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劉小豐+侯玉秀
摘 要:本實驗制備了一種含有納米TiB2的新型柞蠶絲素蛋白膜,通過研究納米TiB2的加入對這種絲素蛋白膜性能的影響,并對其進行了結構性能研究。
關鍵詞:納米TiB2;柞蠶絲素;制備;結構
1.實驗部分
1.1 實驗材料
脫膠柞蠶絲(遼寧絲綢研究所提供)
主要試劑:N-甲基嗎啉氧化物(NMMO)分析式
聚乙烯醇和納米TiB2(沈陽化工學院提供)
1.2 樣品制備
1.2.1 絲素膜的制備
計量稱取脫膠絲素與NMMO/H2O體系均勻混合,裝入反應器皿,140℃加熱溶解,將絲素溶液加水稀釋后,裝入透析袋中透析二天,精確取5mL的絲素溶液注入聚苯乙烯培養(yǎng)皿(直徑30mm)中,放入生化箱內,調節(jié)溫度到35℃,二天左右制得絲素膜。
1.2.2 納米TiB2/絲素復合膜的制備
精確量取透析后絲素溶液5mL置于試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納米TiB2和聚乙烯醇,超聲波振蕩處理30min,再注入聚苯乙烯培養(yǎng)皿中,30℃成模,改變納米TiB2含量共制得四種樣品,納米TiB2含量分別為:0.1mg,0.2mg,0.3mg,0.4mg。
1.3 測試
SEM測試采用日本生產的JSM-6360LV掃描電子顯徽鏡;DSC測試采用NETZSCH DSC-204;TG測試采用NETZSCH TG-209;XRD測試采用德國BRUKER公司D8 ADVANCE;IR采用美國PerkinElmer Spectrum One。
2.結果與討論
當加入的納米TiB2量較少時,看不出太大變化,但隨著加入納米粒子的量的增加,復合膜的表面變得不平整,凹凸明顯,粒子之間有明顯的連續(xù)相,沒有出現明顯的相分離現象,說明TiB2粒子在絲素中能夠穩(wěn)定地分散。在納米TiB2的含量過量時,出現團聚相象。
實驗中可以看出,在362~370℃之間有明顯的吸熱峰,既絲素蛋白熔點Tm和絲素蛋白分子的聚集態(tài)相關,結論是熔點越高,其結晶度越大;熔點越低,說明結晶度越小。隨著膜中納米TiB2的含量增加,膜的Tm隨著提高,且玻璃化溫度有所增加。但當納米TiB2的含量達到一定值時時Tm開始下降,究其原因是繼續(xù)增加納米TiB2的含量,二次團聚使其粒徑增大,因而“鑲嵌”在無定形區(qū)域絲素肽鏈界面間的納米TiB2粒子的數量反而減少,所以納米TiB2粒子和絲素肽鏈側鏈間的化學作用便會減弱,故結晶區(qū)的比例減小,使得Tm下降,甚而造成相反的效果。
圖1是純絲素膜a和分別添加0.1mg和0.2mgTiB2的絲素復合膜b、c的TG曲線,從圖中可知復合膜c在77℃時開始分解,到147℃時分解1.9%,這應該是水分的失去;從147℃到225℃這一段,失重變化很小;從295℃到385℃這一段,樣品快速分解,最大分解速率為300℃;到354℃時,樣品分解了64.0%。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納米TiB2加入的量增加,復合膜的熱分解溫度得以提高,從而提高了其熱穩(wěn)定性。適量納米TiB2的加入使絲素結晶結構從silk I向silk II轉化。
圖2是改性絲素膜的XRD曲線。一般認為絲素有兩種結晶結構,即SilkI和SilkII,其中SilkI的主要衍射峰為12.2°和28.2°左右,而SilkII的主要衍射峰為18.9°和20.7°左右。從圖2的XRD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隨著納米TiB2的加入,絲素復合膜在12.2°處的峰逐漸鈍化,又在19.2°處形成新的衍射結晶峰。但是隨著TiB2的量繼續(xù)增加,位于19.2°的衍射結晶峰又逐漸減弱,而位于12.2°處的峰又開始增強。納米TiB2的加入使得絲素蛋白從結晶結構SilkI向SilkII轉化,結晶度得到提高。
為了佐證推斷作了幾種膜的IR測試。
圖3是絲素復合膜的IR曲線,從圖3中可以看出,酰胺I帶和酰胺II帶,隨著納米TiB2的加入,峰值向低波數方向移動,從1625.7cm-1移向1624.43cm-1。但加入量達到(c)時,峰值又重新高于純絲素酰胺I和II的特征峰,說明(c),(d)中由于納米TiB2的含量越高,粒子之間發(fā)生了二次團聚,使得納米TiB2的粒徑迅速變大,從而使均勻分散在絲素膜中的納米粒子的數量越小,削弱了與絲素蛋白分子的作用力,從而使結晶度降低,這一結論也證實了前面的推斷。
綜上所述,復合法制備的納米TiB2改性柞蠶絲復合膜,納米TiB2粒子能均勻分散在絲素中。適量納米TiB2的加入,使得復合絲素膜的結晶結構從silk I向silk II轉化,提高了結晶度,但隨著納米TiB2含量的進一步增加,反而會降低膜的結晶度。endprint
摘 要:本實驗制備了一種含有納米TiB2的新型柞蠶絲素蛋白膜,通過研究納米TiB2的加入對這種絲素蛋白膜性能的影響,并對其進行了結構性能研究。
關鍵詞:納米TiB2;柞蠶絲素;制備;結構
1.實驗部分
1.1 實驗材料
脫膠柞蠶絲(遼寧絲綢研究所提供)
主要試劑:N-甲基嗎啉氧化物(NMMO)分析式
聚乙烯醇和納米TiB2(沈陽化工學院提供)
1.2 樣品制備
1.2.1 絲素膜的制備
計量稱取脫膠絲素與NMMO/H2O體系均勻混合,裝入反應器皿,140℃加熱溶解,將絲素溶液加水稀釋后,裝入透析袋中透析二天,精確取5mL的絲素溶液注入聚苯乙烯培養(yǎng)皿(直徑30mm)中,放入生化箱內,調節(jié)溫度到35℃,二天左右制得絲素膜。
1.2.2 納米TiB2/絲素復合膜的制備
精確量取透析后絲素溶液5mL置于試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納米TiB2和聚乙烯醇,超聲波振蕩處理30min,再注入聚苯乙烯培養(yǎng)皿中,30℃成模,改變納米TiB2含量共制得四種樣品,納米TiB2含量分別為:0.1mg,0.2mg,0.3mg,0.4mg。
1.3 測試
SEM測試采用日本生產的JSM-6360LV掃描電子顯徽鏡;DSC測試采用NETZSCH DSC-204;TG測試采用NETZSCH TG-209;XRD測試采用德國BRUKER公司D8 ADVANCE;IR采用美國PerkinElmer Spectrum One。
2.結果與討論
當加入的納米TiB2量較少時,看不出太大變化,但隨著加入納米粒子的量的增加,復合膜的表面變得不平整,凹凸明顯,粒子之間有明顯的連續(xù)相,沒有出現明顯的相分離現象,說明TiB2粒子在絲素中能夠穩(wěn)定地分散。在納米TiB2的含量過量時,出現團聚相象。
實驗中可以看出,在362~370℃之間有明顯的吸熱峰,既絲素蛋白熔點Tm和絲素蛋白分子的聚集態(tài)相關,結論是熔點越高,其結晶度越大;熔點越低,說明結晶度越小。隨著膜中納米TiB2的含量增加,膜的Tm隨著提高,且玻璃化溫度有所增加。但當納米TiB2的含量達到一定值時時Tm開始下降,究其原因是繼續(xù)增加納米TiB2的含量,二次團聚使其粒徑增大,因而“鑲嵌”在無定形區(qū)域絲素肽鏈界面間的納米TiB2粒子的數量反而減少,所以納米TiB2粒子和絲素肽鏈側鏈間的化學作用便會減弱,故結晶區(qū)的比例減小,使得Tm下降,甚而造成相反的效果。
圖1是純絲素膜a和分別添加0.1mg和0.2mgTiB2的絲素復合膜b、c的TG曲線,從圖中可知復合膜c在77℃時開始分解,到147℃時分解1.9%,這應該是水分的失去;從147℃到225℃這一段,失重變化很小;從295℃到385℃這一段,樣品快速分解,最大分解速率為300℃;到354℃時,樣品分解了64.0%。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納米TiB2加入的量增加,復合膜的熱分解溫度得以提高,從而提高了其熱穩(wěn)定性。適量納米TiB2的加入使絲素結晶結構從silk I向silk II轉化。
圖2是改性絲素膜的XRD曲線。一般認為絲素有兩種結晶結構,即SilkI和SilkII,其中SilkI的主要衍射峰為12.2°和28.2°左右,而SilkII的主要衍射峰為18.9°和20.7°左右。從圖2的XRD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隨著納米TiB2的加入,絲素復合膜在12.2°處的峰逐漸鈍化,又在19.2°處形成新的衍射結晶峰。但是隨著TiB2的量繼續(xù)增加,位于19.2°的衍射結晶峰又逐漸減弱,而位于12.2°處的峰又開始增強。納米TiB2的加入使得絲素蛋白從結晶結構SilkI向SilkII轉化,結晶度得到提高。
為了佐證推斷作了幾種膜的IR測試。
圖3是絲素復合膜的IR曲線,從圖3中可以看出,酰胺I帶和酰胺II帶,隨著納米TiB2的加入,峰值向低波數方向移動,從1625.7cm-1移向1624.43cm-1。但加入量達到(c)時,峰值又重新高于純絲素酰胺I和II的特征峰,說明(c),(d)中由于納米TiB2的含量越高,粒子之間發(fā)生了二次團聚,使得納米TiB2的粒徑迅速變大,從而使均勻分散在絲素膜中的納米粒子的數量越小,削弱了與絲素蛋白分子的作用力,從而使結晶度降低,這一結論也證實了前面的推斷。
綜上所述,復合法制備的納米TiB2改性柞蠶絲復合膜,納米TiB2粒子能均勻分散在絲素中。適量納米TiB2的加入,使得復合絲素膜的結晶結構從silk I向silk II轉化,提高了結晶度,但隨著納米TiB2含量的進一步增加,反而會降低膜的結晶度。endprint
摘 要:本實驗制備了一種含有納米TiB2的新型柞蠶絲素蛋白膜,通過研究納米TiB2的加入對這種絲素蛋白膜性能的影響,并對其進行了結構性能研究。
關鍵詞:納米TiB2;柞蠶絲素;制備;結構
1.實驗部分
1.1 實驗材料
脫膠柞蠶絲(遼寧絲綢研究所提供)
主要試劑:N-甲基嗎啉氧化物(NMMO)分析式
聚乙烯醇和納米TiB2(沈陽化工學院提供)
1.2 樣品制備
1.2.1 絲素膜的制備
計量稱取脫膠絲素與NMMO/H2O體系均勻混合,裝入反應器皿,140℃加熱溶解,將絲素溶液加水稀釋后,裝入透析袋中透析二天,精確取5mL的絲素溶液注入聚苯乙烯培養(yǎng)皿(直徑30mm)中,放入生化箱內,調節(jié)溫度到35℃,二天左右制得絲素膜。
1.2.2 納米TiB2/絲素復合膜的制備
精確量取透析后絲素溶液5mL置于試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納米TiB2和聚乙烯醇,超聲波振蕩處理30min,再注入聚苯乙烯培養(yǎng)皿中,30℃成模,改變納米TiB2含量共制得四種樣品,納米TiB2含量分別為:0.1mg,0.2mg,0.3mg,0.4mg。
1.3 測試
SEM測試采用日本生產的JSM-6360LV掃描電子顯徽鏡;DSC測試采用NETZSCH DSC-204;TG測試采用NETZSCH TG-209;XRD測試采用德國BRUKER公司D8 ADVANCE;IR采用美國PerkinElmer Spectrum One。
2.結果與討論
當加入的納米TiB2量較少時,看不出太大變化,但隨著加入納米粒子的量的增加,復合膜的表面變得不平整,凹凸明顯,粒子之間有明顯的連續(xù)相,沒有出現明顯的相分離現象,說明TiB2粒子在絲素中能夠穩(wěn)定地分散。在納米TiB2的含量過量時,出現團聚相象。
實驗中可以看出,在362~370℃之間有明顯的吸熱峰,既絲素蛋白熔點Tm和絲素蛋白分子的聚集態(tài)相關,結論是熔點越高,其結晶度越大;熔點越低,說明結晶度越小。隨著膜中納米TiB2的含量增加,膜的Tm隨著提高,且玻璃化溫度有所增加。但當納米TiB2的含量達到一定值時時Tm開始下降,究其原因是繼續(xù)增加納米TiB2的含量,二次團聚使其粒徑增大,因而“鑲嵌”在無定形區(qū)域絲素肽鏈界面間的納米TiB2粒子的數量反而減少,所以納米TiB2粒子和絲素肽鏈側鏈間的化學作用便會減弱,故結晶區(qū)的比例減小,使得Tm下降,甚而造成相反的效果。
圖1是純絲素膜a和分別添加0.1mg和0.2mgTiB2的絲素復合膜b、c的TG曲線,從圖中可知復合膜c在77℃時開始分解,到147℃時分解1.9%,這應該是水分的失去;從147℃到225℃這一段,失重變化很小;從295℃到385℃這一段,樣品快速分解,最大分解速率為300℃;到354℃時,樣品分解了64.0%。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納米TiB2加入的量增加,復合膜的熱分解溫度得以提高,從而提高了其熱穩(wěn)定性。適量納米TiB2的加入使絲素結晶結構從silk I向silk II轉化。
圖2是改性絲素膜的XRD曲線。一般認為絲素有兩種結晶結構,即SilkI和SilkII,其中SilkI的主要衍射峰為12.2°和28.2°左右,而SilkII的主要衍射峰為18.9°和20.7°左右。從圖2的XRD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隨著納米TiB2的加入,絲素復合膜在12.2°處的峰逐漸鈍化,又在19.2°處形成新的衍射結晶峰。但是隨著TiB2的量繼續(xù)增加,位于19.2°的衍射結晶峰又逐漸減弱,而位于12.2°處的峰又開始增強。納米TiB2的加入使得絲素蛋白從結晶結構SilkI向SilkII轉化,結晶度得到提高。
為了佐證推斷作了幾種膜的IR測試。
圖3是絲素復合膜的IR曲線,從圖3中可以看出,酰胺I帶和酰胺II帶,隨著納米TiB2的加入,峰值向低波數方向移動,從1625.7cm-1移向1624.43cm-1。但加入量達到(c)時,峰值又重新高于純絲素酰胺I和II的特征峰,說明(c),(d)中由于納米TiB2的含量越高,粒子之間發(fā)生了二次團聚,使得納米TiB2的粒徑迅速變大,從而使均勻分散在絲素膜中的納米粒子的數量越小,削弱了與絲素蛋白分子的作用力,從而使結晶度降低,這一結論也證實了前面的推斷。
綜上所述,復合法制備的納米TiB2改性柞蠶絲復合膜,納米TiB2粒子能均勻分散在絲素中。適量納米TiB2的加入,使得復合絲素膜的結晶結構從silk I向silk II轉化,提高了結晶度,但隨著納米TiB2含量的進一步增加,反而會降低膜的結晶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