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當年高考結束以后,我為了尋求穩定而選擇了一份看似理想,卻也備受社會輿論爭議的學科——醫學。幾經周折過后,我收到了一所醫學院的通知書,帶著憧憬和些許迷茫,我走向了我的大學。
這所醫學院,沒有氣派的大門、高大的樓宇、廣闊的占地面積和人來人往的校道,卻已成為了我日思夜想的地方。盡管已經畢業,但是入學那天在操場上大聲宣讀誓言的場景卻如昨日重現一般,在我腦海中清晰可見。
每個畢業生都渴望自身能更快地融入社會更好地在工作上得到歷練,當然我和我的同學也一樣。于是剛畢業我們就各自迫不及待地邁向醫院,邁向自己的“行醫”生涯。
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口腔科也分很多科室:口腔內科、口腔外科、修復科、正畸科(俗話說的箍牙)等??谇豢圃缫呀洸痪窒抻谧鲎鲅例X,眼部以下喉嚨以上都屬于口腔科的范疇。由于與學校掛鉤的醫院都是三級甲等,病號量可想而知。實習第一天碰到的病號多得讓我措手不及,雖然辛苦但很充實,即使是打下手,也能從老師那里學到很多口腔臨床技能。在病房的日子里,我更加感受到醫生的不易。早上交班,討論疑難病例,然后開始一天的查房。手術、各種病例的書寫,值班的醫生還要待在醫院直到第二天下班,下班后還要保持電話的暢通,因為隨時都有可能有急診手術需要到場,這樣的勞動量可想而知。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剛入醫院的那年10月中旬,突如其來的暴雨加上修路等客觀原因,導致各種頜面部外傷、骨折的患者不斷增多,口腔外科病房的收容量比往常多了很多,工作量也隨之增大了,一天幾臺手術屬于正常范圍。一臺手術動輒幾個小時,基本上從白天進入手術室,出來的時候基本就天黑了。身為實習生的我,只是在手術室里做些雜活,也覺得身心疲憊,更不用說親自主刀的老師們了。他們下了手術,碰上值班,還要待到第二天正常下班。我跟隨著帶教老師值班,前幾次值班還有些興奮,再后來就覺得疲憊不堪了,但是我的帶教老師卻每天精神飽滿盡心盡職地為患者看病。記得有一次,醫院接收了一位頰癌患者,住院后得知已經是晚期了,面頰部皮膚破潰,不能講話、進食,其家屬已經想放棄治療。而我的帶教老師每天依然照顧這位患者,并且告訴我們:“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既然來到醫院,我們就有義務盡全力去拯救他的生命,而不是放棄生命。”她的這一席話讓我感覺到了醫務工作者工作的偉大。雖然最終這位患者還是離開了人世,但是老師的行為已贏得了家屬的尊重與肯定。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在行醫的路上走出了一小段路,在這段路上我看慣了惡性腫瘤奪人生命,看慣了切除腫瘤后的面部畸形,這讓我更加的淡然,讓我對醫學充滿了敬畏;這也讓我更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身為醫生的職責,更加明白醫院本就是治病救人的地方,縱使也有生命的逝去,卻也掩蓋不了其背后神圣的光芒。而那些在我前進道路中碰到的患者,有感謝我們辛苦勞動的,也有冷言冷語表達不滿的。這些都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決心,要使患者在我們的醫療幫助下更加滿意而努力學習,努力讓自己醫術更加精進。
成為一名出色的口腔醫師,我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