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文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山西太原 030012)
長平高速公路是新建長治至安陽高速公路中山西省境內管段,其中虹梯關隧道設計為雙行四車道分離式單洞,單洞全長13 km。出于運營通風考慮,在隧道線路右側設置四個通風斜井及兩個地下風機房。
虹梯關隧道輔助通風巷道的地下風機房具有斷面多、跨度大、結構復雜、洞室交叉多、群洞效應明顯的特點。施工難度極大,安全風險非常高。
地下風機房洞室群主要由排風道,送風道,運輸通道,避難通道,檢修通道,風機房及配電工作室組成。其1號地下風機房和1號,2號斜井及正洞左右線關系平面布置詳圖見圖1。

圖1 1號地下風機房和1號,2號斜井及正洞左右線關系平面布置圖
在該布置結構中,施工的重難點在四條風道與風機房的八個交叉口段落的四連拱隧道。由風機房算起,向兩側風道展開,四連拱隧道的設計結構型式分別為SC1-8型襯砌段,長2 m,結構斷面為連拱型同一斷面;SC1-9型襯砌段,長6m,結構斷面為連拱型喇叭口變截面斷面;SC1-10型襯砌段,長6 m,結構斷面為小凈距型喇叭口變截面斷面。
設計1號,2號通風斜井由送排風道進入正洞需穿越1號地下風機房,在風道與地下風機房相交處(JC1-6交叉口)為四連拱及小凈距隧道(SC1-8,SC1-9,SC1-10型襯砌斷面)。
設計SC1-10型襯砌段為小凈距隧道,長度2×6.0 m,1號送排風道采用Ⅰ14型鋼拱架、系統錨桿、錨噴網支護;2號送排風道采用打設系統錨桿、鋪設鋼筋網、噴射混凝土支護。
SC1-9型襯砌段設計為四連拱隧道,長度2×6.0 m,1號,2號送風道間中隔墻寬度由4.475 m漸變為2.0 m;2號送排風道間中隔墻寬度由3.85 m漸變為2.0 m;1號送排風道間中隔墻寬度由5.25 m漸變為2.0 m。2號送排風道拱部采用Ⅰ14型鋼拱架支護,1號送排風道采用Ⅰ18型鋼拱架支護,風道間拱架拱腳全部支撐于中隔墻上。
SC1-8型襯砌段設計同樣為四連拱隧道,長度2×2.0 m,風道間中隔墻寬度均為2.0 m,1號送排風道拱部采用Ⅰ18型鋼拱架支護;2號送排風道拱部采用Ⅰ14型鋼拱架支護,拱架拱腳全部支撐于中隔墻上。
開挖穿越SC1-8,SC1-9,SC1-10型襯砌段是該項工程施工的關鍵環節,也是安全控制的重點,為保證安全、平穩、快速通過,擬采取以下方法施工:1)首先由1號,2號斜井側按照排風通道斷面進行1號,2號排風道開挖支護至SC1-10斷面,然后進行SC1-10,SC1-9,SC1-8型三斷面間變截面襯砌斷面開挖支護;在SC1-8型襯砌斷面開挖支護完成后,由1號排風道進行挑頂施工地下風機房,形成地下風機房拱部開挖支護斷面后,沿風機房中線向風機房兩端進行地下風機房開挖及支護施工。2號排風道在SC1-8型襯砌斷面開挖支護完成后,按該斷面尺寸穿越風機房,進行對面SC1-8,SC1-9,SC1-10型三斷面間變截面襯砌斷面開挖支護;在SC1-10型襯砌斷面施工完成后,進入2號排風通道正常斷面施工,并與正洞左線盡早貫通。在地下風機房開挖及支護施工完成后,也實現了1號,2號斜井在風機房內連通的目標。1號,2號斜井與正洞左線通過風機房實現連通,將為風機房后續工作的安全施工創造有利條件。2)風機房襯砌斷面開挖支護完成后,加緊進行運輸通道開挖支護,盡早實現運輸通道貫通主線的目標,以利于風機房施工安全及材料運輸的便利。3)運輸通道與主線左洞貫通后,澆筑1號,2號排風道SC1-8,SC1-9,SC1-10型三斷面間變截面二次襯砌,然后中導洞法開挖支護1號,2號送風道SC1-8,SC1-9,SC1-10型三斷面間變截面襯砌斷面,施作二次襯砌。4)1號,2號排送風通道完成后,進行避難通道、檢修通道及配電室施工。
設計SC1-10型襯砌段為小凈距隧道,SC1-9型襯砌段為四連拱變截面隧道,同時為方便施工,施工時將按照相應排送風道開挖斷面進行開挖,待開挖完四連拱中導洞后進行SC1-8,SC1-9,SC1-10型襯砌段擴挖成型施工。
四連拱隧道段1號,2號送排風道,采取以下施工方法:
設計連拱隧道之間為整體式中隔墻,施工時將1號,2號送排風道間整體式中隔墻改為疊合式中隔墻,即將1號,2號排風道斷面擴大,并保證相鄰風道在中隔墻處的設計襯砌厚度,同時將1號,2號排風道拱部鋼拱架接長落底,施作錨噴網支護,相鄰風道拱部鋼拱架搭接支撐于1號,2號排風道初期支護內鋼拱架上,拱腳設置連接鋼板與之連接牢固。1號,2號送風道仍按照設計施工方案中導洞法開挖支護。
因四連拱隧道受力復雜,施工時在原設計基礎上增設初期支護仰拱及襯砌仰拱,封閉成環,以保證洞身結構的安全、穩定。
調整后襯砌支護參數:
1)初期支護內型鋼拱架1號排風道由原設計Ⅰ18工字鋼改為Ⅰ20b工字鋼,2號排風道由原設計Ⅰ14工字鋼改為Ⅰ18工字鋼,縱向間距均由原設計1.0 m調整為0.6 m;噴射混凝土厚度1號排風道為26 cm,2號排風道24 cm。
2)原設計φ22砂漿錨桿均改為D25中空注漿錨桿,1號送排風道錨桿每根長度4.0 m,2號送排風道錨桿每根長度3.5 m,間距均為60 cm×100 cm。
3)增設初期支護仰拱及襯砌仰拱,仰拱內鋼拱架1號排風道采用Ⅰ20b工字鋼,2號排風道采用Ⅰ18工字鋼;襯砌仰拱厚度1號送排風道55 cm,2號送排風道45 cm。
4)將1號,2號送排風道間中隔墻墻身加高,基礎加深,初期支護內仰拱鋼拱架支撐于中隔墻基礎兩端,并在基礎內預埋鋼板與鋼拱架焊接牢固。
5)將1號,2號排風道位于中隔墻一側拱部鋼拱架接長落底,縱向間距60 cm,噴射混凝土厚度1號排風道26 cm,2號排風道24 cm。
6)二次襯砌按照調整后斷面施工,內部凈空尺寸符合設計要求,襯砌鋼筋在拱部、邊墻和仰拱內全環布設,鋼筋直徑、規格、間距均維持原設計。
7)超前支護1號排風道采用φ42 mm×4 mm無縫鋼管,每根長4.0 m,環向間距35 cm,縱向每1.2 m一排,沿拱部環向布設;4號排風道采用φ42 mm×4 mm無縫鋼管,每根長3.5 m,環向間距35 cm,縱向每1.2 m一排,沿拱部環向布設。注漿采用水泥單液漿。
中導洞法施工工藝。中導洞法施工1號,2號送風道SC1-8,SC1-9,SC1-10型襯砌段。具體施工方法及工藝如圖2所示。

圖2 1號,2號送風道中導洞法施工步序圖
1)Ⅰ:開挖中導洞,架立鋼架,打設系統錨桿,鋪設鋼筋網,噴射混凝土完成支護,立模澆筑中隔墻混凝土;2)Ⅱ,Ⅲ,Ⅳ:施加中隔墻橫向臨時支撐,并將中隔墻頂部與圍巖間空隙用混凝土回填密實,然后進行2號送風道開挖,架立鋼架,施作錨噴網支護;3)Ⅴ:開挖2號送風道仰拱,架立鋼架,施作錨噴網支護;4)Ⅵ,Ⅶ,Ⅷ,Ⅸ:1號送風道一側開挖,架立鋼架,周邊錨噴網支護。
1號,2號送風道開挖支護完成后,破除中導洞臨時支護及臨時中隔墻和臨時仰拱,施作1號,2號送風道二次襯砌。
中導洞設計采用直墻加半圓拱斷面,凈寬6.6 m,凈高6.316 m,初期支護采用Ⅰ14型鋼拱架,縱向間距為0.8 m,采用φ22鋼筋連接,連接鋼筋環向間距為1.0 m;在拱部、邊墻部位打設D25中空注漿錨桿,每根長度3.0 m,間距為100 cm×80 cm,梅花形布置;拱架與巖面間鋪設φ8鋼筋網,網格尺寸為20 cm×20 cm,20 cm厚C20噴射混凝土(見圖3)。

圖3 連拱隧道中導洞支護斷面圖
因1號,2號送風道開挖支護需前后錯開施工,由于左右兩洞的不對稱施工,以及爆破的震動,分步施工的反復擾動,通過左右洞的初期支護將壓力傳遞到中墻,易造成中墻受力的不平衡。當中墻不能抵抗這種單側推力而發生較大位移時,將會引起拱部支護開裂失穩,為確保中墻的穩定,必須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合理組織施工工序,作好控制爆破及控制進尺,每循環進尺控制在0.8 m,以減小對圍巖的擾動。
2)1號,2號送風道開挖前,在中墻混凝土澆筑完成并達到設計強度后,及時將中墻頂部與圍巖之間的空隙用混凝土回填密實,并采用Ⅰ20工字鋼對后開挖一側施加中隔墻橫向臨時支撐,以確保中隔墻穩定,橫向臨時支撐上下共設四道,間距92 cm,縱向間距為1.0 m(見圖4)。

圖4 連拱隧道中隔墻兩側橫向臨時支撐圖
虹梯關隧道輔助通風巷道的地下風機房系統從2012年3月開始施工,至2013年3月結束,由于施工開挖順序安排合理,具體施工方法、工藝符合實際施工情況,安全快速的完成了風道與風機房交叉地段復雜結構的施工,從而實現了該工程整體安全高效、保證施工質量的完成施工任務。
[1]劉運微,賈勛濤,康寶龍.隧道淺埋不良地質段施工方法的優化[J].山西建筑,2012,38(3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