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燦權
摘 要:本文以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總體設計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了平臺的設計原則,進而探討了平臺的總體路線,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平臺的總體架構和標準規范設計,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地理信息 公共服務平臺 省級 總體路線 架構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011-02
1 平臺的設計原則
1.1 標準化與開放性原則
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其核心是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是一個公用性的服務平臺,有著廣泛的應用部門和需求,平臺除了要提供傳統系統要提供的靜態功能模塊以外,還要支持不同部門、不同系統、異構GIS平臺與公共服務平臺的對接及二次開發需求這就決定了公共平臺在總體設計與實現上必須遵守標準化與開放性原則,遵循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相關標準規范。
采用全省統一的坐標體系;制定標準的建庫規范。釆用面向服務的開發思想;各系統模塊功能要松賴合,表現層要與具體業務緊密結合;系統模塊間統一釆用基于服務接口的方式進行交互等等,這些思想與技術措施是保證平臺標準性和開放性的核心與關鍵。
1.2 先進性與實用性原則
平臺設計及實現技術方面,采用成熟的軟件體系架構和先進的開發技術,做到人機界面友好、操作簡便、維護方便,確保建成系統的生命力。軟件平臺的選用要面向以后地理信息服務的發展方向,所選用的軟件平臺必須是現階段同類產品中成熟的、主流的先進產品;在軟件開發思想上,嚴格按照軟件工程的標準和面向對象的理論來設計,管理和開發,保證系統開發的高起點。網絡建設立足長遠發展的要求,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數據庫及軟件平臺支撐工具采用先進、穩定的、能滿足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的主流地理信息產品。平臺的服務顧及非專業地理信息用戶的需要,做到平臺框架結構合理,訪問速度快、實用性強。
1.3 可靠性與穩定性原則
由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需要支持實時運行的專業應用系統,因此,要求平臺的穩定性極高。平臺的安全可靠是一個優秀系統的必要待征,平臺的安全保護措施是否有效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主要性能指標之一。安全可靠性應作為平臺建設的首要出發點,為了保證平臺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必須制定嚴格的權限管理規定和數據保密機制,以避免非法操作所造成的數據泄漏、修改或損壞。同時,還要有數據備份的功能,當數據被非法修改或者損壞時用于數據的恢復。平臺組網時應選用高可靠性的產品和技術,在充分考慮平臺運行時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下,提高各種情況下系統的應變能力來確保整個平臺運行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平臺軟件不但要具備很強的容錯能力,而且還要有優秀備份和恢復性能,使得整個軟件平臺的崩潰和損壞現象不會輕易出現。
1.4 平臺性與可擴展性原則
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逐漸發展的過程,因此要求系統具有良好的可伸縮性。以后各行業應用項目的建設可能都需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其提供數據、功能等服務。在平臺設計時,項目的統籌規劃、設計和開發等都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以充分發揮平臺在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和提供公用性、基礎性信息服務方面的核心作用[39],基礎性和公用性數據庫的重復建設也會得以避免。
2 平臺的總體路線
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采用面向服務架構(SOA)的理念與方法,設計融共享服務提供方、使用方和管理方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總體架構,實現基于統一注冊和分級授權的服務組織模式與運營管理機制,完成地理信息資源與服務的管理調度及動態裝配。
采用Oracle公司的Web Logic Server 10.0作為應用服務器和Web服務器軟件。Web Logic Server 10.0為部署到SOA的所有服務提供必需的事務、會話和上下文控制。WebLogic Server 10.0擁有強大的管理能力,并具有線性擴展,LAN、MAN和WAN集群,多個審計接入點。Web容器不僅具有Web服務器所有功能,而且完全支持Web服務,包括J2EE1.4規范中指定的WS會話、WSRP生產者托管、UDDI注冊和完整的Servlet功能。地理信息服務軟件平臺釆用武大吉奧公司共享服務平臺軟件GeoGlobe 4.0。GeoGlobe 4.0(簡稱空間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是一種基于SOA架構的平臺軟件框架體系,為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提供標準空間信息服務。軟件以空間數據為基礎、信息網絡為載體、服務為中心、應用為導向,基于Web Service技術,SOA體系架構,參照OGC標準服務規范建設,實現了空間信息資源分布式管理、集中共享與服務,集中體現了“多源異構、在線共享,多維集成、動態更新”的共享服務特點。建設過程中,由省級節點統一開發服務注冊管理軟件系統,分發給各地市節點和部門節點建設地理信息服務注冊中心,形成全省統一的元數據(服務)與目錄注冊體系,各節點的注冊中心保持同步和鏡像,用戶訪問任何一個服務注冊中心,都可以得到全省地理信息共享資源。
3 平臺的總體架構
3.1 平臺的建設模式
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釆用多級互聯互通的建設模式,即縱向上與國家級主節點“天地圖”和省內各個地市信息基地實現多級分布,共享空間信息服務;橫向上與國土、交通、城規、水利、醫療、公安等多部門、多領域實現互聯互通,形成地理信息資源交換共享機制。
3.2 平臺的總體架構
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作為一種分布式的服務提供形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網絡上的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平臺的用戶可以獲得服務。平臺的總體架構是一種基于“4+1”模式的架構,主要由運行支撐層、數據層、服務層、應用層和標注規范體系五個部分組成,結構圖如圖1所示。運行支撐層:主要包括網絡、服務器集群、存儲備份、安全保密系統、計算機機房改造等硬環境和技術規范與管理辦法等軟環境。數據層是指通過服務層提供給應用層的空間數據庫內容。它是面向地理信息網絡化服務需求,依據統一技術標準和規范而構建的一體化地理信息資源體系。服務層是根據多數用戶對地理信息應用的共性需求而設計并實現的系列標準服務接口,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在線服務系統和運維管理系統。通過在線服務系統向應用層提供所需的各種應用服務,如數據服務、處理服務、表現服務、目錄服務、信息交換服務、業務訪問、業務集成、安全可信和可管理等通用性的服務。應用層面向平臺服務的對象一政府、企業、公眾。應用層構造了各種電子政務應用、門戶網站系統,是電子政務系統中面向最終用戶的層面標準規范體系建立了相應的信息化技術標準、應用服務標準、系列數據標準等,保證信息有序,平臺建設和運作有章可循。endprint
4 標準體系規范設計(見圖1)
統一要素表達規范、目錄服務規范、幾何關系規范等,基于統一的標準,共享服務提供了各種服務功能和服務注冊發布機制,實現空間信息的“共恪共享”,是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任務之一。
標準體系建設是建設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空間信息共享的核心工作。標準與規范體系和管理法規與制度體系是在參考國家標準、部門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及國際標準,采用直接引用和自行制定相結合的辦法提供一套可供省級空間信息共享框架系統建設的標準、規范和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用以保障框架平臺順利建設和公共信息的共享環境的形成,為整個省級空間信息共享環境的建設打下基礎。標準體系建設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指地理信息共享所需各項標準的研究、制定和實施,還包含確立統一的空間參照系統、建立統一的地理信息空間定位載體即共享平臺等。平臺標準體系建設遵循和參照國家和有關主管部門制定和發布的法律法規、一系列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相關的技術標準、規范和管理規定,同時根據省級的地理信息應用與服務的情況,制定出符合省級省情的系列標準和技術規范,主要包括數據規范、服務規范、應用規范和其它規范等。
4.1 數據規范設計
為保證各類數據資源的共享與集成服務,需要制定相應的《公共地理框架數據規范》。一些需要遵守的現行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與規范將作為規范性引用文件納入這些制定的規范中。公共地理框架數據規范主要包括地理實體數據規范、地名地址數據規范、地圖數據規范、高程數據規范和影像數據規范等。
(1)地理實體數據規范:規定地理實體數據的定義、構成與表達方式,包括基本數據模型、要素和屬性內容、數據分層及組織、實體及分類編碼、幾何表達與拓撲處理、數據集劃分等。主要內容包括概念數據模型、信息編碼、數據分層與命名、屬性結構與值域。(2)地名地址數據規范:規定地名地址數據的分類、描述、編碼以及地理位置信息表達的規則與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地名地址數據的分類與唯一實體標識、描述規則、地理位置表達規則等。(3)地圖數據規范:規定地理底圖數據的內容組合規則,矢量數據、影像數據、地名地址數據的選取規則,以及可視化表達相關規定,包括坐標、投影、比例尺、各種要素的符號、注記、顏色等基本要求。(4)三維景觀模型數據規范:規定數字高程模型、三維構筑物模型數據的處理、表達等技術要求。(5)影像數據規范:規定地面影像數據的處理(融合、拼接、勾色、金字塔建立)、構筑物紋理數據的獲取及處理、立面街景數據的獲取及處理、影像數據的存儲。(6)行業專題數據規范:規定每類行業專題數據的規范,包括行業數據的命名規則、必有字段命名規則以及行業數據采集要求等。(7)數據維護與更新規范:規定數據維護與更新的操作流程、數據版本控制要求、一致性維護要求等。
4.2 服務接口規范設計
服務接口規范設計是指為了實現平臺的多級互聯,確保平臺的各個節點能夠協同提供統一的服務,需要制定的相應服務技術規范。其中需要遵循的服務技術規范包括WMS、WFS、WCS、WFS-G、WPS、CSW。
平臺需要制定的服務技術規范包括《基于服務器緩存的地圖服務規范》《平臺服務元數據信息模型》《平臺服務的專題分類》《平臺服務發現接口規范》《平臺服務的服務質量評價方法》《平臺用戶管理規范》《平臺服務節點建設基本技術要求》《各類服務接口的瀏覽器端應用開發接口》《平臺應用分析功能開發技術要求》等。
(1)基于服務器緩存的地圖服務規范:在保證與WMS規范兼容的基礎上對WMS進行擴展,定義可以實現對服務器緩存方法自動識別和緩存地圖進行訪問的功能接口。
(2)平臺服務元數據信息模型:在《OG
C Web服務通用規范》《ISO19119地理信息服務》的基礎上,結合現行國家標準《地理信息元數據》以及最新的《ISO19115地理信息元數據》的內容,根據平臺中對各類網絡服務的應用需求,按照OGC Web服務的要求,規定描述各類地理信息服務的信息模型。
(3)平臺服務的專題分類:針對地理信息服務不同于地理信息的特征,需要按照常用的分類依據規定可擴展的支持多分類依據的平臺服務專題分類體系,并給出編碼規則和代碼,以支持服務的快速發現、聚合,并支持服務之間的語義組合。
(4)平臺服務發現接口規范:結合多種較為成熟的目錄服務規范,根據平臺提供服務的特點和運行機制,規定平臺服務查詢、選擇服務的接口,同時規定支持地名搜索、語義搜索等功能的技術機制。
(5)平臺服務的服務質量評價方法:確定評價平臺各類服務的服務質量的指標體系和質量評價方法,作為對各類在線服務進行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的依據。
(6)平臺用戶管理規范:規定平臺用戶的主要角色和各個角色的用戶類別,以及用戶使用平臺功能的前置程序(如注冊、申請、審批等)和事中要件(如身份認證、訪問審計等)。
(7)地圖API接口規范:各類服務接口的瀏覽器端應用開發接口(API)規范:主要是JavaScript、Flex、SilverLight等類型的接口。其是對相關互操作規范接口的包裝,減少用戶的開發工作量。平臺應用分析功能開發技術要求:基于WPS規范,結合平臺的特點,規定在WPS框架下實現各類應用功能(如模型計算、地形分析、空間統計、綜合空間查詢、數據挖掘等)的方法和要求,規定各個功能的描述文件的基本內容。
(8)應用規范設計:制定包括《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用戶指南》《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應用規范》。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用戶指南:介紹了平臺的服務接口和使用說明,規定了用戶注冊時的注冊內容、技術流程和用戶認證時的方法、流程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應用規范:規定專題地理信息與框架地理信息關聯技術要求,專題地理信息加載、管理與擴展規范,應用系統開發技術規范等。
4.3 運行管理制度
制定用于保障省級公共服務平臺運行的政策制度,包括《省級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管理規定》《省級地理信息共享與合作協議》《省級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保密協議》等制度。
(1)公共平臺管理規定:為促進省級地理信息資源的共享交換應用,提高省級地理信息數據資源的服務和管理水平,促進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開發、集成、共享和應用,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服務而需要制定的管理規范。
本管理規定主要包括:公共平臺的組成、地理信息共享服務的范圍與等級以及共享平臺服務提供方、服務使用方、管理維護方等各方的責權利。
(2)公共平臺共享合作協議:對使用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單位部門簽訂的共享合作內容,明晰共享合作單位的責權利內容。
(3)公共平臺保密協議:對使用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單位部門簽訂的保密要求內容,明晰使用公共平臺的單位部門必須遵守的保密要求。
5 結語
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是以全省基礎地理空間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省公共地理空間框架數據為核心,利用現代信息服務技術,建立一個面向政府、公眾和行業用戶的、開放式的信息服務平臺,對各種分布式的、異構的地理信息資源進行一體化組織與管理,提供分布式的數據服務和功能服務。本文提出了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總體架構,其建設和運行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后續筆者將對該平臺的功能進行不斷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余飛,曹謝東,陳明.基于REST方式構建Web Service的研究[J].福建電腦,2007(10):129-136.
[2] 詹騫.基于AJAX_REST的GIS Web服務研究與實現[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8.
[3] 王義榮,鄔群勇,馬亨冰.REST風格的地理信息web服務研究[J].福建電腦,2010(1):73-74.
[4] 馬照亭,李志剛,孫偉,等.一種基于地址分詞的自動地理編碼算法[J].測繪通報,2011(2):59-61.endprint
4 標準體系規范設計(見圖1)
統一要素表達規范、目錄服務規范、幾何關系規范等,基于統一的標準,共享服務提供了各種服務功能和服務注冊發布機制,實現空間信息的“共恪共享”,是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任務之一。
標準體系建設是建設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空間信息共享的核心工作。標準與規范體系和管理法規與制度體系是在參考國家標準、部門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及國際標準,采用直接引用和自行制定相結合的辦法提供一套可供省級空間信息共享框架系統建設的標準、規范和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用以保障框架平臺順利建設和公共信息的共享環境的形成,為整個省級空間信息共享環境的建設打下基礎。標準體系建設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指地理信息共享所需各項標準的研究、制定和實施,還包含確立統一的空間參照系統、建立統一的地理信息空間定位載體即共享平臺等。平臺標準體系建設遵循和參照國家和有關主管部門制定和發布的法律法規、一系列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相關的技術標準、規范和管理規定,同時根據省級的地理信息應用與服務的情況,制定出符合省級省情的系列標準和技術規范,主要包括數據規范、服務規范、應用規范和其它規范等。
4.1 數據規范設計
為保證各類數據資源的共享與集成服務,需要制定相應的《公共地理框架數據規范》。一些需要遵守的現行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與規范將作為規范性引用文件納入這些制定的規范中。公共地理框架數據規范主要包括地理實體數據規范、地名地址數據規范、地圖數據規范、高程數據規范和影像數據規范等。
(1)地理實體數據規范:規定地理實體數據的定義、構成與表達方式,包括基本數據模型、要素和屬性內容、數據分層及組織、實體及分類編碼、幾何表達與拓撲處理、數據集劃分等。主要內容包括概念數據模型、信息編碼、數據分層與命名、屬性結構與值域。(2)地名地址數據規范:規定地名地址數據的分類、描述、編碼以及地理位置信息表達的規則與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地名地址數據的分類與唯一實體標識、描述規則、地理位置表達規則等。(3)地圖數據規范:規定地理底圖數據的內容組合規則,矢量數據、影像數據、地名地址數據的選取規則,以及可視化表達相關規定,包括坐標、投影、比例尺、各種要素的符號、注記、顏色等基本要求。(4)三維景觀模型數據規范:規定數字高程模型、三維構筑物模型數據的處理、表達等技術要求。(5)影像數據規范:規定地面影像數據的處理(融合、拼接、勾色、金字塔建立)、構筑物紋理數據的獲取及處理、立面街景數據的獲取及處理、影像數據的存儲。(6)行業專題數據規范:規定每類行業專題數據的規范,包括行業數據的命名規則、必有字段命名規則以及行業數據采集要求等。(7)數據維護與更新規范:規定數據維護與更新的操作流程、數據版本控制要求、一致性維護要求等。
4.2 服務接口規范設計
服務接口規范設計是指為了實現平臺的多級互聯,確保平臺的各個節點能夠協同提供統一的服務,需要制定的相應服務技術規范。其中需要遵循的服務技術規范包括WMS、WFS、WCS、WFS-G、WPS、CSW。
平臺需要制定的服務技術規范包括《基于服務器緩存的地圖服務規范》《平臺服務元數據信息模型》《平臺服務的專題分類》《平臺服務發現接口規范》《平臺服務的服務質量評價方法》《平臺用戶管理規范》《平臺服務節點建設基本技術要求》《各類服務接口的瀏覽器端應用開發接口》《平臺應用分析功能開發技術要求》等。
(1)基于服務器緩存的地圖服務規范:在保證與WMS規范兼容的基礎上對WMS進行擴展,定義可以實現對服務器緩存方法自動識別和緩存地圖進行訪問的功能接口。
(2)平臺服務元數據信息模型:在《OG
C Web服務通用規范》《ISO19119地理信息服務》的基礎上,結合現行國家標準《地理信息元數據》以及最新的《ISO19115地理信息元數據》的內容,根據平臺中對各類網絡服務的應用需求,按照OGC Web服務的要求,規定描述各類地理信息服務的信息模型。
(3)平臺服務的專題分類:針對地理信息服務不同于地理信息的特征,需要按照常用的分類依據規定可擴展的支持多分類依據的平臺服務專題分類體系,并給出編碼規則和代碼,以支持服務的快速發現、聚合,并支持服務之間的語義組合。
(4)平臺服務發現接口規范:結合多種較為成熟的目錄服務規范,根據平臺提供服務的特點和運行機制,規定平臺服務查詢、選擇服務的接口,同時規定支持地名搜索、語義搜索等功能的技術機制。
(5)平臺服務的服務質量評價方法:確定評價平臺各類服務的服務質量的指標體系和質量評價方法,作為對各類在線服務進行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的依據。
(6)平臺用戶管理規范:規定平臺用戶的主要角色和各個角色的用戶類別,以及用戶使用平臺功能的前置程序(如注冊、申請、審批等)和事中要件(如身份認證、訪問審計等)。
(7)地圖API接口規范:各類服務接口的瀏覽器端應用開發接口(API)規范:主要是JavaScript、Flex、SilverLight等類型的接口。其是對相關互操作規范接口的包裝,減少用戶的開發工作量。平臺應用分析功能開發技術要求:基于WPS規范,結合平臺的特點,規定在WPS框架下實現各類應用功能(如模型計算、地形分析、空間統計、綜合空間查詢、數據挖掘等)的方法和要求,規定各個功能的描述文件的基本內容。
(8)應用規范設計:制定包括《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用戶指南》《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應用規范》。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用戶指南:介紹了平臺的服務接口和使用說明,規定了用戶注冊時的注冊內容、技術流程和用戶認證時的方法、流程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應用規范:規定專題地理信息與框架地理信息關聯技術要求,專題地理信息加載、管理與擴展規范,應用系統開發技術規范等。
4.3 運行管理制度
制定用于保障省級公共服務平臺運行的政策制度,包括《省級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管理規定》《省級地理信息共享與合作協議》《省級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保密協議》等制度。
(1)公共平臺管理規定:為促進省級地理信息資源的共享交換應用,提高省級地理信息數據資源的服務和管理水平,促進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開發、集成、共享和應用,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服務而需要制定的管理規范。
本管理規定主要包括:公共平臺的組成、地理信息共享服務的范圍與等級以及共享平臺服務提供方、服務使用方、管理維護方等各方的責權利。
(2)公共平臺共享合作協議:對使用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單位部門簽訂的共享合作內容,明晰共享合作單位的責權利內容。
(3)公共平臺保密協議:對使用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單位部門簽訂的保密要求內容,明晰使用公共平臺的單位部門必須遵守的保密要求。
5 結語
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是以全省基礎地理空間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省公共地理空間框架數據為核心,利用現代信息服務技術,建立一個面向政府、公眾和行業用戶的、開放式的信息服務平臺,對各種分布式的、異構的地理信息資源進行一體化組織與管理,提供分布式的數據服務和功能服務。本文提出了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總體架構,其建設和運行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后續筆者將對該平臺的功能進行不斷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余飛,曹謝東,陳明.基于REST方式構建Web Service的研究[J].福建電腦,2007(10):129-136.
[2] 詹騫.基于AJAX_REST的GIS Web服務研究與實現[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8.
[3] 王義榮,鄔群勇,馬亨冰.REST風格的地理信息web服務研究[J].福建電腦,2010(1):73-74.
[4] 馬照亭,李志剛,孫偉,等.一種基于地址分詞的自動地理編碼算法[J].測繪通報,2011(2):59-61.endprint
4 標準體系規范設計(見圖1)
統一要素表達規范、目錄服務規范、幾何關系規范等,基于統一的標準,共享服務提供了各種服務功能和服務注冊發布機制,實現空間信息的“共恪共享”,是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任務之一。
標準體系建設是建設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空間信息共享的核心工作。標準與規范體系和管理法規與制度體系是在參考國家標準、部門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及國際標準,采用直接引用和自行制定相結合的辦法提供一套可供省級空間信息共享框架系統建設的標準、規范和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用以保障框架平臺順利建設和公共信息的共享環境的形成,為整個省級空間信息共享環境的建設打下基礎。標準體系建設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指地理信息共享所需各項標準的研究、制定和實施,還包含確立統一的空間參照系統、建立統一的地理信息空間定位載體即共享平臺等。平臺標準體系建設遵循和參照國家和有關主管部門制定和發布的法律法規、一系列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相關的技術標準、規范和管理規定,同時根據省級的地理信息應用與服務的情況,制定出符合省級省情的系列標準和技術規范,主要包括數據規范、服務規范、應用規范和其它規范等。
4.1 數據規范設計
為保證各類數據資源的共享與集成服務,需要制定相應的《公共地理框架數據規范》。一些需要遵守的現行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與規范將作為規范性引用文件納入這些制定的規范中。公共地理框架數據規范主要包括地理實體數據規范、地名地址數據規范、地圖數據規范、高程數據規范和影像數據規范等。
(1)地理實體數據規范:規定地理實體數據的定義、構成與表達方式,包括基本數據模型、要素和屬性內容、數據分層及組織、實體及分類編碼、幾何表達與拓撲處理、數據集劃分等。主要內容包括概念數據模型、信息編碼、數據分層與命名、屬性結構與值域。(2)地名地址數據規范:規定地名地址數據的分類、描述、編碼以及地理位置信息表達的規則與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地名地址數據的分類與唯一實體標識、描述規則、地理位置表達規則等。(3)地圖數據規范:規定地理底圖數據的內容組合規則,矢量數據、影像數據、地名地址數據的選取規則,以及可視化表達相關規定,包括坐標、投影、比例尺、各種要素的符號、注記、顏色等基本要求。(4)三維景觀模型數據規范:規定數字高程模型、三維構筑物模型數據的處理、表達等技術要求。(5)影像數據規范:規定地面影像數據的處理(融合、拼接、勾色、金字塔建立)、構筑物紋理數據的獲取及處理、立面街景數據的獲取及處理、影像數據的存儲。(6)行業專題數據規范:規定每類行業專題數據的規范,包括行業數據的命名規則、必有字段命名規則以及行業數據采集要求等。(7)數據維護與更新規范:規定數據維護與更新的操作流程、數據版本控制要求、一致性維護要求等。
4.2 服務接口規范設計
服務接口規范設計是指為了實現平臺的多級互聯,確保平臺的各個節點能夠協同提供統一的服務,需要制定的相應服務技術規范。其中需要遵循的服務技術規范包括WMS、WFS、WCS、WFS-G、WPS、CSW。
平臺需要制定的服務技術規范包括《基于服務器緩存的地圖服務規范》《平臺服務元數據信息模型》《平臺服務的專題分類》《平臺服務發現接口規范》《平臺服務的服務質量評價方法》《平臺用戶管理規范》《平臺服務節點建設基本技術要求》《各類服務接口的瀏覽器端應用開發接口》《平臺應用分析功能開發技術要求》等。
(1)基于服務器緩存的地圖服務規范:在保證與WMS規范兼容的基礎上對WMS進行擴展,定義可以實現對服務器緩存方法自動識別和緩存地圖進行訪問的功能接口。
(2)平臺服務元數據信息模型:在《OG
C Web服務通用規范》《ISO19119地理信息服務》的基礎上,結合現行國家標準《地理信息元數據》以及最新的《ISO19115地理信息元數據》的內容,根據平臺中對各類網絡服務的應用需求,按照OGC Web服務的要求,規定描述各類地理信息服務的信息模型。
(3)平臺服務的專題分類:針對地理信息服務不同于地理信息的特征,需要按照常用的分類依據規定可擴展的支持多分類依據的平臺服務專題分類體系,并給出編碼規則和代碼,以支持服務的快速發現、聚合,并支持服務之間的語義組合。
(4)平臺服務發現接口規范:結合多種較為成熟的目錄服務規范,根據平臺提供服務的特點和運行機制,規定平臺服務查詢、選擇服務的接口,同時規定支持地名搜索、語義搜索等功能的技術機制。
(5)平臺服務的服務質量評價方法:確定評價平臺各類服務的服務質量的指標體系和質量評價方法,作為對各類在線服務進行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的依據。
(6)平臺用戶管理規范:規定平臺用戶的主要角色和各個角色的用戶類別,以及用戶使用平臺功能的前置程序(如注冊、申請、審批等)和事中要件(如身份認證、訪問審計等)。
(7)地圖API接口規范:各類服務接口的瀏覽器端應用開發接口(API)規范:主要是JavaScript、Flex、SilverLight等類型的接口。其是對相關互操作規范接口的包裝,減少用戶的開發工作量。平臺應用分析功能開發技術要求:基于WPS規范,結合平臺的特點,規定在WPS框架下實現各類應用功能(如模型計算、地形分析、空間統計、綜合空間查詢、數據挖掘等)的方法和要求,規定各個功能的描述文件的基本內容。
(8)應用規范設計:制定包括《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用戶指南》《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應用規范》。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用戶指南:介紹了平臺的服務接口和使用說明,規定了用戶注冊時的注冊內容、技術流程和用戶認證時的方法、流程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應用規范:規定專題地理信息與框架地理信息關聯技術要求,專題地理信息加載、管理與擴展規范,應用系統開發技術規范等。
4.3 運行管理制度
制定用于保障省級公共服務平臺運行的政策制度,包括《省級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管理規定》《省級地理信息共享與合作協議》《省級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保密協議》等制度。
(1)公共平臺管理規定:為促進省級地理信息資源的共享交換應用,提高省級地理信息數據資源的服務和管理水平,促進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開發、集成、共享和應用,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服務而需要制定的管理規范。
本管理規定主要包括:公共平臺的組成、地理信息共享服務的范圍與等級以及共享平臺服務提供方、服務使用方、管理維護方等各方的責權利。
(2)公共平臺共享合作協議:對使用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單位部門簽訂的共享合作內容,明晰共享合作單位的責權利內容。
(3)公共平臺保密協議:對使用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單位部門簽訂的保密要求內容,明晰使用公共平臺的單位部門必須遵守的保密要求。
5 結語
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是以全省基礎地理空間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省公共地理空間框架數據為核心,利用現代信息服務技術,建立一個面向政府、公眾和行業用戶的、開放式的信息服務平臺,對各種分布式的、異構的地理信息資源進行一體化組織與管理,提供分布式的數據服務和功能服務。本文提出了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總體架構,其建設和運行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后續筆者將對該平臺的功能進行不斷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余飛,曹謝東,陳明.基于REST方式構建Web Service的研究[J].福建電腦,2007(10):129-136.
[2] 詹騫.基于AJAX_REST的GIS Web服務研究與實現[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8.
[3] 王義榮,鄔群勇,馬亨冰.REST風格的地理信息web服務研究[J].福建電腦,2010(1):73-74.
[4] 馬照亭,李志剛,孫偉,等.一種基于地址分詞的自動地理編碼算法[J].測繪通報,2011(2):59-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