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恩在本次案例中,將一個位于上海田子坊地區的老式弄堂建筑改造成了充分滿足現代化生活需要的新式公寓,同時又保留了老建筑本身獨特的空間劃分方式,從而在設計中真正做到了對傳統的揚棄。
上海的弄堂保存著老上海的記憶和榮光,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神奇的建筑卻開始逐漸離開人們的視野,被更為現代化的高密度建筑所取代。這次,設計師受托對一個弄堂建筑進行改建,而這座可憐的建筑當時近乎完全廢棄,除了那個承載著過去歲月記憶的外立面之外,里面幾乎所剩無幾。而這個項目,就是讓它重獲新生,變身為現代化的公寓。
在設計師的構想中,這棟建筑既需要有所繼承,又需要有所改變。一方面,他們希望建筑仍然是屬于老上海的,尤其是樓層的劃分,完全拋棄先前的形式,也就徹底扔掉了過去的影子。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它能夠滿足現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擁有更開敞的內部空間,更好的采光等等……而這些就需要設計師重新為建筑進行規劃。
傳統上,上海的弄堂建筑經常這樣劃分內部空間:一個大的矩形房間邊上常會外帶一個高出半層的小空間,二者通過一個狹窄蜿蜒的小步梯相連。在老上海時代,這些空間全部為一家所有。然而隨著社會變革,如今這樣的建筑往往由三家甚至更多的家庭共享,不同的家庭住在不同的樓層或者相同樓層的不同房間中。而內部樓梯和走廊則成為公共區域。如此一來,在人們進出個人空間的時候,彼此相互的影響構成了弄堂內獨特的社交環境。
為了繼承這種頗具特色的空間特點,一個新式的連續金屬步梯取代了過去的老式木制樓梯,并以此連接三個樓層一一同時,這也讓每層的前部主空間與錯層空間相互連接從而讓每層形成一個整體。為了保持建筑內部空間的純粹性和嚴謹性,衛生間被插入到樓梯空間內部,避免了整體格局的零散。而每個公寓最私密的空間,浴室,則安排在公共樓梯旁邊,并以磨砂玻璃隔斷與之分割開來。同時,借助樓梯形成的垂直通道,一個巨大的天窗將更多的自然光引入到每層的內部。這使得每一層的房間都變得更為明亮,甚至弄堂建筑中心采光最為不良的部分,也能夠享受到更多的陽光。
此外,六十年前添加的各種裝飾元素也統統拋棄掉,整棟建筑的正立面也全部都更換為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這種改變使得老建筑采光不足的毛病被徹底“治愈”。而之所以選擇黑色作為樓梯的主題色,設計師在此的用意則是希望它能夠以一種“低調”和“后退”的姿態連接各個空間,而非成為空間的“主角”,從而將上海上世紀30年代的建筑特色婉轉地呈現出來。
通過這樣的改造,設計師為古老的建筑植入了新鮮的生命力,從而變得更為適應現代化生活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