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孟珊+等
高三如侯門,一入深似海。在浩浩蕩蕩的赴考大軍中,在如雪花般紛雜的書山題海里,焦慮、壓抑、孤獨等成了考生最常出現的消極情緒。
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以至于埋頭苦干只為實現親朋寄托;許多人不知道該怎樣爭取進步,以至于在激烈的競爭中被遠遠地拋在后面;許多人不知道該如何舒緩郁悶的情緒,以至于每日愁眉苦臉,食不下咽。
當這些獨立的個體被考試的浪潮裹挾而至,當這些被動的學習動機、“被落后”的學習地位、“被孤獨”的心理狀態等一一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便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高考被時代。
—須彌
【考生“被”萬象】
當中國網民在“捐款”“就業”“代表”等不及物動詞或者形容詞前加上“被”字時,預示著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了“被時代”。放眼當下,“被”存在于各個角落,分屬于不同年齡階層。當越來越多的高三學生遭遇到“被”時,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回歸到正常的學習軌道呢?
被確立的學習目標:自己的人生應由自己掌控
廣州外國語學校/陳明:原本我的奮斗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就是留在省內讀大學,可學長學姐是一套說法,父母老師又是另一種建議,在他們的“教育”之下,我反而失去了目標……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我爸媽希望我以后留在省內讀大學”“老師說我適合學習工科專業”“學長學姐建議我不要出國”……在各式各樣的說法的輪番轟炸中,面對高考的你我開始迷惘,似乎努力學習不是為了圓自己的夢想,而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這樣的想法讓越來越多的同學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反客為主】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目標的前提是我們憧憬它、熱愛它。想要改變被動的學習目標,就得擺脫依賴他人的習慣,擺脫被預設的人生軌跡。其實,任何人都無法左右你,真正影響你的只是你那不確定的心態以及你那不自信的性格。所以,讓自己自信起來吧!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相信自己的人生能夠由自己掌控,并做出讓自己愉悅與充滿力量的決定,這是你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同學們不應該只拘泥于高談理想而忘記腳踏實地地努力。樹立一個目標很簡單,但空有目標而不去努力,那就叫人感到無奈了。正如網絡上流傳的段子所諷刺的那樣:“小時候我總糾結長大了是上清華還是北大好,后來才發現是我想多了……”筆者認為,做語言上的巨人沒錯,但做行動的矮子就不必了。
被安排的學習計劃:要注重溝通,做出合理計劃
湖北長陽一中/李悅:高二的期末考試考得很差,爸爸直接下了封鎖令,暑假里門兒也不能出,被強迫著按他列出的計劃補習。我知道學習重要,但這樣被管束,我反而一個字兒也看不進去。
像李悅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如今的虎爸虎媽比比皆是,孩子們被逼著去學習是常有的事情。雖然我們常常高喊“做學習的主人”,但事實上遍地都是“學習的奴隸”。學習本該是自己揚鞭策馬的一件事,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淪為挨著鞭子向前的那匹馬呢?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有的人會說,被人牽引著去學習多好啊,不用自己操心,只管學就是了。然而,在束縛之下,學習的定義會演變成只為完成老師和家長下達的各種任務,如同在工廠流水線上機械化地完成工作,最終結果往往是學無所成。
【反客為主】當我們面對這種情況時,首先應該與家長和老師進行溝通,說出自己的困惑,繼而表明好好學習的決心。其次,便是在充分了解自我的情況下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并付諸實踐。其中,合理就是適合自己,計劃能被完成且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靈活的調整。該學的時候不松懈,該放松的時候也絕不勉強自己。如此,才能完全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被動的堅持:根除惰性,將目標內化為動力
杭州學軍中學/陳程程:我有明確的目標,可我就是堅持不下來。我已經習慣了父母老師的督促,一旦他們對我放松要求,我的成績就下滑了。
與上文提及的第一點剛好相反的是,不少習慣了“被”學習的同學,一旦缺少了監督就根本學不進去。這些學生有目標卻無法把其化為動力,還提出“我就是沒有動力,不想學怎么辦”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習慣了依靠別人推著機械地往前走,沒有為自己創造一個能夠源源不斷輸送動力的“發電站”,從而使惰性深入骨髓,難以改變。
【反客為主】父母和老師不是24小時的貼身保鏢,他們總有顧及不到我們的時候。為了自己的目標,難道不是應該主動奮起直追,片刻都不停歇的嗎?如果你做不到這樣,那說明你還未真正行動起來,你的思想依然蜷縮在溫暖的被窩之中。
學習是自己的,“抽一鞭子走一步”的同學最應該做的是逐漸弱化這些外部的力量,讓自己的心不停地奔跑在求學的道路上,將明確且堅定的目標內化為前行的動力,時刻鞭策自己,成績下滑就懲罰自己,成績上升就獎勵自己,這樣才能在一步步的自我超越中獲得成功。
被奮戰的高考:不用掙扎,你就應該“被”!
南寧市第三中學/劉向陽:我想不通為什么要拼了命地去參加高考,難道人生就只有高考這一條路可以走嗎?難道我就不能去追求另外的成功嗎?
筆者的某位高中同學也擁有像劉向陽同學這樣的想法,在他眼里,高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他甚至會向老師講出他的迷惘和不認同。我記得他曾經跟我講過他的夢想,他希望在一個靜謐美好的鄉村里教孩子們念書,不用榮華富貴,吃飽穿暖就好。這是他獨特的夢想與追求,頗有隱士風范。然而,說穿了,這也只是他逃避壓力、逃避責任的一種表現罷了。
【反客為主】筆者也曾對高考制度產生過懷疑,但是經歷過后才明白,高考是目前社會中最合理的競爭方式。高考本身帶來的遺憾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努力的人都可享受它帶來的收獲。雖然贏得高考不一定就能讓我們的后半生高枕無憂,但放棄高考就一定是放棄了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即便是筆者的那位高中同學,最后也都勇敢地面對了高考。雖然他現在依舊不認同高考,但他不得不承認是高考幫他積累下成為一名好老師的資本。
所以,別再用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讓人笑掉大牙的借口去逃避高考了,高考是一個考驗你毅力的環節,與你的追求沒有沖突。懷疑可以有,不屑也可以有,但如果你想更快地實現人生價值,還是乖乖地去為高考奮斗吧。人人都有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的權利,但甘于平庸就不好了,一步之差,前程可是相隔千山萬水。
【后記】
華中科技大學前任校長李培根曾在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對“被”發表了一番讓人印象深刻的評論:我知道,你們不喜歡“被就業”“被堅強”,那就挺直你們的脊梁,挺起你們的胸膛,自己去就業,堅強而勇敢地到社會中去闖蕩。誠然,當“被”充斥整個時代時,人們只有挺直腰桿,勇敢地去面對社會中的各種“被”,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尋得最真實的自己。
學習亦當如此。先發則制學,后發則被制于學。扭轉被動保守的局面,掌握主動出擊的制高點,才能先發制人,決勝最終。脫離高考被時代,需要的是果斷的勇氣,以及永不停歇的身體力行。還記得那部特火的名叫《我的青春誰做主》的電視劇嗎?依我看啊,我的高考就是我做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