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個特定地域來了解中國的古典園林,非蘇州莫屬。蘇州園林是中國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型代表,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的藝術風格受吳文化的影響,氣候溫潤的江南環境,也造就了蘇州的“吳儂軟語:培育了細膩的群體性格。吳地文化與民眾的生活密切,吳語、吳聲、吳歌以清柔婉折為特點;吳地服飾講求清麗柔和;民居具有小橋流水、倩巧偏雅的特點。舟如畫舫,車如彩輿,轎有繡簾,一切呈現輕倩、綺麗、雅致和幽逸的景象。在造園鼎盛的明代,畫家參與造園,風靡一時,特別是吳門四家。
蘇州園林集氣候、人文和經濟各種優勢,成為中國文人園林最佳的生長之地。并且,大多數園林的產生都因隱逸而來。滄浪亭,蘇舜欽所建。他用滄浪之水的清濁,表示“跡與豺狼遠”擺脫官場沉浮和“瀟灑太湖岸”寄情山水的心跡。網師園,為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的退隱別業。筑園有“隱居自晦之志:他以“漁人”自比。園名“網師”中含有對《滄浪之歌》中漁夫的超然之志的羨慕。拙政園,為明御史王獻臣官場失意,效法西晉潘岳隱居所建。取潘岳《閑居賦》“筑室種樹,灌園鬻蔬,是拙者為政也”之意題園名。明末,拙政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其遭貶后向往陶潛的歸隱生活,按陶潛的《歸田園居》詩意筑園。“枕波雙隱”的耦園,取意于晉張協《招隱詩》“結宇窮嵐曲,耦共幽藪陰。游思竹素園,辭寄翰墨林”。
拙政園是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位于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中亙積水,浚治成池,彌漫處“望若湖泊”。園多隙地,綴為花圃、竹叢、果園、桃林,建筑物則稀疏錯落,共有堂、樓、亭、軒等三十一景,形成一個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號的園林,“廣袤二百余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征明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各系以詩,并作《王氏拙政園記》。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間,滄桑變遷,屢易其主,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
早期王氏拙政園,有文征明的拙政園“圖”、“記”、“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劃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廣袤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亙積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柳陜及軒、檻、池、臺、塢、澗之屬,共有三十一景。整個園林竹樹翳郁,山水彌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王獻臣死后,其子一夜賭博將園輸給閭門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損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園居住長達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孫亦衰落,園漸荒廢。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余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于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臺、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墻外別有家田數畝。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蕩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池廣樹茂,號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總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的主體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占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拙政園集造園精髓于一體,據《蘇州園林》一書記述,有如下特點:首先,相地構園方面,因地制宜,以水見長。據《王氏拙政園記》和《歸田園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于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背浞址从吵鲎菊@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蕩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
其次,在意境方面,氛圍疏朗典雅,充滿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筑數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園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范。endprint
再次,在空間布局方面,庭院錯落,曲折變化。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為多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筑明顯地增加。其次是建筑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問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筑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于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最后,在花木配置方面,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游,“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潤,“夾洞美竹千挺”,“鏡特幽回”;瓊圃,“江梅百本,花時燦爛若瓊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蒼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楊梅陵、紫藤塢、杏花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分別取自“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分別取自“倚盈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橘取自“洞庭需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分別取自“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取自“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云蔚亭的梅取自“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松取自“風入寒松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陰路曲的柳,枇杷園、嘉實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
拙政園作為留存下來的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集中國文人園林的特點于一身,有著傳奇的故事,有著文人造園的出生印記,有著興衰的命運,但最終以美麗的身姿佇立在蘇州歷經滄桑的街巷當中,無論園子里曾經的生活是雅致的還是庸俗的,是積極的還是頹廢的,都隨時光消逝,雖然人去樓空,但那向著朝陽的花木,無處不在的文字,走廊里繁復艷麗的彩繪,還有水里悠哉游哉過去的錦鯉,這一切都昭示著在這里生活過的人對生活的熱愛,這種生活對的熱愛,傾注到了自然中的一石一木上,傾注到了每一個可見的事物上,提示著今天的我們,無論盛世還是悲年,關照自我,善待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