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蘇杰
【摘要】18世紀末19世紀初,藝術歌曲憑借其以著名詩歌作為自身歌詞,充分詮釋人們真實的內心世界,強勁的曲調藝術表現形式,豐富的作曲技法、表現方式等特征,得到歐洲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推崇。中國藝術歌曲是我國音樂文化中十分珍貴的藝術瑰寶,自20世紀20年代我國音樂家創作出中國近代第一首將古詩詞曲譜為歌詞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以來,中國藝術歌曲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文章通過分析藝術歌曲創作在中國的發展,闡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特征,探討我國藝術歌曲的特色與發展,旨在更進一步強化中國藝術歌曲作為音樂文化獨立研究內容的學術價值,從而全面有效的為探究中國藝術歌曲藝術個性提供有利參考依據。
【關鍵詞】中國藝術歌曲;20世紀80年代;創作特征
引言
歐洲是藝術歌曲的發源地。藝術歌曲是一種特定的音樂存在形式,由于藝術歌曲所散發的獨有的藝術品質、藝術魅力,使得其在人們文化生活中扮演著不可獲取的角色。我國于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藝術歌曲這一概念,是通過“現代專業音樂教育開拓者”蕭友梅通過翻譯德語“kunstlied”衍變而來,當時藝術歌曲被稱作“藝術歌”。此后在我國一系列先驅作曲家、歌唱家的相互努力研究下,經近百年的發展,中國藝術歌曲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現如今藝術歌曲已是我國聲樂體裁中重要的內容。
1.藝術歌曲創作在中國的發展
1.1 20世紀初至20年代
20世紀初至20年代,第一代中國作曲家靑主、蕭友梅、趙元任等為代表的出現,以及其所創作的一系列有影響的歌曲《大江東去》、《問》、《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是我國藝術歌曲起步的標志。我國藝術歌曲在20世紀初至20年代發展初期,便得到我國作曲家自身情感體驗的全面呈現,散發出時代的光芒。
1.2 20世紀30至40年代
20世紀30至40年代,于20年代成長起來的藝術歌曲創作家在我國樂壇變得更加活躍,藝術歌曲創作向更高層次發展。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有青主、黃自、劉雪庵、陳田鶴等。這一時期是抗日戰爭開始的時間,我國眾多新文藝工作將藝術歌曲作為有利武器,積極的致力于民族團結、民族抗日運動中,藝術歌曲創作者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抗日歌曲。
1.3 2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50-70年代,這一時期中國經歷了建國、文化大革命等對中國藝術歌曲創作影響重大的事跡,中國藝術歌曲在這一時期的發展經歷是十分曲折坎坷的。建國后,為了緩和國際社會形勢轉變所產生的各類矛盾,毛澤東于1957年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重要講話,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1]。隨后“反右”、“大躍進”等一系列運動相繼展開。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藝術歌曲創作者們仍舊恪盡職守的不斷探尋創作規律,探尋美妙創作途徑,經自身特有的眼光、情感表達來歌頌祖國歷經及人民生活實際。
1.4 20世紀80-90年代
20世紀80-90年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面順利召開,中國全面進入改革開放全新時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如雨后春筍般朝氣蓬勃。以藝術歌曲崛起為重要特點的80年代聲樂作品創作,出現了一大批優秀藝術歌曲作品。90年代以來,特別是在鄧小平發表南巡重要講話之后,在中國全面發展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下,藝術歌曲創作凸顯出多形式、多元化的發展態勢。藝術歌曲創作逐步得到國家高度的重視,全國各地全面展開各類專業音樂團體巡演活動,大型聲樂作品、民族器樂、理論探索等強盛進行。
2.20世紀8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特征
2.1主要創作技法
2.1.1西方現代作曲技法
以我國著名作曲家羅忠镕創作的《涉江采芙蓉》為代表的十二音作品,對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特征影響深遠[2]。十二音技法是由奧地利作曲家勛伯格創造的一種西方現代作曲技法,根據十二音技法,十二音于半音階中屬一致位置,把這十二個音構成一個相關稱作序列的音序。中國藝術歌曲創作通過將中國民族調式系統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充分相融,有效將十二音技法轉化為中國背景下應用。這種創新創作特征嘗試,為中國藝術歌曲創作開拓了新的視野,積極促進中國藝術歌曲創作向高水平發展。
2.1.2民歌音樂素材
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我國一系列音樂活動的盛行下,舉國搜集統一民間音樂事跡進行的如火如荼,少數名族音樂搜集統一工作也不斷全面展開。八十年代中國藝術歌曲作品中,眾多藝術歌曲創作中都以民歌音樂為素材。在八十年代我國全面開展搜集統一民間音樂工作的影響下,使得民歌音樂素材在藝術歌曲中占著高比例的份額,并為廣大藝術歌曲愛好者貢獻了眾多雅俗共賞、影響深遠的優秀作品。
2.1.3花腔旋律技法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藝術歌曲創作得到重新的重視,以作曲家尚德義作品為主要代表的一種新型藝術歌曲創作類型——花腔女高音獨唱歌曲創作得到有效的發展。花腔女高音獨唱歌曲創作,是在“四人幫”被粉碎,作曲家思想得以解放的環境下得以發展的。花腔旋律技法起源于十八世紀歐洲地區,花腔通過將器樂化旋律與聲樂藝術相結合,從而實現旋律的華彩。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特征中花腔旋律技法的運用,尚德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尚德義全方位研究、探索花腔旋律技法特征,得出了一套切合中國藝術歌曲創作實用的創作形式,為中國藝術歌曲創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增添了華麗的篇章。
2.2創作題材的選擇
2.2.1大自然題材
對大自然題材的推崇,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大自然為創作題材的中國藝術歌曲創作,通過將自然人為化,于現實感情、具體形態角度出發,將兩者有機融合在一起,賦予大自然以靈魂、精神、品質等,在大自然靈動的身軀中,反響著一個龐大的、永不停息的以及觸動人心的生命[3]。在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歷程中,這陣大自然題材推崇的勁風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有關大自然題材的藝術歌曲作品。
2.2.2愛情題材
早期,受我國封建觀念束縛,彰顯老百姓真實情感的愛情題材的藝術歌曲創作被貼上了負面標簽,鮮有創作者觸碰,尤其是在文革階段更是如此。隨著文革的結束,這一思想禁錮被思想新浪潮所推翻,以表現人與人相互間情感的題材的藝術歌曲煥然一新的出現在人們面前。創作者們通過愛情歌曲借喻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情感,含蓄表達對戀人的眷戀,向外共同創建美好生活的愿望。
2.2.3古現代詩詞題材
20世紀2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發展起步階段,以古現代詩詞為題材進行藝術歌曲創作深受廣大作曲家們歡迎[4]。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古現代詩詞藝術認知得到人們不斷的加強,古現代詩詞所蘊含的令人深思的藝術特質,律動的節奏、廣博的人生哲理以及美妙的韻律等,無不深深的吸引著作曲家們,并激發一代代作曲家的創作熱情,從而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
2.2.4歌頌祖國題材
在中國藝術歌曲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受百年歷史發展影響,祖國長期處于被壓迫的境遇下。50年代新中國成立、80年代改革開發,這這些新時期里,全國人民期盼祖國能夠繁榮昌盛。以表現祖國社會發展,全國人民期盼祖國富強為題材的藝術歌曲應運而生。
2.3主要風格特征
2.3.1個人特色鮮明
藝術歌曲創作者們創作、表演中所彰顯出來的持續穩定風格往往有個人特色鮮明的特點,這一特點在某種意義上是藝術歌曲創作者區別于其他創作者藝術個性的固有表現。個人特色鮮明是來自于創作者眾多藝術創作中凝結出的一種共同特征。8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音樂風格個人特色鮮明,在思想得到解放的作用下,藝術歌曲創作者不斷揣摩人們細膩情感,全面追求自身審美趣味[5]。這一時期個人特色在藝術歌曲創作中的凸顯,同樣是中國藝術歌曲繁榮的一種重要表現。
2.3.2時代特征明顯
藝術歌曲類似于其他藝術社會意識形態,一方面反映著真實社會生活,一方面又對社會真實生活發揮著反作用。藝術歌曲反映時代特征,當時時代無時無刻都不在發生著變化,因此藝術歌曲也隨之改變[6]。藝術歌曲創作者各個方面都會受到時代社會經濟、政治人文、思想浪潮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這一系列時代特征背景相關因素作用下,藝術歌曲創作者創作的作品無不表現出時代特征明顯的共同之處。
2.3.3地域風格多樣
我國是一個有著眾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地域的音樂風格必然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由于自然患者與人文因素的地域界限所塑造的人類生存區域分隔,造就音樂文化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特征[7]。由于不相一致的音樂文化環境與不相一致的地域內獨立形成的音樂藝術,帶來了音響形態產生了相對差異的特征,從而使人感受到地域風格多樣。
3.我國藝術歌曲的特色與發展
3.1反映時代風格
從中國藝術歌曲發展歷程來看,每一首藝術創作不僅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還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藝術歌曲在我國1919年新文化運動時期以激發新生活、新文化的理念得到傳播;在我國1949年建國前被作為激發舉國革命信念的強勁武器;在我國1978年改革開放實行背景下,為藝術家創作提供了有利契機,期間出現了多種多樣題材的藝術歌曲[8]。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歌曲反映時代風格的意識卻越來越薄弱了,而創作家要希望自身創作的作品被時代所銘記,其主要關鍵點就是要使其作品能夠充分關注時代。藝術歌曲反映時代風格,更是創作家民族責任感、榮譽感的良好體現。在我國現如今時代背景下,藝術創作環境優勢已遠遠優于從前,藝術創作者們務必要不斷開拓創新,結合生活實際,竭盡全力創作出能夠充分反映時代發展、進步的作品,促進我國藝術歌曲和諧發展。
3.2實現本土化創新
與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創作形式一樣,藝術歌曲同樣要面對開拓創新的問題。羅忠镕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應用創新手法將十二音體系用于進行藝術歌曲創作,為中國藝術歌曲自主創新開了影響深遠的一個好頭[9]。但是,現階段由于認為藝術歌曲為外來藝術門類,創作理念受束縛影響,中國藝術歌曲仍舊面臨創新力度不足的問題。雖然藝術歌曲是外來物,但是它本質就是一個音樂體裁,同時音樂是不分國界的。因此,我們應充分結合我國人民群眾的喜好,傳承的前提上創新,推行本土化創新,促進新時代中國藝術歌曲的全面發展。
3.3普及藝術歌曲
不同于為社會公眾所熟知的民族歌曲、通俗歌曲,介于藝術歌曲比較高的藝術性,很難被社會公眾所接受。由于社會觀念問題,藝術歌曲在我國的普及力度還尚顯不足。面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發揮藝術歌曲高藝術性的優勢,是實現藝術歌曲在我國全面普及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藝術歌曲創作者們要充分認識到,藝術歌曲創造是藝術歌曲普及的出發點。并且要充分明確藝術歌曲的重要意義,將全面普及、傳播藝術歌曲提上議程[10]。
4.結束語
總而言之,藝術歌曲創作特征、發展狀況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整體音樂文化發展水平的有利體現。中國藝術歌曲已經經歷了有百年的時間,這一個世紀的變遷,一方面見證了中國藝術歌曲發展走過的坎坷道路,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藝術歌曲發展收獲的成果。現如今,藝術發展形式百花齊放,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特征的全面研究分析,對中國藝術歌曲在這一時期發展做到良好的審時度勢,不斷提煉出有利的經驗、教訓,在未來的日子里,讓中國藝術歌曲在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劉 蕊.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歌曲特征分析和發展思考[J].作家雜志,2012,(7):185-186.
[2]唐慧霞.20世紀20-4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
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3]張偉. 論譚小麟的藝術歌曲——以《彭浪磯》、《正氣歌》兩首歌曲為例[D].南
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
[4]李文川. 趙元任、黃自藝術歌曲創作之比較研究[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0,(3).
[5]丁蜀還. 藝術歌曲完美呈現的途徑——以歌曲《飛天》為例[J].藝術教育,2012,(7).
[6]余峰. “西樂哉!”呼聲下的形上說——近代教育中的“樂歌”辯議[J].中國音樂, 2008,(1).
[7]秦大平.緩緩的過去 漫漫的未來——讀瞿希賢遺作雜感[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6).
[8] F.Schiller.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M].tr.R.Snell,London:Thoemmes Press,1994.10th,21st,23rd,27 thletter.
[9]羅藝峰.回到原點: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7,(10).
[10]梁茂春.論“文革”時期的藝術歌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