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德
摘 要: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農耕文明的產物。目前甘孜州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已岌岌可危,到了非保護不可的地步。
關鍵詞: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發展
一、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甘孜州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民間手工藝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濃郁的鄉土風情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這些民族手工藝品,不僅是甘孜州農牧區群眾謀生的手段之一,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一)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發展現狀
在藏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民族手工藝制作者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艱辛的努力,不僅創造了大量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物質產品,增加了農牧民群眾收入,也給后人留下了發展先進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資源,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占有重要的獨特地位。民族民間手工藝按使用功能劃分,可分為實用類手工藝、欣賞類手工藝、宗教祭祀類手工藝;按產品品種劃分,可分為金屬加工手工藝(包括金、銀、銅、鐵等冶煉加工),陶瓷手工藝,紡織印染手工藝,挑花刺繡服飾縫制手工藝,金銀首飾加工手工藝,竹藤毛編織手工藝,木器制作雕刻及建筑裝飾手工藝,唐卡畫繪制及裝飾手工藝,獸骨角加工手工藝,民族樂器制作手工藝,藥泥藏式面具加工手工藝等。在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品種就多達300余種,不僅銷往康區和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區,有的還遠銷印度、尼泊爾、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極具市場開發潛力。
(二)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產品特點
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產品,制作簡煉粗獷、純樸自然,圖案裝飾性強,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工藝技巧各具特色,極具鄉土品質,特別是一些傳統生活用具、佛具和裝飾品工藝,工細精巧,獨具匠心,謹嚴雅致,堪稱絕技。綜合起來,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民族性。甘孜州傳統民族民間手工藝業具有十分濃厚的民族特性,州內從事民族民間手工藝生產的企業或個體經營戶絕大部分都是州內的藏民族。
2.特需性。生產產品的民族特需性表現在藏民族對藏族傳統文化的價值特需上,也就是說這些產品能展現藏民族的日常生活風尚、獨特的審美需求及濃厚的宗教意識。
3.狹小性。州內現有民族民間手工藝品除部分遠銷國外及國內其他地區外,多數手工藝品的銷售市場和加工市場都局限在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各藏區,導致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市場狹小。
4.落后性。目前,州內民族民間手工藝從業者的文化結構普遍低下,生產技術相對落后,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生產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5.流動性。從事民族民間手工藝者大多數都是當地農牧民,流動性大,其中有部分從業人員農閑時從事手工藝,農忙時回家務農。還有一些只是為了學手藝,一旦手藝學成,就另起爐灶自行發展。
二、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甘孜州豐富的民族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產品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巨大的經濟潛力。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強烈沖擊下,現狀不容樂觀,其保護、開發和利用存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思想認識和創新發展意識不夠
個別單位和個人沒有從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加強民族民間手工藝發展和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為保護民族民間手工藝是文化部門或其他部門的事,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門和文化部門對民族民間手工藝保護工作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缺少計劃,缺少措施,造成資金投入渠道單一,再生產資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生產設備落后,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在品牌打造方面,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以至品牌也被他人或別的地方搶先注冊。還有一些領導、單位和個人甚至對民族民間手工藝發展存在誤解,將從事手工藝的藝師視作普通匠人而非藝人對待,嚴重影響和阻礙了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的保護和發展。
(二)從業人員青黃不接,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的生產組織形式仍然處于落后狀態,沒有形成一支穩定的研發隊伍和成熟的技術人才隊伍,許多民族民間手工藝由于是獨門絕技,口授身傳,往往隨著民間藝人的離世而消亡,“因人而存”、“人去藝絕”的現象大量存在。目前,支撐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生產的中堅力量,年齡大多都在50歲以上,而40歲左右年齡的高級技師出現斷層。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年輕人中愿意從事傳統手工藝的人越來越少(城鎮附近或經濟條件較好的鄉村尤為明顯),得到大師真傳并能出成果的年輕藝人更少。隨著藝人年齡的增大,一部分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如享有盛名的新龍藥泥藏式面具、德格麥宿片區的氆氌、土陶等民族手工藝,因保留這些技藝的藝人均已年老體弱,沒有傳人或傳人的技藝遠遠低于藝師,使這些手工藝的生存和發展面臨極大的困難。
(三)民族民間手工藝資源面臨流失
由于對民族民間手工藝精品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一些優秀的民間手工藝制品在州內已經罕見。如白玉縣河坡鄉的民間手工藝品弓、矛、箭等,在州內已逐漸銷聲匿跡,而在州外卻出現了我州民間手工藝精品。這對于后人學習研究、繼承傳統文化和優秀技藝帶來一定困難。同時,由于一些民族民間手工藝缺乏市場或市場開拓不力而逐漸萎縮,在得不到足夠重視和有效保護的情況下,面臨著“今天鮮活存在,明天蕩然無存”的危險。加之,有些民間手工藝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改變與市場經濟的沖擊,開始萎縮甚至消亡。另外一些以次充好的產品大行其道,損害了民間手工藝的聲譽,使得許多有民俗文化價值的工藝品自然貶值,抹殺了真正富有民族特色和獨創性的傳統工藝的發展。
(四)市場發育程度低,市場占有率低
雖然許多手工藝品有很強的實用性、觀賞性和收藏價值,但由于市場發育程度低,沒有形成完善的產品營銷網絡,很難進入主流銷售領域,加之缺少必要的宣傳窗口、展示平臺和銷售渠道,甘孜州眾多的優秀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目前是“養在深閨無人知”,如在康定、瀘定、丹巴等旅游集中地區,本地群眾和外來旅客難得一睹有名的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藝品的“芳容”,更談不上有機會購買或收藏這些手工藝品。又如,新龍縣藥泥藏式面具經過幾十年的沉寂,2004年在縣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目前已取得了3項國家專利,并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藥泥藏式面具模具,使其品種一下子由過去的10余種發展到現在的近200種,但在偌大的城鎮市場難覓其“身影”。如果這種境況得不到改變,沒有了知名度和市場的支撐,其命運只能是沒落。
(五)缺少專門的機構和必要的經費
目前,尚沒有一個部門對民族民間手工藝的產業規模、從業人員、投入產出以及不同類型民族民間手工藝文化的經濟運作方式和效益進行量化分析和評估,當然更談不上有計劃、有步驟、有保護地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另外,民族民間手工藝管理的專門機構、隊伍的設立,保護民族民間手工藝珍貴資料所需的硬件設施,以及開發等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經費。但是經費不足,也是當前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保護與開發工作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三、我州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發展對策建議
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的生存現狀令人擔憂,保護與開發刻不容緩。因此,我們要樹立發展觀念,創新管理機制,為民族民間手工藝產品的開發拓展空間,構建平臺。
(一)加大宣傳力度,推進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發展
每一個民族手工藝品種都凝聚著幾代藝人的心血,飽受歷史洗禮,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傳統手工藝的湮滅,意味著傳統文化的斷層。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和加強民族民間手工藝的宣傳。
1.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民族民間手工藝保護、開發在甘孜州實施工業強州和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強全社會和廣大群眾的對民族民間手工藝的保護意識,動員社會力量和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民族民間手工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共同推動民族民間手工藝和民族文化的繁榮。
2.對為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藝師,應大張旗鼓地予以表彰、獎勵,不斷提高藝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
3.積極組織開展對外交流活動,鼓勵藝人和民族民間手工藝企業參加各類有影響的展銷活動。
4.通過網絡、銷售窗口以及手工藝的比賽、評獎等渠道和方式來宣傳、展示甘孜州優秀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吸引廣大群眾和中外游客參觀購買,擴大我州民族民間手工藝在國內外的影響。
(二)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統籌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的管理
做好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機構、人員、經費,加強管理。
1.要明確民族民間手工藝業的管理機構、人員、經費,有效協調各方資源形成整體合力,共同解決民族民間手工藝保護、開發與利用的矛盾;
2.要明確民族民間手工藝的保護范圍,既要有一定的標準,避免過多過濫,又要確保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較高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優秀民族民間手工藝入圍。
3.要建立保護名師名藝及培養人才制度,確保民族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后繼有人。
4.要建立民族民間手工藝精品和工藝師的評審與命名制度,有效防止“假大師”和“假精品”的出現,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給藝師以良好的創作氛圍,給精品以良好的生存空間。
(三)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民族民間手工藝發展能力
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發展還比較脆弱,在一定時期還需要政府的投入,但一定要克服長期普遍存在的“等、靠、要”的思想,切實轉變觀念,增強民族民間手工藝自身的生產發展能力,培植地方財源。要從發展效益型經濟的高度來要求民族民間手工藝企業,在轉換經營機制上下功夫,增強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這就需要民族民間手工藝在保持原有產品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反映民風民俗和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根據市場信息和時代需求,加快技術創新,以滿足具有不同愿望的消費者需求。同時,要從民族民間手工藝生產、管理、技術水平的實際出發,引進必要的先進技術、設備,通過市場預測和科學論證,有目標地進行新產品開發。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民族民間手工藝業朝著現代化企業的方向順利發展。
(四)注重人才的保護與培養,推進民族民間手工藝業健康發展
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的從業人員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流動性較大,非常不利于規模化發展。只有在規范化的前提下形成一批成熟的、穩定的民族民間手工藝的產業工人,才能保證民族民間手工藝步入持續、健康發展軌道。政府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努力改變民族民間手工藝隊伍后繼乏人的現狀,力爭盡快培養出一批素質較高、技藝成熟和穩定的民族民間手工藝人。對長期從事民族民間手工藝制作、成就卓著的藝師,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并授予一定的榮譽稱號。要針對瀕臨失傳或具有重要價值的民族民間手工藝,要實行搶救性保護。考慮到藝師(特別是老藝人)傳經授藝存在的經費、場地等問題,建議盡快建立民族民間手工藝發展專項資金予以扶持。加強中青年骨干的培養,積極引導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人員拜師學藝。
(五)正確處理保護、開發與利用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生命力,就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由于大多數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實用功能不強,材料利用率低,生產周期長,工藝要求苛刻,售價高,決定了它的消費對象只能是少數人、小范圍,生產也只能是小打小鬧。因此,要正確處理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既要防止民族民間手工藝資源破壞性開發,又要克服封閉式保護的弊端;同時既要提倡手工藝品的“原汁原味”,又要考慮把手工作坊做大做強,解決手工藝生產企業和藝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在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生產中,堅持走“以精品促產品,以產品養精品”之路。用精品的聲譽為大眾產品樹品牌,提高知名度,打開市場銷路,實現經濟效益。這樣,有了一定的實力作支撐,企業或藝人們才有能力培養人才、創作精品,以市場化的產品養工藝精品。在注重保護民族民間手工藝資源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同時,充分發揮民族民間手工藝資源的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做好開發利用工作,促進產業發展,擴大市場份額,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