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飛 許先升* 付暉
(1.海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海南海口 570228;2.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1)
景觀,因“景”而“觀”。景觀具有的“審美特性”是最表象的,也是最直接的。我國的景觀設計理論和實踐尚處于發展階段,最直接的景觀設計——強調視覺形象的景觀作品隨處可見。在當今消費社會背景下,過分重視視覺效應的趨勢使景觀的視覺形象不斷地被到處復制和販賣。自從廣州出了個星河灣,一段時間內全國各地先后“跟風”,鋪天蓋地冒出了千百個“山寨”星河灣,一樣的建筑,一樣的景觀。這些照搬的形式背后,無疑是對人的景觀體驗的無情抹殺。
景觀體驗,旨在挖掘人與景觀的關系,探索人在觀景的過程中的內在體驗邏輯,是“景”與“人”的互動與交流。景觀作為人們生活的棲息地,意味著塑造人性化的景觀場景比單純形態上的景觀塑造具有更重要的意義[1]。景觀體驗在景觀設計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表現得日益突出,對景觀設計具有指導作用。
辭海中對景觀的解釋為:指某地或某種類型的自然景色或可供觀賞的景物。而對景色的解釋為:風景、景致。這些解釋使“景觀”這個詞具有了審美上的褒義傾向,從而容易使人們認為景觀首先建立在美學意義之上[2]。
16世紀晚期,“景觀”這個詞才被英國語系引入,主要作為繪畫的專門術語,泛指陸地上的自然景色。17,18世紀,園林設計師們使用“景觀”這個詞來描述自然、人文以及它們共同構成的整體景象,常用風景、風光、景色、景象等術語描述。此時的景觀主要強調一種直接的、綜合的視覺感受,對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劃分。19世紀,“景觀”的地理學概念產生,意指“地球表面空間的一部分,是由巖石、水、空氣、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活動形成的地域綜合體,并通過其外貌構成一個可識別的實體。[3]”這時,景觀開始強調“綜合”和“系統”的概念,這也為地理學與生態學的融合、交叉打下了基礎。直到1899年,現代意義的景觀正式產生。隨后,景觀的生態學概念進入人們討論的范圍,它強調異質性陸地區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組成。約翰·O·西蒙茲在其《景觀設計學》一書中,著重強調了人類生存與自然生態的關系。
歸納而言,景觀概念的形成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美學概念、地理學概念和生態學概念。目前,景觀設計學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學科,更加強調了“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需求。通過景觀設計,創造人與人、人與自然、工作與生活、家庭與社會、歷史與現代等的交流所需要的理想場所,這正是景觀設計的最高層次[3]。
由拉丁語“Experior”衍生出的“Experience”(體驗),通常指感性的、由感知得來的信息。體驗在辭海中給出的解釋是“親自處于某種環境而產生認識”。英語辭典對Experience的解釋有多種。作為名詞,其第一種釋義為由實踐得來的經驗,第二種為影響你思維或行為的經歷或閱歷,第三種是對你產生某種影響的一次事件或活動,第四種為傳統。而作為動詞,第一層意思為經歷、經受、遭受,第二層意思為感受、體會[4]。由此可見,親身參與,通過參與獲得感受或經驗,更貼近體驗。
體驗一詞雖來源于心理學,但人們真正開始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卻是在哲學領域。體驗的概念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解說(見表1)。

表1 不同研究領域關于體驗的解說
“體驗”一詞看似簡單,意思也容易理解,但前人對其作用于人或社會的機制研究卻錯綜復雜,在不同領域賦予了體驗不同的含義,它的內涵也遠遠比它的一般概念要豐富得多。
1.3.1 觀景的過程即為體驗的過程
景觀設計師設置了“景”,讓游賞者來“觀”。“觀景”的過程就是讓游人參與其中,來體驗不同的景觀空間(場景)的過程。人對景觀的體驗來源于人在觀賞景觀、參與景觀的過程中生理(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與心理(感覺、知覺)的綜合反應,這種反應經大腦的處理,形成對景觀環境的基本記憶。
中國傳統園林讓游人自己觀景、體驗和感悟,來與造園者產生共鳴。而西方現代景觀也認為真正的場所并不存在于建筑之間,而是存在于值得回憶的體驗之中[12]。景觀體驗可謂是人們對景觀一種本能的認知行為,身體參與到景觀之中,以運動的方式來感知環境,當這種感知與景觀內在的場所精神達成一致、產生共鳴,就會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這就是體驗的魅力所在。反之,我們可以利用體驗來檢驗景觀方案的合理性,如西蒙茲所言,“以那些典型的未來的旁觀者、使用者和服務人員的身份,來與項目作一個想象的接觸——借助于這種方法,任何項目的功能和建筑與場地的關系都可以得到檢驗。[13]”西蒙茲的體驗設計法,對景觀行業設計思路的轉變,創造更人性化的景觀場所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1.3.2 景觀體驗研究對于景觀創作具有指導作用
在實際生活中,設計師們按照自己的審美經驗和體驗模式來設計景觀場景,設想人們能夠領悟其設計意圖,產生類似的觀景體驗。但現實的結果常常是參與到景觀中的人們跟設計師所設想的南轅北轍或是領悟得不夠,停留在表面。存在的這種差異值得景觀設計師們反思。
人們對于景觀的體驗從“觀”開始,但不止于觀看、觀賞。從欣賞景觀的外部輪廓到著眼于分析其細部尺寸、色彩和肌理等,是“觀”的升華。但這僅僅是人參與景觀的起點,而不是全部,更不是目標。現實中追隨視覺效果的設計不免讓人感覺是雷同的,枯燥而乏味。
人們“觀”(視覺)景、“體”(心理、生理)景、“驗”(審美經驗、驗證)景,參與到景觀的方式逐漸深入,形成了以上三者的交互[14]。這種交互的程度越深,將意味著景觀更容易被人們所理解,人們會為此愛上這種景觀環境。
研究景觀體驗或許是研究人性化景觀設計的另一種表達,都可以歸結為以人為主體的研究,探索人類需要的景觀形式和內容。人在景觀環境中,在親身參與景觀的過程中,其生理和心理的不斷變化過程是景觀設計的重要依據。景觀體驗亦或許將成為人性化設計的理論前提。因為人們通過對已有景觀的親身參與和感知得出相應的體驗評價,對景觀的設計結果具有反饋作用,對景觀設計師的日后人性化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體驗領域研究起源于國外,經研究發展,并應用于建筑、規劃和景觀設計。而國內開始關注體驗研究的時間較晚,且在景觀體驗領域尚未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和總結。
國外關于景觀體驗的研究在評價方法和技術上已經歷五十多年的研究歷程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涉及的主要學派有專家學派、認知學派、心理學派和經驗學派(見表2)[15]。

表2 不同學派的景觀體驗評價方法及優缺點
除了以研究景觀評價的學派外還有以學者個人為單位的景觀體驗理論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有:
楊·蓋爾的著作——《交往與空間》,對人們使用公共空間的行為進行了深入地研究,“與對于高樓大廈的體驗相比較,對于活生生的人的體驗更加精彩紛呈。[16]”在書中,楊·蓋爾強調了人的體驗的重要性。他強調了人及其行為對景觀環境的需求,對人們所處的城市空間和住區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
約翰·O·西蒙茲在其經典著作《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中寫道“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物體;人們規劃的是體驗——首先是確定的用途或體驗,其次才是隨形式和質量的有意識的設計,以實現希望達到的效果。[13]”他認為不同的人的不同體驗是可以被預測的,甚至可以被規劃。一個成功的設計,其標準或許是人們正好在設計師所設計的場景中找到了他們想要的體驗。
克萊爾·庫拍·馬庫斯、卡羅林·弗朗西斯在《人性場所》通過分析不同類型景觀空間人的行為,對各個場所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地描述,并得出相應的景觀評價[17]。在此基礎上,提出更為合理、更為人性化的景觀設計思路,得以成為城市開放空間的設計導則。
國外關于景觀與體驗的研究頗多,以上所述僅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歸納而言,國外關于景觀與體驗的研究主要以景觀評價為研究途徑,重點涉及生態、審美、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表現出的特點為:1)以學派為單位,建立相應的模型以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景觀體驗;2)以景觀設計師個體為單位對景觀的使用進行評價和研究,形成相應的理論體系。以上兩者進行研究的對象主要涉及到旅游景區、公園、城市空間等。
中國傳統園林深受道家、儒家和禪宗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品質——“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人在山水之間游走,在詩情畫意的場景中品味詩詞、書畫,感嘆人生百態,人們試圖通過這種精神聯系來形成與園境體驗的契合,尋找生命的慰藉,此時的天人合一也正是一種全然的超脫。這種體驗超越時空的限制,打動人們的心靈。
20世紀末期,較早研究景觀體驗的主要有吳家驊等人。在其《景觀形態學:景現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作者站在審美體驗的角度,結合東西方的景觀思想進行美學比較,以此來融合建筑、景觀藝術和環境設計[18]。這種方式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進入21世紀,國內研究景觀體驗的文獻逐漸增多,并以2006年為分界點把國內景觀與體驗的研究分為兩個時期——研究初期(2001~2006)和研究發展期(2007至今)。2006年以后,研究景觀與體驗的文獻迅速增加。
2.2.1 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
王芳、熊和平(2004)在《景觀·體驗·設計》一文中,從美感意蘊角度出發,結合景觀體驗探討了景觀設計的形式美[19]。作者將景觀體驗的層次劃分為三個境界:物境體驗—情境體驗—意境體驗,這三種境界由低級向高級逐層遞進。
李開然與央·瓦斯查等(2009)發表文章《組景序列所表現的現象學景觀:中國傳統景觀感知體驗模式的現代性》,文中通過研究中國古代大量的組景序列,闡明組景序列的體驗模式并非單純指視覺反應,這種景觀體驗也與歷史背景有著直接的聯系[20]。
張宏磊、張捷(2012)在《中國傳統文化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研究》中,以人們對書法景觀的體驗為例,通過對其限制因素量表的分析,結合對西安大雁塔北廣場游客的分析表明人們對書法景觀的體驗存在個人、人際與結構這三個限制因素,而且這三種因素之間存在階層結構的關系。以此歸納了書法景觀在整體景觀環境中形同虛設或者令人反感的原因[21]。
2.2.2 結合實際案例的研究
以知名景觀案例為研究對象的有:李鋼、龔斌(2008)通過分析日本景觀師佐佐木葉二的作品,指出現代景觀設計理念,更著重于強調景觀空間的體驗性。人在空間中的自我定位和對場所產生的認同,使得景觀與人融為一體[22]。張坤(2011)通過對柏林具有代表性的景觀案例分析,很好地解讀了通過幾何地形所營造的不同景觀空間,從而給人不同的體驗[23]。
以居住區為研究對象的有:蘇丹(2003)結合自己所做的居住區景觀項目,分析了景觀已從傳統的追求畫面效果走向了人與景的交融,強調了人參與景觀的行為是一種對環境的綜合感知與體驗[24]。許婷(2012)以環境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人的行為心理和行為需求,總結了居住區外部空間時間誒的方法和原則[25]。劉圓圓等(2013)以人的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為切入點,初步探析了居住區景觀設計[26]。劉偉(2013)分析了景觀體驗的類型——感官體驗、行為體驗和精神體驗[27]。
以綜合性公園為研究對象的有:宋蘊娟(2008)以體驗經濟為切入點,站在游客體驗的角度分析了森林公園的體驗需求,提出森林公園體驗式設計的思路[28]。吳越(2011)以江西瑞金綿江公園為例,探析了綜合性公園體驗式設計的理論體系及其具體應用[29]。
通過閱讀大量文獻,筆者在理解景觀體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研究景觀體驗的方法。
“景觀”這一概念,不管是在美學、地理學還是生態學階段,它所指的皆為客觀實在性的物質。而體驗,是一種方式和途徑,體驗的主體是人,不同的人,其經驗和認知必然不同。要將客觀的“物質”和主觀差異性的“途徑”兩者結合進行研究,必然因為選取的角度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研究途徑。
第一種,以人為主要分析對象,從心理學或環境行為心理學的角度,通過人們對景觀場所的使用情況的觀察,并以調查問卷的方式來得出人們對景觀的體驗結果,并將結果數據化以后進行分析和整理,以此來分析人與景觀之間的關系。第二種,以體驗這種途徑為切入點,站在“美學”和“審美”的角度,深入探索審美方式和審美經驗,結合景觀中傳統與現代的美學原理,總結景觀審美體驗。第三種,回歸于景觀的屬性,如從分析景觀的文化性入手,結合歷史背景和哲學思想,研究不同時期內人們對于景觀的體驗規律。這種研究必須站在宏觀的景觀角度,把握歷史的方向,歷經漫長的歲月才得以總結出相應的結論。
綜合國內外景觀與體驗的相關研究,從學科角度看,國外關于景觀與體驗的研究以生物學、環境心理學、心理學、哲學和規劃設計學為主,從社會學、現象學、行為學等學科研究的成果不多也不夠深入。從研究的內容來看,主要集中于景觀評價、景觀審美等方面。而國內關于景觀與體驗的研究大多數以中國傳統文化如道家、儒家、禪宗思想為基礎,結合了中國園林傳統審美。所涉及的學科主要有哲學、形態學、美學、心理學等,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景觀形態與景觀美學的關系、景觀空間的營造等方面。
總的來說,景觀體驗研究在國內外的研究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數量和質量上,國內外明確以“景觀體驗”為主題的研究成果較少,筆者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等多個數據庫的搜索,找到大約100篇關于“體驗”與景觀的論文,這些論文中出自于核心期刊的比例極少。內容中,多數提出了人的體驗類型如五感體驗、娛樂體驗、教育體驗等或者單單描述人的心理狀態即成為一種體驗。這種意義上的體驗往往是客體(景觀或者旅游項目)對主體(人)的“刺激結果”,而未對人的體驗需求做事先調查和分析,更沒有明確總結和提出人的體驗規律。第二,在廣度上,缺少以文化角度、行為學角度和現象學角度等為切入點的研究。筆者認為,人在觀景的過程中隨著觀賞路徑的動態變化,不同的外部信息反饋至人的生理和心理層面,隨之,人會做出一系列相應的行為反應。從外而內再反饋至外,相對應涉及到現象學、體驗心理學、行為心理學這三個主要學科。當然,景觀還涉及多方面的要素,如生態、人文等,這些要素所對應的學科也應考慮在內。第三,在研究內容上,國內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論研究,國外的相關學派建立一些模型來表達景觀與體驗的關系,這種建模的研究方法已經具備一定的說服力,但卻缺少相應的應用研究和實證案例。國內的研究所涉及的景觀案例有一些,但研究的深度不足。
綜上所述,景觀體驗的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利用體驗與景觀的相互關系理論來指導實踐應用可能成為進一步研究的趨勢。理解景觀體驗的機制,更進一步研究人的景觀需求,避免景觀的視覺化、形式化,尊重景觀的地域性與文化性,景觀才能真正獲得新生,真正益于人類。
[1]余 洋.景觀體驗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2]李開然.景觀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4-5.
[3]劉剛田.景觀設計方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2-3.
[4]WCHMEIER S.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634-635.
[5]狄爾泰.歷史中的意義,210[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6]R·A·MAKKREEL.Dilthey:philosopher of the human studies[M].[S.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141-153.
[7]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90-102.
[8]LAKOFF J.體驗哲學:基于身體的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9:90-102.
[9]柏格森.形而上學導論,38[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0]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38[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1206-1207.
[11]劉驚鐸.道德體驗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06-1207.
[12]俞昌斌.景觀設計的材料語言2——空間營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227.
[13]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M].俞孔堅,王志芳,孫 鵬,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14]張明明.新時代景觀設計中的“人景交互”[J].價值工程,2011,30(34):88-89.
[15]俞孔堅.風景資源評價的主要學派及方法[J].青年風景師,1988(5):31-41.
[16]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17]克萊爾·庫拍·馬庫斯,卡羅林·弗朗西斯.人性場所[M].第2版.俞孔堅,孫 鵬,王志芳,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18]吳家驊.景觀形態學:景現美學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19]王 芳,熊和平.景觀·體驗·設計[J].四川建筑,2004,4(24):20-23.
[20]李開然,央·瓦斯查,LIKai-ran,等.組景序列所表現的現象學景觀:中國傳統景觀感知體驗模式的現代性[J].中國園林,2009,25(5):29-33.
[21]張宏磊,張 捷.中國傳統文化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研究_以書法景觀為例[J].旅游學刊,2012,27(7):28-34.
[22]李 鋼,龔 斌.景觀的體驗性——感知自然[J].新建筑,2008(1):120-124.
[23]張 坤.幾何地形設計的空間體驗——以柏林城市景觀為例[J].國際城市景觀,2011,26(5):117-120.
[24]蘇 丹.從畫面走向體驗—感悟當代景觀設計審美趨向[J].境外建筑,2003(4):10-12.
[25]許 婷.基于環境心理體驗的居住區外部空間設計——以天津市“格調春天”居住區為例[J].華中建筑,2012(8):59-62.
[26]劉圓圓,劉聲遠.城市居住區景觀五感體驗式設計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2013,39(2):322-324.
[27]劉 偉.城市居住區體驗式景觀建設初探[J].交通與建筑科學,2013,9(2):137-139.
[28]宋蘊娟.2008我國森林公園體驗設計初探——以鷲峰國家森林公園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29]吳 越.城市公園的體驗式景觀設計研究——以江西瑞金市綿江公園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