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元

四川是我國農村改革最早的省份之一,在改革的推動下,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近些年,全省深化農村改革,推廣成都市城鄉統籌發展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經驗,著力體制機制創新,改革逐步引向深入。
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以更大的勇氣深化改革,沒有改革的深化,就沒有農業和農村的更大發展。筆者在對四川農村產業的基本情況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省內一些地方作了深入調研,提出了促進四川農村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四川農村產業發展現狀
四川是農業大省,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都有較好的基礎,具有從農業大省轉變為農業強省的發展潛力。從農業基礎條件看,四川幅員面積居全國第5位,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約1.5億畝,高標準農田3483萬畝,有效灌面積3925萬畝,通村公路27.7萬公里,森林覆蓋率35.55%,農村產業發展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從經濟規模總量看,全省農業生產總值居全國第4位,糧食產量居全國第6位,馬鈴薯產量居全國第1位,油菜產量穩居全國第2位,蔬菜產量居全國第5位,生豬出欄穩居全國第1位,是全國五大牧區和五大林區之一,農村產業發展具備做大做強的產業優勢。從市場經營主體看,四川農村家庭承包戶數1875.23萬戶,有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89家,工商注冊農民合作社38117個,種糧大戶11920戶,家庭農場6267個,是農村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四川農村產業既有優越的自然稟賦,也有較大的經濟規模;既有多年發展形成的產業優勢,也有一大批不斷成長壯大的多元化新型經營主體,為四川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地位。
當前,制約四川省農村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從農村三次產業看:一產業人均資源短缺,農業經營細碎化分散化、規模小效益低,從業人員兼業化老齡化、素質較低效率不高。二產業粗低端加工企業比重大,產業鏈條短,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缺少行業領軍企業。三產業滯后社會化生產需求,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急劇增長,農村商貿、物流、旅游、金融等服務不足,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從共同面臨的問題看:一是政策還不完善,農業補貼針對性不強,財政扶持農村集體經濟、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力度不夠。二是制度還不健全,適應農村產業發展的金融制度仍未建立,農業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保險制度仍不健全,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銷售的現代流通網絡尚未全面形成。三是保障能力還不充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不健全,產權融資創新乏力,社會資本投入動力不足等等。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村產業擴大規模、提升效益、做大做強,突出表現為四川農村產業發展水平與其較大規模的總量和農業大省的地位不相稱。
四川農村產業發展五種模式
崇州市“農業共營制”模式
自2010年起,崇州市將企業退租的3000余畝農地劃為300-500畝不等的連片地塊,動員和引進種田能手進行水稻生產經營,取得較好的效果。經過4年多的探索,崇州已初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為基礎,以農戶為核心主體,農業職業經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簡稱 “農業共營制”模式。
——創新培育機制。對符合選拔條件、有意愿從事農業經營的人員進行職業經理人培訓,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已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1410人。
——尊重農民意愿,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資折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與職業經理人之間實行除本分紅的分配方式,即除去生產成本之后,剩余純收入按1:2:7比例分配。其中,10%作為合作社公積金、風險金和工作經費,20%作為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傭金,70%用于農戶的土地入股分紅,形成了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共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61個,入社土地面積21.33萬畝,入社農戶9.46萬戶,農業組織化程度達56.48%。
——強化社會化服務,建立“一站式”服務超市。整合公益性農業服務資源和社會化農業服務資源,分片區建立農業“一站式”全程服務超市,所有服務均實現公開公示、明碼標價,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對耕、種、管、收、賣等環節多樣化服務需求與供給的對接。已分片建立農業服務超市6個,服務面積達14.63萬余畝。崇州探索實踐的“農業共營制” 模式,有可能是促進農業經營方式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順慶區農民產業園模式
石香爐蛋雞農民產業園區,建于2007年2月,占地106畝,入園農戶18戶。園區按照“政府引導、農民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協會組織”的“五方合一”運作模式進行建設、管理和發展,政府負責進行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協調解決資金、流轉土地,當好龍頭企業和農民的“紅娘”;農民自籌資金,自建圈舍,自己管理,多干多得,利益自享;龍頭企業引領農民產業園區發展,解決農民無技術、無市場的問題;農村小額信貸擔保公司(政府出資設立)為入園農民提供貸款擔保,解決農民進園區資金不足的問題;養殖合作社充分發揮技術、市場、管理、品牌等優勢,采取統一供種、供料、防疫、保險、治污、銷售的“六統一”辦法,大力推進園區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
目前,農民產業園已由原來的1個鄉1個村推廣到全區18個鄉鎮2個涉農街道辦事處200多個村,由原來的3個拓展到220個,入園農戶由原來的57戶增加到3.1萬余戶。其創新做法被寫入國辦〔2009〕55號文件在西部地區予以推廣。
郫縣川菜產業園模式
中國川菜產業化園區位于郫縣安德鎮,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園區集中發展郫縣豆瓣、川菜原輔料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是全國唯一以地方菜系命名的產業化園區。截至目前,園區已形成2.4平方公里的項目承載能力,引進聚集棒棒娃、丹丹調味等農業產業化企業84家,總投資70億元,累計提供就業崗位8200余個;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企業3家,中華老字號企業1家,省級著名商標企業4家,省級名牌企業8家;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2013年,園區實現全口徑工業總產值63億元,全口徑工業增加值15.68億元,完成入庫稅收1.5億元,培育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達26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