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春英
摘 要: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貧困生由于經濟上困難,生活上拮據,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社會環境帶來的諸多壓力,于是產生了自卑、焦慮、抑郁、孤僻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有的已發展成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人格扭曲,所以對貧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需要,更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健康人格的塑造 社會和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b)-0176-02
當代中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引起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高校貧困生問題就是其中之一。貧困生由于經濟上困難,生活上拮據,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社會環境帶來的諸多壓力,于是產生了自卑、焦慮、抑郁、孤僻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有的已發展成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人格扭曲,行為極端,如馬加爵事件、復旦投毒事件等等,對個人、對社會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影響了當前高校的安全穩定與發展,成為讓學校擔心,家長揪心、個人憂心的一個群體,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政府的高度重視,對貧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需要,更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1 大學生健康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是心理學中最為復雜的一個概念,它是由需要、動機、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多種心理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當一個人人格結構的各個方面彼此和諧統一時,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甚至人格分裂等。
健康人格是指各種良好的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是能夠與變化的社會環境相適應、并為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的個性特征。大學生健康人格具有以下特征: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的情緒調控能力、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等。
2 高校貧困大學生的不良人格特征
高校貧困大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的一個特殊群體,在高校學生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他們既擔負著經濟上的壓力,又承受著心理上的負擔,有心理問題的比例遠遠高于非貧困大學生,這與他們的不良人格特征有著直接的關系。
不良人格是與健康人格相對,但是還沒有達到疾病狀態的人格,在貧困大學生中,常見的的不良人格品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家庭貧困產生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我價值感的貶低和否定。導致貧困大學生自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經濟問題,長期在貧困狀態下生活和學習,貧困大學生在生活方式、行為習慣、衣著打扮等很多方面與家庭條件富裕的同學都有所不同,甚至差距懸殊,遂有自慚形穢之感。再加上對貧富差距現象的不理解、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不公正待遇、甚至是遭人嘲笑的經歷都會沖擊他們敏感、脆弱的神經。于是他們更加自卑、退縮、逃避、抑郁無助、悲觀厭世,對社會和他人充滿敵意,甚至采取極端的方式對待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2 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的焦慮感
“我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父母都沒有穩定的收入,沉重的學費負擔已經讓他們很難承受,每次打電話索要生活費都有一種沉重的負罪感,但有時卻又不得不那樣做,畢竟我讀完大學需要有足夠的生活保障。老師,您告訴我該怎么減輕這種心理壓力?”貧困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大都是父母省吃儉用掙來的“血汗錢”,所以在求學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承載著整個家庭的期望,給自己制定了很高的奮斗目標,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但因為期望值過高,所定目標不切實際,而且很多問題也不僅僅是靠他們自己的努力能夠解決的,所以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更多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使自己處于長期的緊張、焦慮等不良人格狀態,嚴重的甚至對學習喪失興趣、對生活失去信心。
2.3 人際交往困難產生的挫敗感
貧困大學生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往往表現的比較內向、孤僻、自我封閉,不主動與人交流。表現為: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擔心自己消費上的拮據讓同學看不起,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狀況,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比較敏感多疑,怕被誤解、怕受傷害,于是獨來獨往、離群索居;總感覺家庭條件好的同學比較虛偽、不誠實、不可靠,不敢也不愿與其交往。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具有社會性,而社會性就要求人進行正常的交往,所以貧困大學生同樣渴望融入群體,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渴望得到周圍環境的支持,但因為他們強烈的自尊心作祟,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怕別人憐憫自己,于是極力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甚至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與他們的真實情況完全相反,如有的同學省吃儉用穿名牌,借錢請客充老大。這種矛盾的心理,讓其他的同學也難以與之相處,久而久之,陷入孤獨、封閉的境地,產生深深的挫敗感。
3 高校貧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途徑
3.1 通過課堂教學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進行心理輔導
課堂教學是塑造貧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主陣地,人格教育必須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目前,各高校都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關課程,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平臺,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改變對貧困的看法,懂得人生的價值在于創造和奉獻,不要認為貧困決定一切。開展相關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進行挫折教育,通過名人事例和貧困大學生自立自強的事例來激發貧困大學生的斗志,讓他們知道,只要他們努力、奮斗,就可以改變自己貧困的境遇;只要他們大度豁達、寬容、誠實、就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他們明白,國家、社會、學校對他們所采取的資助措施都是善意的,決不帶有一點歧視性,緩解他們因接受資助而產生的心理壓力。
3.2 完善高校經濟資助制度,解決其經濟貧困endprint
貧困大學生在得不到家庭經濟支持的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是學校,如果獲得了學校的資助,解決了高額學費,就會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由此可見,完善貧困大學生經濟資助機制,切實解決他們的經濟困難,是培養貧困生健康人格的基本保障。我國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新生順利入學設立了“綠色通道”,制定了對高校貧困生資助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獎、貸、助、補、減、免”,這些政策的制定為貧困大學生順利讀完大學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但仍然存在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作為高校,首先,應根據國家、政府對大學生助學貸款的有關政策,將助學貸款真正落到實處,不讓一個學生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其次,在不違背國家政策的基礎上,獎學金、助學金適當向貧困大學生傾斜;第三,設立勤工助學崗位,既可以改善他們的經濟狀況,又可以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有助于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3 通過社會實踐鍛煉其能力,增強其心理素質
社會實踐是塑造貧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地。健康的人格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在實踐中樹立的, 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在實踐中建立的。因為貧困大學生的自卑和封閉,他們很少與老師、同學交往,很少與社會溝通,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明顯弱于其他同學,所以,學??梢愿鶕嶋H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他們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其心理素質,鍛煉其社會適應能力,完善人格品質。
3.4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育健康人格
貧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作為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生會、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尤其是在有貧困生參與的社團中,要定期搞一些自助自強的活動,給他們提供一些宣泄內心情緒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認同。良好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為貧困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增添了樂趣,擴大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范圍,更有利于他們擺脫自卑,甩掉抑郁,舒緩壓力,忘記焦慮,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其健康人格的養成。
參考文獻
[1] 董廣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應用[M].北京:中國紡織工業出版社,2004: 232.
[2] 王文娟,劉玉新,張建衛.特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人格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6):453.
[3] 張可,楊萌.談貧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中國成人教育,2012(18):72-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