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意味著李怡函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藝,豐富自己的藝術底蘊,更意味著她自此踏上了一條嶄新、美妙的音樂人生之旅,并朝著自己向往的方向和追尋的夢想在一步步前進。
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期間,李怡函師從著名柳琴與阮演奏家、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柳琴首席、中央音樂學院特聘教師崔軍淼老師,并先后受到徐陽、王惠然、王紅藝、花曉蓉、張鑫華等多位名家指導。在崔軍淼老師的教導與培養下,李怡函的柳琴演奏水平得到了穩步提升,不僅對于作品風格的把握更加精準,在處理當代作品中高難度技巧與豐富情感上也更具表現力。跟隨中國少年民族管弦樂團交流演出的經歷,讓她在收獲、積累大量舞臺實踐經驗的同時,更懂得了如何運用手中的柳琴,與樂隊其他樂器相互配合、相互傾聽。
當記者問及李怡函學習柳琴過程中最令她難忘的人與事時,她告訴記者,每一位曾經教授、幫助過她的老師都將會是她學琴之路甚至一生都難以忘記的,特別是她的恩師崔軍淼老師。“對于崔老師而言,與其說我們是師生,倒不如說她更像是我的大姐姐,我們常常一起談心、聊天,感覺非常貼心。在教學中,崔老師的風格頗具個性,富有激情,敢于突破與創新,她并不嚴厲,卻非常嚴謹,當我在學習中遇到疑問或困難時,她都會非常耐心地指點、示范。另外,崔老師的演奏也是極具魅力的,她的演奏技巧非常嫻熟,極富韻味,具有感染力。同時,她在柳琴的藝術形式和表演形式上都做了非常多的新嘗試與努力。對我而言,崔老師在教學、生活及專業演奏上都具有相當大的魅力,是我學習的榜樣。”
不離不棄 心存遠志
柳琴原是流行于魯、皖、蘇一帶的民間樂器,用作柳琴戲、泗州戲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及簡單歌曲的彈奏,發音響亮宏大,音色高亢剛勁,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最初的柳琴僅有兩根弦,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民族音樂家王惠然先生對柳琴萌生了極大的興趣,因為長期以來中國民族樂隊彈撥樂聲部缺乏高音樂器,使得彈撥樂演奏家深感難以充分發揮高音聲部的豐富表現力。也正因如此,在王惠然先生與樂器制作師的共同努力之下,成功研制了四弦高音柳琴,自此,柳琴因其明亮優美的音色,成為了民族樂團中不可或缺的高音樂器,更登上了獨奏的舞臺。
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雖然柳琴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但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中,其仍是一件不被大眾所廣泛熟知的樂器,更被許多業內人士稱為“小門專業”或是“冷門專業”。談及這一問題時,李怡函也表示當下柳琴的發展的確相對較為緩慢,“我自己在演出時也曾遇到觀眾不知我手中樂器為何物的情況,這都說明柳琴仍沒有被廣泛普及。在我看來,柳琴藝術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柳琴的師資力量較為稀缺,有些院校柳琴專業的老師都是琵琶教師兼任的;其次是缺乏足夠的作品支撐,雖然前輩名家創作及改編了一些高水平的作品,但仍遠遠不夠,還需要得到更多作曲家的重視,為柳琴創作作品,加快柳琴藝術的普及發展;最后,柳琴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但還是有很多人對它一無所知,柳琴音樂的書籍及影像資料也非常缺乏。我認為政府與媒體應當給予柳琴藝術更多的關注,為它提供更為有效的宣傳平臺。”
采訪即將結束之際,當記者問及李怡函是否會因為柳琴的發展相對緩慢,影響其自身發展進而放棄柳琴時,她堅定地告訴記者:“由最初接觸柳琴時單純的喜歡,到現如今對柳琴的熱愛,它承載了我太多的汗水與淚水、歡笑與悲傷,可以說柳琴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伙伴。因此,我不會放棄自己選擇的道路,更不會拋棄柳琴。我希望自己能夠為柳琴藝術的普及、傳播盡一份心力,這是我內心最真實的夢想,我會為了這一夢想而不斷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