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鋒
美國總統奧巴馬2014年8月初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采訪時提出,中國搭了美國30年的“便車”,美國不指望中國能夠對伊拉克局勢“實質性地做些什么”。
指責中國在國際社會“搭便車”不是現在就有。從2005年9月美國前國務卿佐利克提出中國應該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其含義就是要求中國能夠更多地承擔“國際責任”,幫助美國和西方國家維護國際秩序。但從美國總統的嘴中說出來,變成代表美國政府公開的“中國抱怨”,這卻是第一次。
“搭便車”扭曲中國對世界政治與經濟的重大貢獻
“搭便車”是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將一個國家視為在國際事務中“搭便車”,就是指這個國家面對國際關系的問題、危機和沖突,不愿意采取果斷行動和付出相關代價,躲避承擔必要的責任。因此,“搭便車”也常常是對國際關系中國家行為的一種“分類”。從2005年以來,美國學術界和政策界對指責中國“搭便車”的聲音不絕于耳,在相當程度上也已成為美國判斷和定義中國外交的一種方式。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政策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美國前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幫辦柯慶生(Tom Christensen)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中國雖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實力不斷上升,但中國并不愿意幫助美國和西方國家有效地管理國際和區域事務,不愿意更多地承擔代價、履行與中國的實力地位相配的國際責任,中國總是過多地注重于“自己的利益”。為此,他提出這樣的中國外交是一種讓人“傷感情的外交”(abrasive diplomacy)。對中國外交的這種評論,其實有失公允。
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國家發展,事實上已經成為世界繁榮、穩定與合作的中堅力量。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市場和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經濟的活力和表現,已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發表的報告坦陳,中國經濟保持持續高速增長,對于世界經濟的前景至關重要。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加入WTO、中國人民幣匯率的國際化進程、中國推動的金磚國家間的經濟和金融合作,也在不斷地為世界經濟的繁榮注入新的活力。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自由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全球化最重要的“旗手”。中國和非洲、拉美、南亞、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的能源、礦產和經濟合作,正在改變這些地區傳統的地緣經濟版圖。2013年,中國和非洲超過2000億、和東南亞國家超過4000億、和拉美地區超過2800億美元的貿易數額,已經將中國成為全球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最顯著的動力。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對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援助超過了2800億美元,中國給經濟落后的欠發達地區帶來了過去20年遠遠超過西方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力。
隨著中國崛起,東亞與歐洲、北美形成了世界經濟中鼎足而立的“三強”局面,亞太地區成為了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全球財富正在出現新的歷史性“再分配”。東、西方之間有望從過去200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勢均力敵的局勢。美國將中國稱之為“搭便車”,人為地扭曲了過去20年中國對世界政治與經濟的重大貢獻。
奧巴馬將中國稱之為“搭便車”,其實反映了美國對中國不愿意跟隨美國、用美國的方式、強制性地干預世界事務的沮喪。2001年“9 11事件”之后,中國支持美國和國際社會大力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勢力,但對于2003年3月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中國和國際社會多數成員都反對美國的這種繞開聯合國授權、單邊主義的軍事干涉行動。目前伊拉克的亂局,包括ISIS國際新恐怖主義勢力的猖獗,證明了中國等多數國家當時的遠見。美國用戰爭推翻了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以伊拉克人民“解放者”自居,要推行大中東民主改革計劃。但今天中東地區連綿不斷的國內失序和動蕩,充分證明了美國這種自以為是、強制輸出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的做法已經徹底破產。今天的阿富汗局勢同樣如此。
如果中國不贊同美國的世界觀和干涉性的國際主義,就給中國扣上“搭便車”的帽子,指責中國不負責任,這樣的心態不僅過于“美國化”,也忽視一個崛起的中國正在給世界帶來的積極變化。
“和而不同”是中國對世界發展所承擔的最大責任
國際事務中總是存在著難以避免的爭議和利益的不同考慮,當世界出現嚴峻問題、危機和沖突時,國家是否“有所作為”往往并不取決于單方面行動和代價的判斷和估計,而更多地取決于國家是否能取得一致、或者能夠根據聯合國憲章及其宗旨來采取行動。在美國的外交詞匯中,“搭便車”更多的不是指國家如何依據聯合國憲章、或者公認的國際法準則來采取行動,而更多的是指美國心目中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和價值觀,美國如果一味堅持美國的立場,只會繼續罔顧世界文明多樣化、全球各國發展內在道路選擇多元化和各國人民意志的主導性力量,這恰恰并非是一種對國際社會負責任的行動。
中國外交總是按照對世界多樣化的內在價值和中國自身的發展邏輯只能更多地適應中國的謙和,來審視和要求中國的國際作為。這一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基本選擇,不僅反映了中國作為一個成長中大國對世界事務的成熟認知,更是體現了中國崛起對一個全球力量結構多極、世界文明多元、國際社會價值多樣和各國人民發展道路多異的這一世界的歷史性事實的理解、尊重和擁戴。中國所承擔的國際責任,既需要和中國的國力相符,更需要表達中國對世界事務的基本判斷。
因此,中國并不追隨西方式的軍事干涉,繼續堅持在聯合國授權下對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有限干預,強調國際社會的發展應該“和而不同”。這種在國際事務中從不掩飾自己的立場和看法的行動,恰恰是中國對世界發展所承擔的最大責任。
美國只是一味地根據自己的標準和利益來要求中國的國際行為,這不僅做不到,事實上也人為地矮化了中國本來應該具有的對世界發展進程的突出貢獻。在許多地區問題上,中國選擇遵從國際準則,而不是選擇和美國“拉幫結伙”。這樣的中國,同樣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更加愿意看到的中國。
讓世界搭上中國的“順風車”
對中國來說,戰略上“搭便車”同樣不失為一種合理與明智的選擇。中國正處于國內政治和經濟結構的深刻而又劇烈的轉型過程中。中國發展今后面臨的最大挑戰主要來自于國內,而不是國外。只要中國保持團結、統一和強大,沒有一種國際勢力可以輕易顛覆中國的歷史性崛起進程。在戰略上“搭便車”,事實上也是中國減少外交政策戰略風險、保持低成本對外關系運營和堅持中國國內發展優先戰略的現實需要。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外交能“搭便車”,為什么不搭?
中國最大的國際責任,同樣也是讓中國的鄰國和世界搭上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順風車”,讓一個崛起的中國與世界的繁榮與穩定同步。這同樣是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基礎性力量,是中國不斷能夠撬動世界的杠桿。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8月21-22日訪問了蒙古。中國和蒙古國政府不僅簽署了包括中蒙鐵路在內的26個重要文件,還發表了《中蒙關于建立和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2014年8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發表題為《守望互助,共創中蒙關系發展新時代》的重要演講。習近平主席表示,“中國愿意為包括蒙古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p>
未來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我衷心地希望中美兩國能夠互相“搭便車”。如此,中美關系和世界局勢將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