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戩非+喬紅軍
摘 要: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代表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影響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要素很多,本文擬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從其內部構成要素、外部影響因素及系統運行機理來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并指出如何從產業技術系統內部因素管理和外部因素協調兩個方面來達到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良性循環,進而達到提高一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產業技術創新;系統論
一、系統論與產業技術創新
系統論作為一門學科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于20世紀30年代創立的。他認為:系統可以定義為相互作用著的若干要素的復合體。所謂產業技術創新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技術創新為基礎,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在企業與企業、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擴散為重點過程的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經過技術的開發、生產、商業化到產業化整個過程一系列活動的總和。不難發現,產業技術創新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產業技術創新作為一個系統他內部可以包括很多子系統,但其作為系統又是另一大系統(比如:社會發展)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在做好其本身系統良好運行的同時,又必須協調它所在的大系統中包含的其他子系統的關系,本文中具體指產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內部在遵循系統管理特點的同時,外部必須與其并列的子系統遵循系統論的動態平衡特點。
二、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構成要素
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的功能主要功能是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協調系統創新活動,提高系統創新能力。該系統主要由科研機構、大學、企業、中介結構及政府有關部門構成,各個子系統在整個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中的地位與功能各不相同,其中科研機構和大學主要從事科學研究和發現,是科技知識的的主要生產者和創新人才的培養者,是企業創新的知識源,在整個創新系統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屬于創新輸出方。企業是產業技術創新的主體,負責將科研成果進行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通過大規模的生產新產品,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并最終在市場上實現技術創新,其在創新系統中扮演者創新需求方的角色。中介機構是新知識、新技術傳播擴散的橋梁,是連接創新輸入、輸出方及政府的媒介。政府憑借自身的特殊地位,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干預經濟,組織和優化系統結構,激勵和規范各要素行為,從宏觀上促進技術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系統的有序運行,在整個創新系統中屬于輔助方。
三、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機理及特點分析
企業是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的主體,是創新系統的“指揮中心”。科研機構及高校是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的“動力兩翼”,是自主創新的知識源泉和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發源地,可以為企業的技術自主創新提供智力支持。中介機構是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的“傳輸中心”,主要包括各種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人才市場、技術交易市場、各類咨詢公司、風險投資公司等機構,是聯接企業、高等院校、政府的橋梁。政府是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的“有力支撐”,其將為創新系統提供體制支撐、政策輔助、管理協調。同時政府還可以規范產業技術創新市場環境,特別是在市場調節失靈時可以起到很好的調控作用,通過宏觀調控實現市場經濟制度下資源的合理配置,確保區域技術自主創新體系的健康、順利運行。
在整個產業技術創新內部系統中,企業根據自己實際生產經驗發出“創新信號”,由中介結構將這些創新信號傳導給科研機構、政府、大學。科研結構及大學作為系統的動力兩翼開始為企業創新要求提供智力支持及人才幫助,并直接或通過中介結構間接向企業輸出。同時政府會出臺相關政策及管理為企業創新需求做好服務,進而支撐整個系統良性運行。在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市場的作用。企業作為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的主體必須適應市場的變化,產業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與市場需求、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一種耦合關系。因此,在產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必須協調好與市場需求及產業機構調整間的關系。
四、產業技術創新外部系統(外部環境)分析
產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要素有社會發展狀況、創新資源狀況、文化教育狀況、信息因素、國際環境。其每一個要素都對產業技術創新內部系統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外部因素既是產業技術創新內部系統的動力,又是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運行的條件。(1)社會狀況,是指產業技術創新所處的社會環境,指人類生存及活動范圍內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的總和。(2)創新資源狀況包括人才資源、知識與技術資源、資金資源、環境與基礎設施資源和組織機構資源。人才是產業技術創新的基礎,知識與技術資源、資金資源、環境與基礎設施資源和組織機構資源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物質與組織保障。(3)文化教育狀況。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教育狀況對產業技術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信息要素。信息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資源,也是影響技術創新系統的重要因素。信息完整性與信息方法的科學性是影響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的關鍵。(5)國際環境。管理學中,國際環境指包括國外產生的各種影響企業經營的事件或者是機遇。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科技化、國際化和高度知識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以上五個方面的因素可以理解為外部系統的構成要素,結合這五個方面的特點,可以將外部系統細化為基礎環境系統、資源配置系統、制度環境系統、產業技術創新評價系統。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的運行實質上是“產、學、研”相互作用的過程,整個體系又置于外部環境中,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文化背景、政治狀況與國際環境等對系統有著重要影響。
五、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要求
1.以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為主導,做到內部子系統運行有序,組織協調系統論認為,系統具有對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即能動地適應外部環境,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調整行為和狀態,保證系統的穩定性。這種自我調節能力也稱之為組織性。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屬于社會技術經濟系統,它應具有良好的組織能力,即通過各個行為主體在系統環境條件的刺激與約束,不斷調整系統的要素構成和系統結構來實現技術創新。產業技術內部子系統間交換信息、相互協調,從而使產業技術內部系統趨向有序,不斷向著較為理想的結構發展。endprint
2.以外部系統為重要補充,為內部系統提供良好創新環境
外部系統作為內部系統的強有力支持同樣需要協調好基礎環境系統、資源配置系統、制度環境系統、產業技術創新評價系統這些子系統的關系。以上四個子系統做到基礎、提升、保護、評價,層層遞進、互相滲透、有序協調。為外部系統良好運行各盡其職。也為內部系統提供了良好的創新環境。
3.內外系統的整體性與結構性
任何系統都是有結構的,由各個部分構成。系統的整體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就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及外部環境系統而言,企業、科研機構、政府、中介機構及外部環境子系統構成了有機整體。脫離了系統這個整體,任何要素都不能單獨完成產業技術創新。失去了任何一個要素,系統也不可能實現產業技術創新的目標。保證系統的整體性,是保證技術創新順利運行的重要條件。
4.內外系統的動態平衡性
系統論的動態性表明:系統的狀態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不僅是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還是外部環境系統,亦或是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組成的社會技術經濟系統。這些系統都在不停的直接或間接發生交流,一方面,外部環境系統不斷的變化發展,內部系統可以從外部系統的不斷調整中得到一個動態穩定的創新環境;另一方面,內部系統個要素之間也在不斷運動調整,在內部系統動態穩定發展的同時與外部系統發生信息、能量的交換,從而更加促進外部系統的穩定。這樣要素與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進行著各種交換,在運動中體現各自及整體的功能。
六、結語
系統論是產業技術創新的現代化方法,從系統論的角度研究產業技術創新能發揮產業技術創新的最大優勢,即做到內部系統市場與企業為導向、科研結構與大學為動力、政府管理為支撐,外部系統為保障,以創新行技術供給為核心,以實現產業技術創新、提高產業及一國國際競爭力為目標的綜合產業技術內部創新系統。
參考文獻:
[1]鄒崇祖.現代技術創新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莊衛民,龔仰軍.產業技術創新[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
[3]金德智,韓美貴,楊建明.基于系統論的文化體系模型研究[J].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10(3).
作者簡歷:張戩非(1966—),女,甘肅蘭州人,武漢大學財務部主任科員,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管理學專業方向;喬紅軍,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館員,中級職員,軟件工程學碩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