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從“正式工”變為“合同工”再變成“鐘點工”,75歲的上海市金山區山陽中學退休教師吳永祥戲言,自己的每一次身份轉變都堪稱一次“華麗轉身”。作為上海市勞動模范、上海市首屆教書育人楷模和藝術特級教師,他的課堂從三尺講臺移向了更絢爛的鄉村學校少年宮,把藝術的種子撒向更多鄉村孩子的心田。
自辦鄉校樂隊一炮打響
1960年夏天,從上海師范學院數學系畢業的吳永祥離開市區的家,來到當時十分偏遠且交通不便的山陽中學任教,一干就是半個多世紀。如今,吳永祥已經是聞名全國的鄉村藝術教師,許多認識他的老師、同學和家長,都親切地稱他為“大吳老師”。
大吳老師的出名是因為他硬是在一所藝術教育十分貧瘠的鄉村學校里,建起了一支頗具水準的學生民樂隊。吳老師說,剛來山陽的頭幾年,看到農村孩子的課余生活十分單調,幾乎沒有什么興趣愛好,更別提藝術修養,便萌生了辦一支小小樂隊的念頭,不料卻一炮打響。這個20人的民樂隊,從田間地頭一路演到了縣里和市里,不僅登上了上海體育館的大舞臺,還在廣播電臺錄了節目。從此,吳老師堅定了要把民樂隊一年年辦下去的決心。
一人多能教多種樂器
吳永祥左大拇指的指甲特別長,他說這是彈琵琶的需要。“用金山話來說我是‘豬頭肉三勿精,意思是雖然什么都會點,但都不精。我的樂器水平也是這樣,樣樣都會幾手,但都不能算精通,教教孩子們可能還行。”辦樂隊沒有現成的教材,吳永祥一份一份地自己編寫;沒有樂器,他就一件一件地到處去借。樂器壞了,他買來膠水自己學著動手修理。
“就拿我現在帶的初一(4)班來說,全班43人,學過點樂器的只有13人。這樣,我就按民樂隊的分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訓練時,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就采用‘兵教兵的辦法,請我曾教過的高年級學生來帶教,我再做巡回指導。”吳老師頗有信心地說,就靠這種“土辦法”,我的學生一般3年訓練下來,樂器考個6、7級是沒什么問題的。
每個班都是藝術特色班
如今,山陽中學的每個班級都是藝術特色班,學生一進校就會按藝術興趣和特長編班,實在不喜歡音樂的,還可以編入美術班或舞龍舞獅班。
吳永祥發明了一條教育法則:8-1>8。他認為如果學生一天的學習時間是8小時,那么,只要拿出1小時用于課外藝術活動,產生的效果一定好于8小時全部專注于書本知識。
“上世紀90年代,我總共教了三屆學生,這3個班全部被評為市先進集體,每屆都有4名學生進入全區數學競賽的前六名。這反過來也鼓舞了我開展藝術教育的決心,更堅信了藝術教育對人的塑造作用與獨特魅力。”吳老師說。
祖孫三代都是樂隊隊員
一位數學高級教師不經意間走上了音樂教育之路,使得山陽中學的藝術教育蒸蒸日上,獲得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上海市素質教育實驗學校”、“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諸多殊榮。
2011年,山陽中學建立了“太陽花鄉村少年宮”,成為全國首批鄉村學校少年宮。吳永祥放棄了校外機構的高薪聘請,第一個報名成為少年宮的輔導員。
有著“金山明珠”之稱的山陽鎮,人口僅3.6萬,但每4個人中就有1人會至少1種樂器的演奏,因此,該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民樂)文化藝術之鄉”。而從山陽中學民樂隊培養出來的學生,已經從爺爺輩排到了孫子輩,有的一家三代人都會吹拉彈奏,且都出自吳老師手把手的教導,這樣的人家如今在山陽鎮越來越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