遇新詞或新表達,以鞏固記憶,增強語言學習效果。
當然,此次研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受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十萬美國學生來華”項目的開展年限和規模限制,調查樣本還顯不足,導致一些數據有以偏概全之嫌;盡管我們已經盡力維護調查的客觀性,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面對任課教師的提問,也不保證所有回答都毫無保留,故對客觀性有所影響。這些不足之處在后續調查中我們會盡力改進。
注釋:
①“十萬美國學生來華”項目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和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共同提議的兩國青年交流項目。美國中學生、大學生以學校為單位組團,暑期來華進行為期10~30天的專業、文化課程學習。中國高校負責授課和接待工作。
參考文獻:
[1]鄧琪.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實踐[J].重慶大學學報,2007(13):135-140.
[2]郭繼東.當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2008(24):38-40.
[3]黃立鶴.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創新模式之理論與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90-92.
[4]束定芳.語課堂教學新模式芻議[J].外語界,2006(4).
[5]邢獻紅.自主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建構[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80-82.
[6]Finocchiaro M.&Brumfit C.TheFunctional Approach:From Theory to Practi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2.
[7]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47.
此課題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成果。endprint
圖1
在對新語言的記憶效果上,61.1%的志愿者表示在任務結束后對學到的語言還記憶猶新。我們統計了表示學到了新語言點的志愿者對“記憶效果”的平均賦分,發現參與第二層任務的志愿者的記憶效果明顯好于第一、三層參與者,第一、三層的新語言記憶率則差不多,也都超過了4分的水平(第一層為4.14,第二層為4.78,第三層為4)。這說明在真實語境下的語言學習效果與參與者的初始英語水平并無直接關系,只要有難度合適的新語言點,B級水平參與者就能與四級水平參與者獲得差不多的學習效果。對于第二層任務承擔者來說,由于其工作需要大量真實語言互動,且語言環境較輕松、廣泛,因此學到的語言知識更多,記憶效果更好。
通過數據可見,只有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才能參加真實語境英語交流活動的傳統觀念是不全面的,只要真實語境下的任務與參與者的英語水平相匹配,各英語水平的參與者就能在語言方面得到進步,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2)三層任務對參與者英語交流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影響。
所有調查參與者中,共有16人認為在完成任務時出現了由焦慮引起的交流障礙,以二、三層任務承擔者為主,共14人。在應對交流障礙時,16人全部表示用到了“肢體語言”、“重復”、“同義替換”等語言交流技巧。在全部受訪志愿者中,也有36.1%的人利用了“事先或事后查字典”、“事先或事后上網了解美國習俗”和“求助語言水平較高的同伴”等自主學習方法以保證交流順暢。這其中有近一半的人(16.7%)表示以前很少預習或復習,表明這類任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一定促進作用。由于處于同一任務背景下,語言水平較低的參與者可以直接詢問語言水平較高的同學,降低了他們由“情感過濾”產生的焦慮情緒,更有利于促進語言習得(Kreshen 1985)。
隨著任務的推進,在全部接受調查的人中,86.1%的人認為自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跟美國學生的交流障礙越來越少。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層任務的參與者在完成其主要任務時,焦慮感明顯比其他層次低(僅有2人出現了焦慮)。志愿者在日記中寫道:“……(在完成任務時)我就按照老師培訓的(語句)說。”由此可見,事先有針對性的培訓對交流過程中焦慮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
(3)分層任務對學生的國際化交流意愿的影響。
在全部36人中,有34人表示“非常愿意再次參加類似的國際項目”。經統計,91.7%的項目參與者表示自己在項目中的本職工作,拉近了自己與國際友人的距離,增強了自己再次參與國際交流的信心。88.9%的參與者表示通過本職工作,他們對美國和美國文化的認識有了改變,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可見,各英語水平的學生通過完成與其英語水平相當的真實語境下的工作任務,不僅增強了他們再次參與國際交流的信心,還開闊了他們的國際視野。
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得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的“十萬強”項目中的分層任務設置,在各英語水平參與者的英語語言交流能力、自主學習方法和拓寬國際視野方面均有促進作用,可以作為真實語境下多層次第二課堂建設的任務設置的模板。
四、模式的問題及改進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已有的分層模式中,當A級英語水平對應第一層工作任務時,參與者多認為語境死板,缺乏挑戰;而當四級英語水平對應第三層工作時,部分初次參與者認為壓力較大,比較焦慮。在一些問題的溝通上,學生參與者確實無法給出解決辦法。因此,我們對真實語境下高校英語第二課堂的任務分層設置進行了改進:
三個任務層級互相相關且有連續性,可以形成一個以中級(第二層次)任務為主,以初級(第一層次)任務為預備,以高級(第三層級)任務為拓展的真實語境下的高校英語第二課堂任務框架,并推廣到其他類似的國際項目接待中。
另外,通過歸納參與者的意見,我們提出兩條建議,以更好地開展此類第二課堂活動:
1.可事先針對特殊崗位的工作場景進行英語培訓,以降低參與者在實踐過程中的焦慮感。
2.在任務執行過程中,要求參與者每天記錄所遇新詞或新表達,以鞏固記憶,增強語言學習效果。
當然,此次研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受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十萬美國學生來華”項目的開展年限和規模限制,調查樣本還顯不足,導致一些數據有以偏概全之嫌;盡管我們已經盡力維護調查的客觀性,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面對任課教師的提問,也不保證所有回答都毫無保留,故對客觀性有所影響。這些不足之處在后續調查中我們會盡力改進。
注釋:
①“十萬美國學生來華”項目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和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共同提議的兩國青年交流項目。美國中學生、大學生以學校為單位組團,暑期來華進行為期10~30天的專業、文化課程學習。中國高校負責授課和接待工作。
參考文獻:
[1]鄧琪.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實踐[J].重慶大學學報,2007(13):135-140.
[2]郭繼東.當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2008(24):38-40.
[3]黃立鶴.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創新模式之理論與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90-92.
[4]束定芳.語課堂教學新模式芻議[J].外語界,2006(4).
[5]邢獻紅.自主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建構[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80-82.
[6]Finocchiaro M.&Brumfit C.TheFunctional Approach:From Theory to Practi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2.
[7]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47.
此課題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