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請注意下你們的切分音,太鈍拙,要演繹出前進的感覺……低音鼓,倒數第二小節有一處漸強,把握好進入旋律的時機。”經指揮調整,悠揚的旋律終于從江畔路上的“環衛工人藝術之家”傳出。每周四下午,這里是哈爾濱神州愛樂樂團的排練場,也是52位愛樂人的圣殿,他們奏響了冰城民間交響樂。這支民間樂團因熱愛而組團,他們的年齡不同、職業不同,但心中的夢相同——演奏最美妙的音樂。
組樂團是圓兒時夢
神州愛樂樂團的52位成員有著迥然不同的音樂之路,有人是業余愛好,有人曾是退役演奏員,現在是公務員、教師、醫生;有人現在還干著專業。對最初“攛掇”組團的段永安來說,這是在圓他兒時的夢。
在神州愛樂樂團,大家習慣稱段永安為“段團”。生于1955年的段永安是地道的“老道外”,自幼就愛音樂。“我記得那是1970年,我拿著本來要用來買自行車的173元錢來到了向陽商店,買了我人生第一支黑管。”段永安說,“我們小時候到老師家學器樂都不花學費,逢年過節給老師拎點雞蛋、送瓶酒和槽子糕就算孝順了。”在段永安家的大院里,很多小伙伴從小接觸音樂。他說:“我們都是學校宣傳隊的,還一起迎接過西哈努克親王呢。”
2011年8月,幾位老友一拍即合組樂團。“其實,組建神州愛樂樂團目的就是圓兒時的夢。”段永安說,在過去幾十年里,他們從政、經商,但一直沒斷了音樂夢,現在他們多已退休,有了大把時間圓夢。
不為營利只因愛樂,很短時間內,樂團從最初的十幾人擴展到現在的52人。樂團成員一半以上曾是專業演奏員,有人還曾是軍區歌舞團、文工團的臺柱子,這讓這個樂團很不一樣,甚至具有一種魔力。
這里能找到愉悅感
在神州愛樂樂團中,有一批朝氣蓬勃的“80后”,他們得到了全團“眼睛”式的愛護。沒有一分錢的收入,這個樂團卻吸引著年輕人,用海歸鋼琴演奏員穆琳的話說,就是因為快樂,和大家在一起能得到愉悅感。
1981年出生的穆琳,很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小學五年級時,她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考入天津音樂學院附屬中學,因成績優異,又被保送到天津音樂學院鍵盤系主修鋼琴演奏。1999年,還在讀大三的穆琳通過層層篩選,成為俄羅斯柴可夫斯基國立音樂學院的留學生,師從岡查察洛夫。回國后,穆琳選擇回家,她現在開辦了一所叫“帕蒂塔”的藝術培訓學校,穆琳說,她要給孩子們最棒的鋼琴課,但傳道難解演奏的“心癮”,所以抽出時間,她也要加入到樂團中暢快地演出。
在演出中與神州愛樂樂團結緣后,穆琳帶著自己的團隊來了,一水的80、90后分別頂著俄羅斯、英國、德國、烏克蘭……音樂碩士的名頭,他們給“神州愛樂”帶來了不一樣的品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