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洪剛
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對教師職業性質及其在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褒獎,必然要求教師應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也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必要條件,這不僅關系著教師自身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在客觀上影響著學生心理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會形勢的發展,對教師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廣泛關注。教師的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現直接影響到學生、家長及社會對教師群體威信的評價,關系到社會對教育的評價和公信力。教師心理健康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專注于教育教學,才能對學生實施深入持久的關愛,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師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影響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學生樂觀情緒的建立。本文以教師敵對心理為研究對象,對這種特定的心理問題進行剖析,分析現狀,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深入解讀,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現狀分析
我們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哈爾濱市高中教師分層抽樣,選取了省重點、市重點和普通高中教師若干人進行了心理問卷測試,每個層次均是大樣本,發放問卷共4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349份有效問卷,有效率87.3%,更好地體現了調查樣本的代表性、典型性與普遍性。調查報告顯示:教師敵對心理問題查出率達4.87%,這一數據說明了有一定數量超出常模范圍的個體存在。透過數據結合實際,在教育這片圣潔的環境里,也屢屢發生因教師敵對心理問題而引發的種種虐待重傷學生的體罰事件。據有關專家分析,除了教師的師德差等因素外,主要是教師不健康的敵對心理因素在起主因作用,教師群體已經成為敵對心理的高發人群。這一不良心理狀況會影響教師自身的精神狀態、生活態度、行為表現、心境等諸多方面。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從思想、感情及行為三個方面表現出敵對情緒,心理和行為有非常明顯的異常。
二、案例分析
(一)一般資料
1. 人口學資料:劉教師,女,某高中高考學科教師,班主任,大學本科畢業,39歲,教齡15年。
2. 人成長史:獨生女,性格偏重內向。家庭教育比較嚴格,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上學時成績一直優異,本科畢業后到某高中工作,工作十分努力,同事關系較好。
3. 精神狀態:在最近一段時間出現情緒煩躁、心事重重、容易發怒、情緒低落、敏感、厭煩、神經過敏、人際關系緊張。
4. 身體狀況:身高1.65米,體重57公斤,身材適中,無軀體疾病,家族無精神病歷史,從小身體健康。最近經常頭痛、食欲下降、經常有失眠發生。
5. 社會功能:在工作方面,感覺到力不從心,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工作效率低,經常出錯。在生活方面,興趣愛好減少,常獨自發呆,不愿與人交流。
6. 心理測驗結果:
SCL-90癥狀自評量表總分:150,陽性項目數:35。
敵對因子高于3分,考慮篩查陽性,需進一步檢查。根據其測試結果,視為輕度敵對心理傾向。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1. 主訴:
最近一段時間學校組織的班級課外活動比較多,這些活動還要進行打分、評比。這帶給我的心理壓力很大。加上正常的教學及其他瑣碎的工作,讓我有些焦頭爛額。很擔心不能充分組織好學生的系列活動,使班級榮譽受損。導致情緒波動較大,引發心情忐忑,導致現在工作效率降低。
2. 個人陳述:
“我是一位有著15年教齡的高中教師,由于是班主任,在單位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低,無暇照顧家庭,加之丈夫不理解,家庭幸福感低;面對升學壓力大、班級學生管理的、與個別學生家長的溝通等諸多問題無法有效解決,久而久之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表現出焦慮、抑郁、強迫癥狀、敏感、厭煩、神經過敏、人際關系緊張及身體上的不適。面對這些心理困惑,無處發泄,有時便不由自主地拿學生撒氣。在教室里經常板著臉,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是出了錯,就更加勾起我的無名火,我借機連訓斥帶挖苦,用詞越刻薄越解氣,甚至體罰學生。明明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三、原因分析
(一)教師的心理疲勞衍生出敵對的心理狀態。教師的職場壓力相對比其他職業的壓力偏高,具體壓力主要體現在單位工作時間相對長、課堂教學任務重、升學壓力大、職稱評定難、與學生溝通不暢、對學生的教導和激勵不恰當、物質待遇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等方面,這些因素或多或少會對教師身心狀態產生一種潛在的威脅;從而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對職業的態度,進而這些態度會使教師衍生出敵對的心理狀態。
(二)教育體制的客觀環境對教師角色定位的要求存在偏差,導致諸多無法調和的矛盾叢生,使教師產生了敵對的心理狀態。這些客觀因素體現在諸多方面,一方面在評價制度、課程設置和高考制度沒有根本性改革的今天,家長及社會對高分、高升學率和高學歷的迫切期望,在這種大環境下,迫使教師有時選擇違背教育規律,不敢過多考慮甚至忽略了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21世紀知識經濟主要是靠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作為發展動力,這樣一種共識又會造成對目前應試教育的質疑與抨擊,要求實施以發展創造力和個性的素質教育。因此,使得教師處于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夾縫中,造成教師身心疲憊,由此產生的心理矛盾無法及時得到正確疏導,極易導致部分教師產生敵對心理狀態。
(三)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長期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與重視,造成了教師產生了心理問題,卻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和疏導,容易導致教師敵對心理的產生。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只重視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只強調教師的奉獻精神與責任感,而忽視對教師心理健康的服務。教師心理服務的空白,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及教師自我調控能力的不足,使教師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調適與疏導,長此以往,勢必會使教師心理不堪重負,容易導致教師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礙,從而出現了各種教師的心理問題。endprint
四、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
教師不僅需要情感上的關懷,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在應對實踐過程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一)拓展自我學習成效,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完善自我。
提高素質,完善自我。沒有教師是完美無缺的,必須加強學習,才更能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況且時代在發展,知識在爆炸,教育教學方式、理念在變化,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素質要求。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是因為不管你多老,你的見識有多廣,時代都在變化,總有一些你聞所未聞、知所未知的新事物。在信息高速年代,教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是行不通的。由于教師群體不是所有人都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不一定能夠對自身心理壓力的存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也不一定能夠及時地進行自我調節。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為自己多創造一些機會,如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培訓、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讓老師們在自然的狀態中接受心理健康的培訓和輔導,從而增強教師心理素質,掌握心理健康調適的方法和技巧,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客觀評價自我,逐步提高教師自我調控能力。
(二)改變思維方式,增加積極情緒體驗。
人們一般認為事件引起情緒,實際上引起什么性質的情緒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當事人對該事件的評價和解釋。評價和解釋不同,所產生的情緒性質就不同。任何事情都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若能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易使人增強信心、振奮斗志,產生樂觀等積極的情緒體驗;若僅從消極角度看問題,就會產生諸多的不良情緒,造成苦悶。因此,只要換一種看問題的角度,就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進而把自己的心理調整到良好的狀態。
(三)適度地調節不良心理狀態,拓展自我的心理空間。
積極參與營造和諧溫暖的心理環境,創設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盡量減少超負荷勞動,為自己提供更多的放松身心的機會。例如:不良情緒已經發生的時候,可以通過參加文體活動、聽聽音樂、散散步、打打球、做做肌肉放松訓練、找朋友傾訴、觀看演出及展覽等,這樣對于不良心理狀態有明顯的效果;長期運用,能增強自我對情緒的調控能力,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用積極心態面對工作與生活。
(四)重視人際交往,講究交往策略,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與人是平等的,只有熱情待人、接納他人,他人才能熱情待己、接納自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互酬的,因此一定要在人際交往中逐步學會互相包容、互相諒解、互相支持、互相協助,并逐漸習慣和適應這種交際方式,使敵對情緒漸趨淡化。
(五)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教育教學工作,關愛學生,與家長多互動交流,與同事相互配合。在交往中,注意講究策略,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言和有所不言,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總之,教師敵對心理狀態的疏導及應對,不僅要從教師自身角度決問題,更應從社會未來發展的高度去思考這一問題,所以要求全社會都來關注教師的心理素質,把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看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來完成,并為此付諸實踐,做出積極努力。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