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榮

看過許多風景,到過許多地方,對于池永貴而言,旅程的終點一定是家鄉。他行走在科研之路上,探索、創新、奉獻,為的是讓研究成果在家鄉的土地上綻放。(受訪者供圖)
茫茫人海里,你也許不會注意到池永貴——身高1.6米,相貌平平,衣著樸素,是個毫不起眼的“小個子”。
然而諸多頗具份量的獎項使這個“小個子”發出耀眼的光芒: 2013年中組部“千人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專家;有機催化合成、綠色藥物農藥及功能分子材料領域的國際前沿科學家;世界知名大型醫藥企業葛蘭素史克公司綠色藥物生產獎獲得者;新加坡總理辦公室杰出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亞洲核心化學講座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Vilas獎;貴州大學特聘教授……
山里娃的化學夢
“池永貴考上清華啦!”1998年的夏天,在貴州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新華鄉,池永貴考上清華大學的消息不脛而走。
這個山里娃,活潑好學,勤思考、愛提問,似乎從小就有當科學家的潛質。在池永貴小小的腦袋瓜里,各種疑問不斷地蹦出來:水煮開時為什么會冒出“白氣”?樹葉為什么會由綠色變成枯黃色?鐵欄桿為什么會生銹?至今,他還記得自己上小學時,有一位姓羅的老師說過:“科學發達了,一滴藥水就會把大山變為肥沃的土地”。這句話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做夢都在琢磨其中的奧妙”。
進入初中之后,池永貴終于在一門功課中找到了答案——化學。從接觸化學課開始,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1995年,池永貴考入六盤水市二中讀書,在這里,深埋心底的化學夢更清晰了。雖然他身在貧窮落后的大山深處,但除了夢想,心無旁騖。
就這樣,他一步步走進化學的殿堂:1998年進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學習,半年后被選入香港浸會大學應用化學專業;2002年,成為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分校有機化學專業博士;2007年,他成為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博士后,并受聘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成為終身制教授。
從涉足化學行業的那一刻起,池永貴從來沒有后悔過。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地刻苦鉆研,即使結果并不理想,換來的依舊是堅持夢想的喜悅。“我曾經做過關于食品包裝袋的項目研究,并不是說現在市面上使用的食品包裝袋多么不健康,而是用有機催化劑處理過的食品包裝袋會更安全、健康。”雖然池永貴和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里苦苦探索、實驗、研究,但“安全健康食品包裝袋”的研究項目最終還是“夭折”了,“因為轉化成市場生產力的各項成本太高了,如果推廣開來,對老百姓來說根本不適用。”在化學研究道路上經歷了很多挫折,但池永貴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追逐化學夢想的腳步。池永貴說,因為自己喜歡化學,所以會義無反顧地堅持做研究,從“夭折”的研究中能得到更多的啟發和引導,讓自己少走彎路。
嚴謹創新苦鉆研
池永貴是一個愛笑的科學家。
每當貧乏的語言無法表達自己的內心時,他總是會以笑容回答提問。樂觀的心態,讓這位科學家看起來似乎還不足35歲。
在他帶的學生中,許多博士、博士后的年齡比他還大,但池永貴教育學生絲毫不含糊:“在做科研時,我會當場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就算年齡比我還大也一樣批評。”只要涉及到科研,這個矮個子導師就顯得十分“不近人情”,但他的嚴厲換來了科研團隊嚴謹的科研態度。
“做科研一定要嚴謹,這是我從我的博士導師身上學到的。”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分校攻讀有機化學博士學位時期,導師Gellman對待科研學術的態度讓池永貴終身難忘。“細節決定成敗,如果不嚴謹,那么有可能你的研究永遠都與成功相差一步之遙。”
然而,攀登科研之峰,光靠嚴謹的態度是不夠的。模仿前人的經驗不可或缺,但固守成規的模仿只會讓自己止步不前。“做科研還要有創造性思維,有創新才會有突破。”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導師Frechet給池永貴的博士后學習生涯增添了許多樂趣,他會把“頭腦風暴”的方法用到科研思考上,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尋找科研創造的靈感。“只有打破科研思維中的禁區,才能發現更加完美的果實。科研如此,生活亦如此。”
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創造性思維,讓池永貴在化學的殿堂里盡情游弋。他培養了高水平的科研團隊,研究申請了數項科研成果專利,承接了各類各級科研項目。更讓他驕傲的是,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轉化,進入市場、惠及民生,“一滴藥水就會把大山變為肥沃的土地”的夢想逐漸變為現實。
“其中一項成果是非自然氨基酸的合成與生產,前期研究了兩三年,2006年我們開始申請專利授權,2009年與一家神經類藥物公司開始談合作,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場,這期間也在不斷試驗改進研究,到2011年的時候,研究成果終于面市了!”將近八年的苦心鉆研,表達出來只是寥寥幾句,其中的曲折艱辛都隱藏在池永貴的笑容之后。
回歸家鄉攻關難題
在常人眼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終身制教授”是個不錯的美差,人生似乎可以在這里停止奔波,靜享安逸了。然而,池永貴在自己的人生閱歷中寫滿了奮斗和拼搏,前進旅程的終點,一定是家鄉。
池永貴專注于有機催化及藥物和農藥等功能分子的合成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貴州大學宋寶安教授領銜的團隊在農藥創制植物保護領域享有國際聲譽。多年前,兩個相近領域的專家就因業務互補而相互吸引。“我們以電話、電子郵件方式聯系,合作開展多年了,成果在近一兩年涌現”。
身居海外卻心系家鄉,2013年,池永貴接過貴州大學拋出的橄欖枝,回歸家鄉。
回家之后,池永貴比以前更忙碌了。在貴州大學“綠色農藥與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里,總能看到池永貴帶著團隊思索、分析、試驗、觀察、研究的身影。
對于科研環境的變化,池永貴深有感觸:“科學和科研成果轉化需要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完整的產業鏈條,需要科研機構和企業界的通力合作。貴州在這方面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工作起來有不少挑戰。”但是,他堅信,通過借助國際國內各種可用資源、平臺、人才,一定可以讓科技的根苗在黔貴大地上發芽、開花、結果。
如今,池永貴的研究成果已經在家鄉的土地上綻放。無毒、綠色農藥有機催化的生產方法,將是池永貴在家鄉的作品“首秀”——“前期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我們正在申請專利授權。”與此同時,他與宋寶安教授共同領銜的科研項目,已有兩篇文章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這對貴州大學來說是巨大的進步,有望讓貴州大學在今年的“Nature Publication Index”(自然出版指數)排名中首次進入中國大學前50名。
從山里娃到科學家,池永貴坦言自己并沒有為人生規劃路線,而是執著地向著各項科研難題攻關。他堅持的理由簡單而樸實:“科研就是為老百姓而做的,如果一項科研成果能夠投入市場并為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利益,我想這就是科學家最大的成就。”池永貴說,科研為民、科研惠民是他和團隊工作的動力,待若干年后自己退出工作崗位,若能在生活中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為老百姓所用,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贊揚和肯定。(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