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霖 孫 明*
(黑龍江科技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2)
21世紀,我國城市都在大力建設,在各工程中,住宅與人的關系最緊密,居住小區的建設也最為重要。如今的小區為了盈利,沒有考慮周詳,致使在設計方面出現了問題:有的小區規劃有問題,有的小區交通紊亂,有的排列繁雜,還有的小區綠化雜亂無章,歸根結底是沒有考慮到“以人為本”的原則。種種因素致使人注意到了古代的建筑理論——風水學,風水學是我國古代樸素的生態設計,講究與自然環境相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想法[1],這恰恰能解決當代居住小區出現的問題,因此,論文基于此而展開論證。
風水學是我國古代建筑的靈魂,是先祖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中國風水學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遠古時期。經過歷朝歷代的研究,不斷的增添、修改、完善,而形成了嚴謹的學說系統(見圖1)。風水學在中國古代是一門研究城市規劃,建筑建造,園藝設計的學科,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學、生態建筑學、宇宙星體學、地球磁場方位學、氣象學和人體信息學合一的綜合性學科[2]。

圖1 風水總體發展脈絡
1.2.1 風水中實質的因素
風水學中實質的因素,即為自然的因素,能被人感覺到,它包括土、水、風、光等自然元素,具體如下:
1)土的因素:古人選擇城市的時候,必先聞土。對土壤進行分析,有些土壤含有一些放射性元素,如果不經過妥善的處理,其中的放射性元素會直接對人類的身體造成傷害。2)光的因素:住宅必須得到充足的陽光,若陽光不足,人的身體抵抗力會變弱。3)水的因素:古人擇居,必先嘗水。水對于古人的生活非常重要,選擇居住地時,都盡量選擇在潔凈的水源附近[3]。4)風的因素:在風水學中,風與氣是密切相關的。“氣乘風則散”,古人的住宅建設都遵循著“藏風納氣”的理論[4]。
1.2.2 風水中虛質的因素
“風水”除了實質因素外,它還包含另一深層的概念。我的導師孫明提出了風水學的另一層涵義:圍合小區的建筑物和其他的實體代表著“水”,小區的內部空間代表著“風”,“水”代表有形之物,“風”代表著虛的空間。“水”圍合著“風”,達到“藏風納氣”的作用[5]。古人住宅講究“藏風納氣”,對居住小區也是一個道理。我的導師孫明解釋:“藏風”即為圍合,風在小區內不亂流,“納氣”即為小區與外界的空氣能夠流通,使小區內富有生氣。居住小區能夠圍合,使“生氣”充盈其間,也能與外界空氣流通交換,達到“聚而不散”的作用。
當代的居住小區很多是不規則形狀的地塊,風水學上忌諱凸字形、凹字形和三角形等不規則的形狀。宜用方形,其次為長方形地塊。以交通的角度來說,地塊不規則交通也不方便。如以三角形地塊為例:當車輛行駛到轉彎處時,需減速、慢行,在車流量大時會出現堵車的現象,在交通安全上也存在著隱患(見圖2)。
發達的交通能為居住小區提供便利,然而交通太“發達”也不是件好事。主入口設在小區主干道的方向,居住小區鄰近立交橋等,在風水學上認為是傷人傷財的征兆。以安全的角度來說,小區的主入口設在主干道,車流與人流流線會交叉,造成交通紊亂。
居住小區附近如有立交橋,車輛經過帶來的灰塵和廢氣會造成空氣質量下降和噪聲干擾,居民每天都處在這種環境中,會導致神經衰弱、睡眠不好。
花草樹木猶如小區的毛皮衣物[6],綠化合理能起到錦上添花的功效。當代的居住小區不太重視綠化,有的小區沒有綠化的概念,還有的小區為了追求時尚,將不同風格的建筑小品、綠化、植被放在一起,變得不倫不類。
風水學提到建筑朝向要坐北朝南,以此有效的利用陽光。然而當代住宅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響和人們求新求異心理的驅使,建筑布局越來越復雜,整齊劃一的布局被看成是死板、沒有創意。有的居住小區為了得到更高的容積率,將住宅的朝向也改變了,室內獲得陽光量也減少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居住環境,當代的小區竭力將景觀和住宅有機的結合,以達到與環境相和諧的目的,這些思想與中國古代風水學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不謀而合。逐漸的,中國風水學中涉及到的地理學、景觀學、生態學、城市建筑學等內容也被認可,拋除迷信,重新審定風水學,發現風水學中許多理論對居住小區提供了參考作用。
3.2.1 不規則地塊的解決策略
建筑用地宜選擇方形或長方形。然而在實際中,總會出現不規則形狀的地塊,若要“藏風納氣”,勢必會影響到其他因素,運用風水學理論恰好可以解決:如三角形、梯形這類地塊,可以在其內接一四方形,余下的土地做綠化或者休閑娛樂場所。凸形或凹形的這類地塊,將地塊分割成若干個小塊,每個組團為一個小整體,再運用一些元素將其聯系起來,如水或者樹等元素,使不規則的地塊轉化為規整,聯為一體。
如深圳萬科東方尊峪樓盤(見圖3),是一個很不規則的形狀。在設計中獨具匠心,結合景觀道路,將整體的不規則分成了若干區域,使這若干個區域形成了相對規整的獨立區域,既融于整體布局之中,又使得各個區域內都沒有不利于風水的布局出現。

圖2 不規則形狀的小區

圖3 萬科東方尊峪樓盤
3.2.2 居住小區周邊交通問題的解決策略
風水學中提到,居住建筑盡量遠離立交橋而建,居住小區的主入口不開在主干道的方向。交通道路流速慢有利于小區,小區不能在快速交通干道上。人的血液流速為0.2 m/s,道路和風的流速與此相似的話,能形成共振,是小區最舒適的周邊環境。因此居住小區的主入口盡量避免開在主干道,避免人流與主干道的車流交叉。居住小區附近如有立交橋,那就在小區的院內種植“風水林”,通俗的說法就是“小樹林”,將它種植在住宅與立交橋之間,以起到防噪聲、降塵的作用。
3.2.3 居住小區綠化問題的解決策略
居住小區的綠化要做到與環境相協調。在選擇樹種上不能太繁雜,如果以落葉木為主,那種長青的樹木就盡量少些,否則不但沒有意境,反而顯得不倫不類。小區綠化還應注意“平衡”,不能將綠化全都集中在一處,綠化和小區內的其他設施都要做到平衡、均勻的布局。
3.2.4 建筑的布局和朝向問題的解決策略
基于風水理論,光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小區的建筑盡量南北朝向,南偏東15°為最佳朝向,這樣可以吸收足量的陽光,減少西曬效果。小區的布局最好一個方向排列,整齊劃一,忌長短不一,雜亂無章,布局時要注意整齊、均衡。如圖4所示,將不規則的地塊分為若干組團,東方為多層,西方為小高層和高層,北方為高層,充分的利用了陽光,住宅排列整齊,均衡。
居住小區是人居住的場所,為了居住的環境更為舒適,要能“藏”的住風。如果小區的圍合不能“藏風”,可以運用其他的元素來輔助,例如樹等有形植物圍合,使風在小區內不亂流,以達到“藏風”的效果。
居住小區也是居民活動的空間,不僅要“藏風”,還要能“納氣”。因此有一個因素不能缺少——中心廣場。中心廣場是最好的“納氣”之所,它可以與外界空氣相流通。除了廣場外,住宅樓之間也可以為活動區,與外界的空氣進行交換,達到“納氣”的作用。
如哈爾濱的長安城小區(見圖5),它參照中國的風水理論而建。長安城小區四周皆為多層住宅圍合,小區內有若干中心廣場、綠地,并均勻的布置。小區的道路曲徑通幽,有效的減緩車輛的流動,小區的中心綠地和廣場附近禁止車輛行駛。夏天,居民會帶著孩子在中心綠地休息、娛樂,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氣息。長安城小區充分運用風水學的理論原理,可以看出,風水學理論在居住小區中的運用。

圖4 均衡的居住小區布局

圖5 哈爾濱長安城小區
論文基于風水學的視角,對當代居住小區進行嘗試性探索、研究和分析。針對居住小區的規劃和環境方面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這將為小區規劃設計提供了范例。隨著時間的推移,風水學的科學性逐漸展現出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風水學理論合理的運用于現代居住小區的建設中,為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1]高承珊.風水——中國傳統環境選擇理論簡析[J].燕山大學學報,2006,7(3):117-120.
[2]黃筱蔚.住宅生態環境中的垂直綠化研究[J].四川建筑,2007,27(1):21-25.
[3]謝 俊.地域建筑設計——徽派建筑[J].中外建筑,2012(10):80-84.
[4]韋寶畏,許文芳.風水學與21世紀的中國建筑學[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4,21(3):31-35.
[5]祝煒平,余建新.宋陵布局與堪輿術[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29(6):11-14.
[6]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