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

2013年3月8日,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一個以女性為主題的“繽紛玫瑰”音樂會,特別邀請了國內兩位女性指揮家執棒。一位是我國第一位女指揮家、已近八旬的鄭小瑛,另一位是獲得國際指揮比賽獎項的青年女指揮家陳琳。
女性在國內乃至世界指揮界可謂鳳毛麟角,陳琳是指揮家中的佼佼者。她是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俞峰最得意的學生之一,曾經幾度作為中國女指揮在世界指揮比賽取得好成績,又榮幸地被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選中,剛剛畢業就應邀赴日擔任大師的指揮助理,之后到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進修,并客座擔任學院青年樂團指揮,回國后在母校從事教學工作。
天外有天
一點看不出白皙秀氣的陳琳是地地道道的東北姑娘,哈爾濱的冰雪養育了她一身的靈氣。小學時,陳琳即榮獲黑龍江省首屆青少年鋼琴比賽兒童組第三名,十三歲又獲得黑龍江省第二屆青少年鋼琴比賽少年組第一名。
“不過,家里最開始讓我學鋼琴,是因為做醫生的父親工作很忙,在醫學院教書的媽媽一人帶著我和姐姐很不容易,每次媽媽帶著大我五歲的姐姐去學鋼琴,我這個不懂事的小調皮總是在一旁亂說亂動,擾得姐姐練不好琴。媽媽一生氣,就讓我也正兒八經地跟著學起了鋼琴。那年,我剛好五歲。”陳琳笑著回憶說。
這樣開始的學琴路,小陳琳自然毫無壓力,她從最早對鋼琴的好奇,到逐漸在鋼琴的黑白鍵中找到樂趣,一直在快樂地享受學琴過程。上學后,這個聰明的小姑娘各門功課都是優秀,對于鋼琴也很順利就在黑龍江省榜上有名。
1992年,當陳琳抱著做音樂家的愿望,第一次離開東北來到北京,坐在中央音樂學院一名鋼琴教授的鋼琴前自信地彈完一首奏鳴曲時,教授的一句話使十四歲的小陳琳真有些“卑”從天降。
當時,那位教授說:“你可以
學音樂,也可以有很多專業選擇,但在鋼琴專業上只能是倒數第一!”
陳琳本來是省里的鋼琴小狀元,怎么到了北京就成倒數第一了?
學琴近十年,陳琳從來沒受過這么大的打擊。她第一次知道自己彈得不是最好,第一次認識到“黑龍江”三個字以外的天地有多大,第一次小小年紀感到有壓力。當然,也是第一次她不服輸地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走進這個最高音樂學府!
1993年,陳琳如愿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作曲指揮學科,開始正式走上音樂專業之路。盡管主課不是鋼琴專業,但誰都知道指揮專業對于學生鋼琴水平的要求非常高。在陳琳看來,這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人生選擇,當時還只是一種 “小學時在學校指揮同學大合唱”的感覺。
陳琳回憶說:“進附中后,開始接受正規的音樂專業訓練,我才體會到從前只是憑借自己的樂感和悟性學琴,掌握彈鋼琴中很多復雜的演奏技巧及對樂曲的處理和理解,不僅需要名師指點,更需要付出更多的勤奮和努力。”
幸遇高師
陳琳剛上音院那年,附中作曲指揮專業還沒開設專門的指揮課程,無意中讓陳琳有機會跟著作曲專業的同學,踏踏實實學了三年作曲四大件。當時附中教視唱練耳的朱有臻老師恰恰是學指揮出身,非常清楚一個好指揮的耳朵是怎樣訓練出來的,陳琳因此受益匪淺,聽覺和讀譜能力訓練有素,以至于后來真正面對總譜揮動指揮棒時,譜面上所有音符及和聲、復調、對位關系,讀來已然是駕輕就熟。附中三年一路順風順水,陳琳以優異成績直入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本科。
1996年陳琳入大一,正值剛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俞峰教授擔任指揮系主任。俞老師一改以往專業老師分年級帶學生的做法,開始試行專業老師從大一帶學生一包到畢業,陳琳于是有幸成了俞教授的第一批“承包”學生。
不知因為陳琳的確是個難得的好苗苗,還是這師生倆天生有緣,在俞峰帶的三個學生中,他最喜歡陳琳,為陳琳操的心最多,因此對陳琳也最嚴厲、最嚴格、最認真較勁,結果,這個最喜歡的學生竟又是挨罵最多的學生。
“俞老師那時年輕氣盛,對教學工作熱情極高。他上專業課幾乎沒準點,只要他有時間,凡是想到我們學習中任何要解決的問題,一個電話打來,我們三個就急忙趕著跑到琴房上課。俞老師發明的三個學生同時上課特有好處,每次上課時一人指揮,另兩個人在兩架鋼琴上配合,然后互相輪換,這樣我們不但在同時間段誰也沒閑著,各自對著樂隊總譜和鋼琴譜反復熟悉再熟悉,鍛煉了讀譜能力的同時,老師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指導都成為三個人的共同收獲。”
陳琳是三個學生中唯一的女孩子,一直自認為很多地方不如兩個師兄。俞老師卻以此將她一軍:“你是女孩,但站在指揮臺上,沒人會因為你是女孩,就原諒你的柔弱!”
為此,俞峰對陳琳學習中出現的每一個問題和弱點都不放過,從指揮課上的每一個揮棒動作、每一個音樂片段的理解,到讀譜中的每一個細節、樂隊排練課上每個聲部的音響處理,甚至上指揮課應該穿什么衣服……俞峰對陳琳事無巨細。陳琳深知俞老師的良苦用心,所以無論老師是急是緩,她都是兩個字——聽話。
對此,她有一套自己的理論:“老師肯定是比你知識多、技術好,老師肯定是希望你學得好進步快,所以為什么不首先聽老師的?你自己身上的潛質和才華沒人會奪走,不用怕老師或他人忽略你,看不到你的長處和優點,老師把光芒照到你身上,只會增加你的亮色,所以沒有必要第一時間去計較老師的方式方法或態度。聽話,而且聽進去并身體力行,絕對是做學生的第一任務,也是學業進步快的最佳捷徑,這樣,只會使你的學習過程事半功倍。”
陳琳認為做一名指揮,首先要做到“精確”二字,包括對音樂作品認識理解的精確、給樂隊傳達作品的精確、讓樂隊表現作品的精確。至于指揮者自己的個性與風格,是在指揮者進入成熟期后的事。
才華綻放
也許真的是嚴師出高徒,陳琳從本科五年到保送研究生三年,直至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認認真真在俞老師的嚴格“摔打”下,當了八年的好學生,指揮水平因此突飛猛進。
2000年,世界指揮大師小澤征爾來學院做教學指導,第一次看陳琳指揮,即十分欣賞她的音樂才華和熱情。于是,大師對陳琳破例免試,并為她爭取到當年贊助,邀請她參加美國三大音樂夏令營之一的坦戈伍德音樂夏令營中由小澤主持的指揮大師班去學習。endprint
2002年,小澤在北京指揮中日藝術家演出歌劇《蝴蝶夫人》,又邀請陳琳參加排練。
2003年“非典”時期,俞峰帶著陳琳,每天在學院大禮堂捂著口罩測著體溫,汗流浹背地準備參加法國貝藏松國際指揮比賽的曲目。最終,陳琳順利進入決賽前六名,實現了中國女指揮在國際比賽的最好成績。
同年,陳琳又被小澤佂爾聘請為大師的指揮助理,赴日參加小澤征爾指揮的歌劇《蝙蝠》的排練。此后多年,陳琳每年都應邀隨大師參加多部歌劇的排練和演出。
與此同時,陳琳亦與國內外多個交響樂團有很好的合作,中國青年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日本新東京愛樂樂團以及美國TMC交響樂團的指揮臺上,都留下了她年輕的身影。
2006年,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邀請陳琳為該校學生交響樂團客座指揮,陳琳于是赴美開拓事業。
2007年11月,陳琳赴波蘭著名城市卡托維茨參加第八屆國際指揮大賽,經過三輪激烈角逐,她從來自三十五個國家地區的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二名“銀指揮棒獎”以及“波蘭著名作曲家希曼諾夫斯基作品最佳指揮獎”兩個獎項。波蘭卡托維茨國際指揮大賽是目前世界上幾個最具有權威性的國際指揮比賽之一。陳琳在比賽中揮灑自如的指揮風格贏得了各國評委的一致好評,稱這位來自東方國度的年輕女指揮家精彩的指揮風格和精湛的指揮技藝,給波蘭樂團和觀眾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她也被稱為國際樂壇中的一顆新星。
然而,女性無論天資如何,真正能長久站在世界指揮一線的記錄畢竟極其有限。尤其在國外的著名樂團,面對一群比自己資深又老道、樂隊經驗豐富的各國男性樂手,那不留情面的挑剔目光,首先就把一個女人的性別歸于審美范疇,再棒的女指揮幾乎都難以壓下這樣強大的氣場。正如《十九世紀的女指揮》一書的作者艾爾克·瑪莎·勃蘭肯堡說:“在這一領域,男人的專權依然沒受到動搖。” 記得當年做過指揮大師梅塔助理的臺灣女指揮家張培豫,為了贏得指揮臺上的一席位置,盡量表現出理性、冷峻和力量,幾乎把自己活成中性人,最后在中國大陸找到了一個指揮的飯碗。可以說,中國多年解放婦女的政策,對各界不少有才華的女性來說實在比國外有著更多展示和發展的機會。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五百多位女指揮,大部分從事著不引人注目的合唱和教會唱詩班之類的普及性工作。建國以來先后活躍在中國舞臺上的女指揮家,無論鄭小瑛、張眉、朱婕、黃曉飛、朱有臻、吳靈芬等老一代,還是張弦、張潔敏、陳琳、王燕、陳克等新一代,其人數與成就絕對為世界各國女性指揮所嫉妒。
回國后的陳琳,在母校指揮系承擔著指揮法、指揮基礎訓練和合唱課的教學,同時也經常被各地邀請,繼續著指揮臺上的輝煌。
一路走來,此時的俞峰老師,盡管依然繼續做著陳琳的系主任,但已然是微笑地站在陳琳身后,時不時調侃一句: “怎么人家都說你指揮很好啊,難道是我的眼光一直有問題?哈哈!”
沒有絕對的天才
在陳琳的成長過程中,她第一幸運的就是遇到俞峰這位好老師,俞老師為她鋪路引路,從不把她當天才捧著。其次陳琳要感謝的是小澤征爾,小澤給予她父輩般的關懷,為她提供了藝術發展上的各種機會和指導。
陳琳說:“在小澤身邊學習和工作的日子里,我最大的收獲是感受到大師對藝術、對音樂
執著和熱愛,還有他那種平易、謙和、永遠學無止境的人品和境界。”
人們普遍認為,指揮家和作曲家堪稱音樂家中的“極品”。對此,陳琳說:“其實,很多技術都可以通過專業訓練達到和實現。” 在陳琳看來:“沒有絕對的天分,也沒有絕對的天才。再有天分,也要勤奮,也要經過系統訓練。一個指揮家的成才,九分是靠刻苦勤奮,靠嚴格有效的專業學習訓練得到的;只有一分是來自天分,來自靈性和悟性。不能否認,如果有了九分的努力,那一分天分是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的。”
因此,不管事業上已經有了多少為同齡人艷羨的機遇和成績,走下指揮臺,陳琳依然保持著溫文爾雅、不張揚的本性。她永遠記著剛到北京時,那位鋼琴教授對她這個省里小狀元鋼琴水平的否定;永遠記著大學一年級時第一次上指揮臺時,樂隊看到這個稚嫩的毛丫頭后的一陣轟笑;永遠記著從大一開始到今天,自己每天在琴房、課堂、排練場、音樂廳,不計其數地揮過多少次手臂……以至于采訪中,她一直十分謙和、低調地表示,沒覺得自己有何優勢,并一次次引出成長中人們對她的種種質疑,作為自己不是天才的佐證。最后,她琢磨半天說:“我的優勢,大概是一直有一個很好的心態吧。”
“認認真真做好手邊的事,做學生時努力做最好的學生,做老師時努力做最好的老師,做指揮時努力做最好的指揮。”這就是一直以來陳琳對自己的要求,樸素而苛刻。
采訪快結束時,我問她一個指揮的肢體語言對樂隊是否應該很有感染力?陳琳順勢做了一個揮棒動作,我頓時驚訝,那動勢中內在的分量,分明讓人感受到這個看上去文靜、溫柔、可愛的年輕女指揮,內心充溢著深沉、能量和情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