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圣義+李榮蘭

62歲的李海生與60歲的王玉仙是再婚夫妻,兩邊合起來共有4個子女。孩子們都很孝順,但他們的住房條件不太好,跟父母住的小兒子生了孫子后,家里請了保姆,房間就不夠住了。幾個孩子決定讓李海生搬到大兒子家,王玉仙則留下幫忙照顧小孫子。這一住就是4年,兩家距離不遠,大家都覺得這樣住挺好。可是有幾次大兒媳上班時有事回家,發現門從里面閂上了,叫了半天才開門。門開后,婆婆極不自然地坐在家里,公公也是尷尬萬分的樣子。兒媳將這事透露出去,幾個孩子看父母的眼神就怪怪的。王玉仙的女兒不高興地對媽媽說:“媽,您已經是60歲的人了,孫子孫女一大群,別讓人說您老不正經,我們的臉也沒處放。”老太太羞愧得無地自容,再也不肯到大兒子家里“幽會”。李海生老先生氣憤地說:“我們是合法夫妻,有什么見不得人的。”李老先生果斷地出去租了套一室一廳的房子,在去接老伴時方才鄭重其事地通知了4個子女。子女們雖然個個面面相覷,但事到如今也都不好再說什么。
無奈的“走婚”老人
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中喪偶者近4000萬人。由于通往紅地毯的道路阻力重重,于是許多獨身老人選擇了不婚而伴、不婚而居的所謂“走婚”方式。有一位70多歲的汪老伯,最近經常怒氣沖天地責罵子女不盡孝道,這引起了居委會工作人員的注意。經過一番交流了解到:老人喪偶后,子女怕他不能照料自己,就為他請了一位鄉下40歲的保姆,誰知不久,老人就與保姆同居了。兒女們覺得“門不當、戶不對”,年齡懸殊太大,又怕這個保姆另有所圖,想將保姆辭退,結果就惹惱了老人。像這樣單身老人搭伴養老的現象為“走婚”,就是男女雙方接觸認識、感情融洽后,不定期走動同居,而不是全天候在一起,兩人同居并不登記結婚。在我國一些地區,單身老人生活安排選擇“搭伴養老”和合法再婚者幾乎平分秋色。
適度性生活有益健康
李海生和汪老伯兩位老人的故事引發了人們的思考:老年人對性生活的渴望難道是羞恥的嗎?是老不正經嗎?這是長久以來存在錯誤的性觀念。據統計,60~65歲的男子,83%能過正常的性生活,65~70歲的男子,70%能過正常的性生活。由此可見,老人過性生活是正常的心理與生理要求,也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且,適當的性生活不但不會損害健康,反而能延年益壽。老年人若沒有性生活,其結果是導致睪丸、卵巢、腦垂體前葉的促性腺功能都會下降,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分泌減少,反而會加速衰老進程。
孟子曰:“食色性也。”性愛是維系夫妻關系和配偶情感的紐帶。事實上,再婚夫妻也離不開“性”福生活,即使老年夫妻也同樣如此。
如今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醫療衛生和經濟條件越來越好,老人壽命也越來越長。對于健康的老人來說,饑則食餐,渴則飲水,順其自然。同樣,性生活是一種如同吃飯睡覺一樣正常的身心需要。相貌衰老并不意味著性欲的減退和性能力的喪失。老年人適度的性生活,容易克服老年抑郁癥,有助于防止腦老化,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加肺活量。更重要的是,性生活還是維持晚年心理平衡的重要精神支柱,他們可以從中得到比青年人更為深刻的相依為命的情感。而且,這些都是子女晚輩孝順所不能替代的。
兩地分居后患多
無論從性醫學上講,還是從人生情感上說,我們都不應該干涉老人的同居生活,更不能活生生地把相濡以沫幾十年的老年父母分割開來。如今很多老人卻為照顧孫輩成了分居兩地,成了見面機會寥寥的“牛郎織女”。
相當于毀了他倆相濡以沫幾十年的暖巢,仿佛是棒打一對老鴛鴦,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晚年生活極為不利——
兩地相隔剝奪了情感。兒孫之樂,并不能替代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陪伴之情。“少年夫妻老來伴”,幾十年的老夫妻,相親相愛,白天“男耕女織”,夜晚同床共枕,分享心事,一切的煩憂、懊惱都會在愛的交流中煙消云散。若長期分居,則易產生孤獨感、寂寞感,可能會出現煩躁、抑郁等,久而久之,這些不良情緒會導致身心疾病。
老來相伴更有安全感。有伴侶陪伴的老年人,更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也更加樂觀開朗,耐受挫折的能力顯著強于獨身老人。由于老年人與社會有意或無意的“隔離”“疏遠”,老年人容易產生失落感。然而,長期的兩地分居,必將導致老年夫妻事實上的“獨身”,缺失老伴間的情感慰藉,會導致老年人性格乖戾,也必將影響到老年夫妻的感情。
分居不利于健康監護。老年夫妻的相互健康監護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許多危急重癥如腦出血、心肌梗死等,在夜間休息狀態下發病者屢見不鮮,及時救治才有可能避免悲劇的發生。而老年夫妻是對方最好的監護人,特別是夜間的健康監護更是其他人無法代替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