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奢侈的中央大街
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是條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現已成為哈爾濱的標志,也是亞洲最長的步行街。漫步在中央大街,腳下成立已七年的縣民協聚集了兩百多名民間文藝骨干和愛好者,他們中年紀最大的已近九旬,最小的方才二十出頭,然而,在這兩百多人中會唱永嘉民歌的很少。參加當天應山村演出的是大多已是爺爺奶奶輩的人,但他們大多都不會唱永嘉民歌,好在憑借較好的文藝功底,加上永嘉民歌通俗易學,稍加練習,倒也表演得有模有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永嘉縣著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工作。其中,永嘉民歌的整編工作主要由當時在縣文化部門工作的谷尚寶負責。由全縣各鄉上報,再上報市里,最后出現在記者眼前的是薄薄一本已經泛黃的《溫州地區民歌選(選錄)》及其復印本,選集的封面書名還是用鋼筆手寫上去的,書中內容皆為油印。這本小冊共收錄了二十來首永嘉、泰順、樂清、洞頭、瑞安等溫州地區的民歌,其中永嘉民歌有七首。老谷說,他手頭收錄的永嘉民歌總共不過十余首,而他收藏的這本溫州民歌選集很可能已經是“孤本”。
另據目前永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主要負責人之一汪凌霄介紹,大量以活體形式流傳的永嘉民歌已在歷史中消亡,雖然收集了一批以文字形式記載的民歌(具體數量不詳),但會演唱民歌的人已很少,能完整將整首民歌唱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
而另一方面,珍視民間藝術的人正在試圖改善這種情況。2009年,谷尚寶在其編寫的昆劇劇本《永嘉太守謝靈運》(后修改成永嘉亂彈)第四場“移情山水”中,將描述楠溪江風光的民歌穿插其中,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近些年,永嘉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也在為挖掘和繼承包括永嘉民歌在內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不少嘗試,包括對傳統民歌進行再創作、下鄉巡回演出、開展培訓學習等。
該協會主席陳久道從2005年以來堅持進行永嘉民歌創作,在他自編的名為《我美麗的家鄉楠溪江》一書中,還收錄了諸多永嘉民歌,由他“再造”的永嘉民歌融入了更多時代和地方元素,曾多次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頒發的金獎,據說這些民歌還分別指定國內的知名音樂家進行了演唱。
在陳久道看來,永嘉民歌是非常具有保護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宣傳楠溪江的一塊活招牌,他唱起了自己改編的《撞歌》加以論證:“扭宕(意為哪里)山水清悠悠(哎)?扭宕山水藏山頭(哎)?扭宕山水白漂漂(哎)?扭宕山水做好酒(哎)?楠溪江山水清悠悠(哎)。石桅巖山水藏山頭。白水漈山水白漂漂(哎)。石介下山水做好酒(哦)。”
據悉,接下來,永嘉縣民協要將挖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縣旅游經濟發展相結合,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活動載體。
鏈接
永嘉民歌大致可歸為如下幾類。
撞歌:從前村民們在山間勞作時為增添樂趣,互相之間打趣謾罵,語言較為粗俗。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不太文明的民歌逐漸遭到淘汰。
對歌:二人或多人之間的斗唱、陪唱或對唱,如上文提及的《撞歌》就是一首對歌。
山歌:顧名思義,山民在山間演唱,有獨唱和多人對唱形式。
船歌:以前交通落后,楠溪生意人要將貨物運到溫州都需由楠溪江水路通過,江面上常見一排排舴艋船隊,船老大們會唱著自編的歌來驅趕路途疲勞。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溫州到楠溪江的蚱蜢船隊途經沙頭地帶時,船老大看到在灘邊洗衣的年輕姑娘,故意唱歌打趣示好,姑娘隨之很有風度地對歌回應。
秧歌、打夯歌:農民插秧、打夯時唱的歌曲,鏗鏘有力的節奏激發出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同時通過協調勞動節奏,促進勞動效率的提升。
美食
生煎包、窩窩頭、雪蛤酒釀山雞蛋、紫蘇香魚干、楠溪江香魚、田魚干、鹽鹵豆腐、本地羊肉、筍干等。
踏跡尋音
旅游大抵分為人文旅游和山水旅游,而我恰恰偏重人文旅游,原因多種多樣,或是職業原因,或是年齡原因。
對于做音樂傳媒的我而言,“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句19世紀音樂理論家、作曲家豪普德曼道出的藝術家對音樂藝術與建筑藝術的理解是從小便知的。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音樂雖然在時間流動中不停演奏著,但它的內部有著嚴謹的結構和形式美,音樂和建筑的和諧都來源于一定的數量比例關系。
80年代有一首很著名的歌《太陽島上》:“松花江水波連波,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歌因城而生輝,城因歌而飛揚,誰都知道我說的就是哈爾濱。
有文字描述:“哈爾濱的冬天是一個五彩的童話,她的夏天是一首綠色的抒情詩, 她的名字和一條江、一個島聯系在一起——江是松花江,島是太陽島。”
除此之外,打小我還知道哈爾濱是中國西洋音樂的發源地,某種程度上比上海還要早,當然,更令我向往的是索菲亞教堂,還有那冬天晶瑩剔透和夏天的風和日麗。
我一向喜歡反其道而行之,逃離世博會的擁擠和上海的炎熱,趁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舉辦之際,買了一張機票便飛到了避暑勝地、文明古城的哈爾濱。
一下飛機,27攝氏度的哈爾濱格外涼爽,徜徉在藝術的海洋,這座城市仿佛變得更加秀美出眾,優雅別致。如果說上海是萬國建筑博覽會的話,那么哈爾濱可以說是俄羅斯建筑藝術展示會,到處洋溢著俄羅斯建筑的奇異色彩。
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
哈爾濱的城市建筑別具風韻,蜚聲中外,不僅有林林總總的歐式建筑,也有傳統的中國古典建筑,近年來又聳立起若干現代建筑,使這座城市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
查閱資料后得知,當年中東鐵路開通后不久,大批歐洲移民陸續來到哈爾濱,將各自國家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建筑藝術帶到了這里,因而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上也兼容了各種風格:既有典型俄羅斯風格的華麗大教堂,裝飾華麗、木質結構的俄式風情私人住宅、別墅,又有如鐵路管理局、秋林公司等當時西方流行的折中主義建筑。街道兩側的大型建筑比鄰爭輝,精巧的木屋別墅掩映于綠蔭之中,形成了雄偉壯觀的景觀,難怪哈爾濱被譽為“東方小巴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