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學+++++黨偉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糧食食品之一的小麥,供需平衡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根據近十年我國小麥生產狀況分析,單單依靠施肥等技術措施,很難進一步挖掘小麥的增產潛力。小麥增產的主要途徑不外乎兩點:一是選育高產綜合抗性強的品種,通過小麥品種自身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搞好小麥生長發育期常見的和突發的自然災害預測預報,針對性地制定綜合有效的防控技術措施。本文針對魯西南地區自2000年以來發生的自然災害,細化論述了魯西南冬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常見的自然災害,以期能增強種植戶的減災抗災能力,確保小麥生產安全。
一、凍害和冷害的防控
1. 表現
2001年3月28日魯西南遭受0℃以下凍害,造成小麥主莖以及大分蘗的幼穗受凍,雖然小麥仍能正常抽穗和結實,但穗粒數明顯減少。凍害較重時,主莖、大分蘗幼穗和心葉凍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長;凍害嚴重的麥田,小麥葉片、葉尖呈水燙一樣地硬脆,后青枯或呈藍綠色,莖稈、幼穗皺縮死亡。
2007年4月3日部分地塊遭受0℃以上的低溫冷害,此時穗分化正處于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時期。抽穗后表現為空穎或部分白穗,旗葉葉尖干枯,葉片發黃。受其影響,小麥出現不同程度的減產,甚至絕收。2013年部分地塊亦遭受冷害的侵襲。冷害、凍害較輕的年份一般減產20%~30%。
2. 防控措施
①選用冬性強的小麥品種。目前適合魯西南種植的較為抗寒的小麥品種有:濟麥22、濟麥20、濰麥8、魯原502等。在種植過程中,種植戶應依據常年的種植經驗,科學合理地選用適合當地種植的抗逆性強的品種,引進的新品種,在不熟悉品種特性的情況下,應先小面積試種2~3年,待品種表現達到理想目標時再大面積種植。
②小麥進入起身拔節期時,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寒流來臨前1~2天澆水,因水的熱容量大于空氣,降溫比較慢,霜凍發生時,水溫常高于附近氣溫,通過以水調溫,調節小麥植株附近的溫度,預防或減輕凍、冷害的發生和危害。
③根據近幾年的生產經驗,在冷害、凍害來臨前,葉面噴施300~400倍氨基酸和200~300倍紅糖混合液,在很大程度上能減輕甚至規避冷、凍害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④煙熏。即冷害和凍害來臨前,在麥田上風向用麥糠等于夜間12點左右點燃。須注意的是,該方法雖然有效,但會引起環境污染。
3. 補救措施
①遭受冷害和凍害后,及時澆水追施速效氮肥。每畝用46%尿素7.5~8.5千克,促中小分蘗成穗,控制畝穗數的減少幅度。
②葉面追肥。凍害、冷害過后,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或1%~2%糖尿液(紅糖與尿素比例為1∶1),或葉面噴施1500倍蕓苔素內酯溶液。
二、旺長和倒伏的防控
1. 表現
旺長與倒伏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如2006、2008、2013年魯西南地區冬小麥部分地塊出現倒伏現象與冬前旺長有很大的關系。目前小麥旺長一般有三種類型:①營養生長旺長。11月份植株主莖葉齡7.0以上、單株莖蘗7.0個、苗高大于25厘米、群體總蘗數90萬/畝以上,即為營養生長旺長。②生殖型旺長。冬小麥越冬期主莖幼穗分化達到二棱中期以后,即為生殖型旺長。③重疊型旺長。同一塊麥田植株形態及群體數達到營養生長旺長標準,同時主莖分化達到生殖型旺長標準即定為重疊型旺長。引起小麥生長發育后期倒伏的主要原因是營養生長旺長。暖冬是引起營養生長旺長的主要原因,如2006年11月份有效積溫(≥12℃)多出常年135℃,從而引起小麥冬前旺長。
2. 防控措施
①適期適量播種。魯西南地區開播時間由常年的10月1日前后,推遲到10月5~10日。根據選用品種的特性,確定適宜播量,防止畝基本苗過多,造成幼苗行間擁擠,引起營養競爭型旺長。如濟麥22畝基本苗一般為18萬株,每畝播種量應控制在10千克左右。
②氮肥后移。土壤含氮量較高的地塊,基肥可不施或少施氮肥,清明后3~5天根據小麥長勢追施氮肥,一般每畝施用量為15~20千克,既防止了小麥冬前旺長,又避免了植株底三節拉長,出現后期倒伏現象。
③深中耕。出現植株旺長的地塊,結合冬季除草進行1次深中耕斷根技術措施,減緩小麥生長速度。
④緩澆水。出現旺長的地塊,澆越冬水的時間較正常生長地塊應延后5~10天,如墑情許可可以不澆越冬水,并采取反復鎮壓技術措施。
⑤化控。冬前出現嚴重旺長時,11月中下旬每畝葉面噴施20%甲·多微乳劑30~40毫升,可減輕因旺長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懸根和植株死亡的防控
1. 表現
很多地方多采取旋耕進行秸稈還田,造成耕層淺、土壤不實。小麥播種后雖然能勉強出苗,但是根系均在秸稈內生長,造成小麥根際凍害或因失水出現死亡現象。行間缺苗斷壟,群體產量降低。
2. 防控措施
①前茬玉米采用具有秸稈粉碎效果好、拋灑功能強的收割機收獲,促使還田秸稈均勻一致;有條件的地方可在玉米秸稈粉碎拋灑后,地面噴施EM秸稈腐熟劑,隨機深耕,促使秸稈迅速腐熟轉化為能被小麥利用的氨基酸或有機質等。
②播后澆水,秸稈還田的地塊,無論土壤墑情好與壞,播后均采取大水漫灌,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塊,小麥出苗后采取反復鎮壓的技術措施,壓實土壤,以防懸根引起植株死亡。
四、越冬害蟲的防控
1. 表現
2010、2013年魯西南地區冬季氣溫比常年高,一些刺吸式口器的害蟲(特別是蚜蟲)在麥田里越冬為害,引起小麥植株葉片發黃,甚至引發部分麥田病毒病發生蔓延。
2. 蚜蟲防治
①推廣普及小麥寬幅精播技術。畦寬一般為3.6米、播幅8厘米,防止麥苗田間擁擠、通透性降低,以免為蚜蟲創造良好的越冬環境。
②包膜殺蟲劑的應用。在小麥播種前,結合防治地下害蟲,每畝使用包膜緩釋殺蟲劑——毒死蜱2~3千克,通過包膜殺蟲劑的緩慢釋放,實現在小麥整個生長發育期殺滅刺吸式口器害蟲的目的。
③藥劑防治。藥劑防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暖冬年份在最低氣溫0℃時采用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噴霧,重點防治小麥根莖部。
五、小麥根部病害的防控
1. 表現
近幾年,小麥根部病害已上升為小麥的主要病害。小麥常見的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和莖基腐病。主要受秸稈還田和環境因素影響。
①根腐病。在小麥生長發育的各個時期均可危害,幼芽和幼苗根部變褐色,幼芽腐爛不能出土。出土幼苗近地面葉片上散生圓形褐色病斑,嚴重時病葉變黃枯死。芽鞘上產生褐色條斑。成株根上的毛根和主根表皮脫落,根冠變褐色。莖基部出現褐色條斑,嚴重時莖折斷枯死。
②莖基腐病。從小麥分蘗到黃熟均可發病,魯西南最早表現癥狀出現在11月上中旬,發病植株根莖部出現褐色,繞莖一圈后植株死亡。
2. 根部病害防控技術
①采取配方施肥技術。在不具備測土的情況下,根據前茬作物的長勢,合理配比肥料。魯西南地區施肥原則:控氮、穩磷、增鉀。在此基礎上增施腐熟有機肥或生物菌肥,如2013年我們在根腐病發生較為嚴重的鄒城市石墻鎮良種場通過使用以食用菌菌渣為基質的菌肥后,根腐病、莖基腐病發病率降低60%以上。
②選用抗病品種。目前對小麥根部病害抗性較強的品種有:濟麥22、泰農18等。
③藥劑防治。根據根部病害發生時期提前進行藥劑防治,用8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在根莖部噴霧,可有效防治根腐病和莖基腐病的發生。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鄒城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郵編:273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