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李坤



8月2日上午,在第二十四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的分會場貴陽孔學堂,孔學堂書局掛牌、《孔學堂》雜志創刊儀式舉行。
當天,由孔學堂書局首批出版的17本圖書和孔學堂雜志社創辦的中英雙語《孔學堂》雜志創刊號正式接受讀者和專家的“檢閱”。
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發來賀信,表示:“孔學堂書局的掛牌和《孔學堂》雜志的創刊,將進一步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省長陳敏爾在賀信中寄語孔學堂書局和《孔學堂》雜志,“成為貴州弘揚傳統文化的新名片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平臺”。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副局長蔣建國在當天的講話中強調,孔學堂集研究機構、書局、雜志社三位一體,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綜合優勢,應該發揮示范作用。他希望,把孔學堂書局和《孔學堂》雜志建設成為研究闡釋的陣地,打造成為出版傳承的標兵,構筑成為對外交流的平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當代文化的勃勃生機。
貴州省委副書記李軍表示,孔學堂書局和雜志響應中央號召,順應百姓意愿,是“應運而生”,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載體。要有崇高理想和追求,實現雅俗共賞。要吸引海內外有識之士,把“一社一刊”創辦與“中華文化國際研修園”開展活動結合起來。書局和雜志編者要“掏出心窩子”辦社辦刊,不辜負各方殷切期望。
肩負使命應時而生
在中國思想史和出版史上,貴州曾留下過值得自豪的印跡。
500多年前,王陽明在貴州龍場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創立“知行合一”學說,將中國儒學推到了一個新高度。
100多年前,貴陽文通書局誕生,此后成為近代中國七大書局之一,使貴州在近代中國出版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在風景如畫的貴陽市花溪十里河灘中段,志在打造“傳承與弘揚儒學的圣殿,教化與開啟新風的基地”的貴陽孔學堂,成為新時期貴州大地上一個耀眼的文化地標。
為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列指示精神,貴州省委、省政府領導提出,在貴陽孔學堂文化平臺的整體框架中,要爭取創辦一家以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的出版社和一份雜志,構建系統、立體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格局。
2013年12月20日,貴州省正式向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提交了創辦孔學堂書局和《孔學堂》雜志的申請材料。
歲末年初,貴州省委副書記李軍、貴州省副省長何力等領導,多次帶領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和有關方面的同志赴京向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匯報申辦孔學堂書局、《孔學堂》雜志的事宜。
2014年3月7日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就在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專門問及貴陽孔學堂有關情況,并提出明確要求的當天下午,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樓3樓會議室,總局黨組書記蔣建國召集有關業務司負責人研究孔學堂書局和《孔學堂》雜志的申辦事宜。蔣建國在聽取貴州省領導匯報后表示,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大事、好事,將全力支持貴州設立孔學堂書局、創辦《孔學堂》雜志。
3月13日,省領導主持召開加快孔學堂書局、《孔學堂》雜志建設工作專題會明確,根據整合資源,加強人力、財力、物力綜合利用的需要,根據我省文化出版資源配置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需要,根據貴陽孔學堂整體格局和發展戰略的需要,孔學堂書局和《孔學堂》雜志要統一由一家新聞出版機構來主管主辦,明確由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主管主辦,要求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立即展開全面籌辦工作。
在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關心支持下,2014年3月25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式批復,同意貴州省設立“孔學堂書局有限公司”、創辦《孔學堂》雜志。
孔學堂書局是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面向當代、面向世界、面向生活、面向大眾的一家新型出版機構,強調“專業出版、特色發展”,專注于出版海內外學者研究中華文化的學術精品和傳承、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讀物。
《孔學堂》雜志是一份以中英雙語的傳播形式交流中華思想文化的學術期刊,以“立足當代弘揚中華文化,面向世界對話多元文明”為辦刊宗旨,致力展示國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建設弘揚中華文化的學術高地。
按照規劃,孔學堂書局將努力在三年內形成鮮明特色,五年內初具品牌效應,十年內成為知名的中華傳統文化專業出版機構;《孔學堂》雜志將通過五到八年的不懈追求,努力辦成個性鮮明、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學術期刊。
誠意正心出書編刊
按照省領導與總局領導的約定,孔學堂書局、《孔學堂》雜志的籌辦工作要以8月1日在我省舉行的第24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為時間節點,屆時拿出幾種能夠體現書局宗旨、定位、追求的圖書和中英雙語的《孔學堂》雜志創刊號來“亮相”。
從3月25日孔學堂書局、《孔學堂》雜志領到“準生證”,到書局第一批圖書和雜志創刊號開機印刷,剩下的時間已經不足120天。通常情況下,新創辦一份單語種學術雜志,從欄目規劃、組稿約稿到完成審、編、校、排后送廠付印,短則半年,長則一年。籌辦一家出版社工作更難、時間更長。
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怎么辦?
在籌辦孔學堂書局、《孔學堂》雜志的第一次動員會和工作部署會上,書局、雜志籌辦組組長趙宇飛說,這是挑戰,更是機遇;要迎難而上,更要有“文化自信”;要發揚“釘子”精神,知行合一,信守承諾,向省委、總局領導和讀者交出合格的答卷。他具體提出了“謀”、“搶”、“開”的工作思路。
“謀”,就是抓住選題策劃這個關鍵。孔學堂書局緊扣“兩創”做文章,策劃了“文化自信與中國夢叢書”、“經典研究新論書系”、“大眾儒學書系”、“陽明文化書系”等幾條脈絡,按“系”索“書”、寫書編書。《孔學堂》雜志的欄目規劃和稿件組織遵循中華文化尚和合、走中道、求大同的特性,儒、釋、道兼容,文、史、哲并舉,國學、漢學共蓄,義理、考據皆重,尊老倚中扶青。
“搶”。一是搶時間,按天規劃工作任務,統籌兼顧,抓住重點、關鍵點,明確工作節奏;二是“搶”書稿、“搶”文章,鎖定2014年7月以前國內舉行的相關重要學術會議,如“尼山世界文明對話”、“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等,向國內外專家學者宣傳孔學堂的價值、愿景,集中約稿、組稿、請教出版辦刊之道。
“開”。開門建社辦刊,以開放的觀念和胸襟來調動、吸納、整合、協調各方面有利于弘揚、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源和積極因素。籌辦組踐行開門辦刊建社:
于是——
清華大學廖名春教授厚積薄發的《論語》新釋《孔子真精神》、香港中文大學謝茂松博士新意迭出的《中國政教三論》等一批此前已被國內其他出版機構預約的書稿,成為孔學堂書局的“座上賓”。由郭齊勇、舒大剛、曹維瓊等學界和出版界名家領銜主編的“大師說儒”和“名家說儒”首批出版即達12種。李軍副書記身體力行,親自策劃的《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收錄、遴選了近代以來國學名流和當代學術名宿的弘論54篇。加上與貴州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陽明精粹》,短短100多天,孔學堂書局出版的第一批圖書,共計17本,達270余萬字。
于是——
葉小文、星云大師、德維爾潘、拉茲洛等中外文化名人,杜維明、成中英、牟鐘鑒等海內外碩儒,顧彬等國外著名漢學家,欣然為《孔學堂》雜志創刊號命筆。
于是——
知名編輯、《讀書》雜志編輯部原主任楊麗華,資深出版人、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總編焦貴萍,旅美傳播學者田松,來到籌辦組;在貴州出版集團的大力支持下,貴州人民出版社的青年業務骨干、總編室副主任張忠蘭加入籌辦組。他們與書局、雜志的工作團隊融為一體,齊心協力編書、編刊、翻譯、審校,夙興夜寐、加班加點,苦并快樂著。
于是——
為了最大程度地解決《孔學堂》雜志國學稿件中英文對譯這一讓人望而生畏的國際性難題,雜志的英文編輯部“驚動”了海內外的一干名家:美國的杜維明教授、安樂哲教授、倪培民教授,德國的顧彬教授、北京的單純教授、香港的呂玉新教授……
由于雜志創刊號出版時間極其緊逼,為了盡可能降低英文譯稿的差錯率,應雜志英文編輯部之請,年屆6旬的旅美著名哲學學者倪培民教授放下手頭的工作,以“孔學堂的事業也正是我們共同的事業”的古道熱腸,在美國密歇根偉谷州立大學連續伏案審改英文譯稿……
為了譯稿中一些提法和概念的準確,遠在美國加州,74歲的杜維明教授,親自與編輯部反復往來郵件,直至稿件的定版時間!
趙宇飛還告訴記者,在緊張的籌辦過程中,總有一些溫暖的目光關注著、激勵著、呵護著他們。總局有關業務司高度重視、特事特辦;省文明辦朱新武主任常給指導、多有提醒;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徐圻局長等領導親自過問、有關處室關心支持,在辦理書局和雜志有關出版事項登記和手續時一路綠燈、高效快捷;貴州文化界、學術界的專家、朋友出謀劃策、出手相助……
在《孔學堂》雜志創刊號的清樣上,記者看到了一個60人的致謝名單,上面既有如雷貫耳的名家巨擘,也有名字第一次在公開出版物上被印成鉛字的90后年輕人。雜志編輯部的同志們說,這是一個讓他們備感溫暖的頁面,上面的名字讓他們體驗到了中華文化的仁愛之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開《孔學堂》雜志的創刊號,記者看到了省委副書記李軍為《孔學堂》雜志創刊撰寫的發刊詞。文中寫到:“《孔學堂》雜志創刊,正是應時而生,她的視野,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她的眼光,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更是未來的。”
愿孔學堂書局和《孔學堂》雜志在致敬傳統、延續文脈的同時,讓薪火相傳五千年的中華智慧“寶庫”綻放跨越時空的新思想、新創見,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學術高地、傳播高地。(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