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黃桐熊

日前,雅安市召開了災后恢復重建推進暨縣域經濟發展現場會議,集老工礦區、移民庫區等多項工作于一身的石棉縣,將如何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加快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實現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專訪了石棉縣委書記曾令舉。
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
記者:雅安市災后恢復重建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會議召開后,石棉縣貫徹落實會議精神采取了哪些措施?
曾令舉:全市災后恢復重建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會議召開后,我縣嚴格按照四川省委、雅安市委確定的時間節點和任務要求,進一步分解落實任務,確保明年底所有工建項目基本完成。
全縣找準比較優勢,理清發展思路,成立考察組到省內、市內先進地區學習發展縣域經濟先進經驗,明確發展方向和抓手;擴大開放合作,激發發展活力。同時,突出抓好區域合作、政策爭取、招商引資工作,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強化組織領導,狠抓工作落實。重點抓好分類指導和督查督辦,營造良好工作環境。
加快建設“一極三中心”
記者:在縣域經濟發展格局中,石棉縣的優勢和特色是什么?又將如何轉化優勢、發展特色,實現縣域經濟整體跨越?
曾令舉:石棉的優勢是礦產、水電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依托這些資源,我們將以生態為引領,主動融入全省、全市的經濟版圖,按照“農業強底座、工業挑大梁、三產當尖兵”的要求,加快推進“一極三中心”建設,即建設四川山區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川西交通樞紐次中心,川西物流次中心,區域商貿和社會事業服務中心。
對此,我們要大力實施“2311”工程,即加快建設大渡河百里金果長廊生態景觀帶、雅西高速生態景觀帶“兩帶”,北部生態觀光體驗區、中部文化探訪體驗區、南部避暑養生度假區“三區”,縣城核心發展區“一城”和百億循環經濟工業園“一園”。同時,狠抓特色產業發展,建設全國有機農業示范縣,做優生態農業;建設西部重要清潔載能基地,做強生態工業;建設大香格里拉環線重要旅游目的地,做活生態旅游業,實現“三產聯動”,增強發展協調性。
提升“一區三帶多點”經濟布局
記者:石棉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和目標是什么?
曾令舉:我們的主要發展思路是按照四川省委“三大發展戰略”和雅安市委“抓住災后恢復重建大機遇、做好生態文明示范大文章”的戰略部署,立足“融入成都、依托攀西、鏈接康藏、輻射周邊”的發展定位,優化提升“一區三帶多點”的經濟布局。一區,即縣城核心發展區,重點發展金融、商貿、信息、文化等現代服務業;三帶,即回隆(小水)工業經濟帶,南北旅游經濟帶,大渡河沿岸特色農業經濟帶;多點,即一批特色產業新村。
同時,加快推進“一極三中心”,建設,建成四川省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山區經濟強縣。到2017年,GDP達到100億元,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水電裝機達到540萬千瓦以上,建成百億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成10億元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400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億元以上。
增強縣域經濟內生動力
記者:為了實現這些縣域經濟發展目標,石棉縣有哪些保障措施?
曾令舉:災后恢復重建和縣域經濟發展是全方位的系統工程,為了實現既定目標,我們要大力解放思想,破除狹隘的地域觀、落后的層級觀、靜止的區位觀,找準比較優勢,加快錯位聯動,突破發展瓶頸。
完善目標體系,健全工作機制。落實發展責任,完善考核體系,逗硬獎懲,調整議事協調機制,簡化議事程序,提高決策效率,增強工作合力,建立更加有利于縣域經濟發展的考核導向和決策機制。
深化開放合作,破解瓶頸制約。與周邊地區建立資源共享、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開放合作機制,主動融入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和成渝經濟區發展,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依托省級專家服務基地,加強“招才引智”工作,強化發展智力支持。
實施創新驅動,增強發展活力。創建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四川省試點示范縣,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深化經營城市、招商引資、戶籍管理和農村土地流轉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