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繼雄
湄洲南隅,矗立著一座歷經六百余年,素有“海濱鄒魯”之譽的漁商重鎮——峰尾。峰尾古稱“烽火島”,又稱“圭峰”,因后人仰慕元代先賢盧琦(號“圭峰”)而立此名。相傳半島是“蜂穴”,位于湄洲灣南岸尾端,“蜂”與“峰”諧音,故曰
“峰尾”。
一、海國文明與峰尾古城
峰尾半島負山控海,圭峰塔始建于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古塔上鐫刻對聯“作東南巨鎮,起海國文明”,至戍申年(1488年)元代入峰始祖黃源修之五世孫黃雅質與鄉賢陳元良、林予登(人稱“三君子”)合力重修圭峰塔,現存的橫披“圭峰塔”三字為清代重刻,而兩邊豎立的石刻對聯及塔檐、翹脊、平座、塔剎和塔內石佛浮雕多為元代塔身石構件。
峰尾人早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從最早的“赤手捕魚、拾貝為食”到后來的依海搭竂,伐木為舟,捕魚作業從初期的“舉竿”“牽流”“腰纏”“手撒網”發展為“連家船”生產。有史冊記載:“唐景云年間(705年-712年)峰(圭峰)沙(沙格)二澳鉤釣漁業相繼發展。”《泉州漁業專輯》載:“峰、沙在宋代中期就有捕魚人家往福建寧府一帶生產。”五代兩宋時,當朝推行“興漁墾農”政策,峰尾人在淺海區內“圍堰蓄魚”,“豎籬竭魚”及“壘石殖礪”等作業,初步發展內海灘涂養殖。宋代名臣蔡襄在泉州任內造洛陽橋時,就將他自小時在峰尾外祖盧仁家所見的“壘石殖蠣”巧妙地改進為“蠣房固基法”用于加固橋墩。
至元朝,峰尾有李、洪、黃等漁戶在近海及駕船到湄洲島附近布設“定置網”,(稱“紅礁網”)和“鱟尾網”“豎桁網”等,同時興起海上流動釣捕生產。元代圭峰著名詩人盧琦曾為此作詩《漁樵共話圖》:“樵夫初下山,漁夫才泊船……。”
至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峰尾設河泊所。明史還記載:“福建釣船在浙江、閩之福清、莆田南海,人善釣;每到八、九月聯船入釣,動經數佰,蟻結蜂聚,正月方歸。”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海禁,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峰尾已有100多艘較大漁船轉浙生產。至民國三十五年(1924年)有160多艘常年停泊在浙江嵊山、大洋山、小洋山,并在小洋山北澳建一座供奉“海國女神”劉益娘的“姑媽宮”,在平陽山外建一 “海神廟”。因此小洋山北澳被當地人稱為“峰尾澳”,沈家門荷外被稱為“峰尾街”。
至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峰尾人還在浙沈家門設“八閩會館”、“圭峰會館”,在石浦延昌前創辦“惠英”、“惠群”簡易小學,在溫州開建“順興船塢”。在上海開設“公泰興商行”等。
明嘉靖(1522年-1566年)倭患猖獗,少數漁民駕船往臺灣,與臺灣當地人有婚嫁關系,峰尾民間還流傳不少方言:如“龜港洗衫(感)到淡水拖”,“乙辛申戍到鹿港差仿佛”等。至臺灣回歸時,峰尾“金萬成”、“金萬順”黑舶五槍堰漁商船還再次直航基隆港,臺灣“民本號”汽船也停泊峰尾澳為漁商船引航入臺。因此,歷史上峰尾素有“臺灣興”、“沈家門興”和“峰尾小上海”之稱譽。
二、泉州 “海上絲路”與峰尾古船
1974年從泉州后諸港出土的宋代遠洋貨船殘體及1982年試掘的泉法石宋代古船中就可證實當時泉州所造的木帆海船已采用成熟的古式官船“船殼法”和水密隔艙結構,尤以王氏(王堯)和黃氏造船世家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因擅長建造遠洋木帆船而著稱于世。宋元時期泉州已有東北、東南、西南等三條海外航線,而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和湄洲灣是構成古刺桐港疏通貨運物資的重要港灣通道。
明朝1405年-1430年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圭峰黃氏造船世家功不可沒;據《圭峰黃氏族譜》載:“時任船隊‘忠武衛的黃參(福建長樂塘嶼人)向鄭和力薦峰尾黃氏造船人參與組織策劃規模龐大……”圭峰黃氏造船人夜以繼日揮斧拉鋸,為船隊組成立下汗馬功勞。至1556年鄭成功準備北伐東征,圭峰造船大師“黃都”又受命為鄭成功筑演武亭和建造戰船。至康煕二十八年(1682年)峰尾黃都公又被清廷任命為“道憲廈廠軍工匠首領”,繼續為施瑯的福建水師建造戰船。據《圭峰黃氏族譜》載:“圭峰黃氏造船人傳至134代輩行文三句:邦基初唐開寶盛,傳家奕世符昌運,億萬斯年記永清。”
始建于明代的峰尾義烈廟內有一對清代重修時的透雕輝綠巖殿柱,左右石柱上鐫刻有一對精美的“中國結”和一幅明代留存下來的對聯:“植節明朝圭峰毓瑞,宣靈海國湄島生身”。對聯意涵明代“海國女神”峰尾姑媽劉益娘與“海上女神”湄洲媽祖林默娘;這二位都是由圣上褒封的“海上女神”。
三、峰尾古城與抗倭御敵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建峰尾守御所,經歷代加固拓建,于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年)建成大環城,城垣周圍長300多丈(1000余米),城墻闊3丈(19米),高4丈(12米);城堞上筑有防御垛堰,每距2米一個,共600多個;城墻上設人行道,寬2米;東西南北各開辟城門,并修建譙樓1座;城外有護城河,“大埭”、“建池”等為護城河的天然蓄水池;城內建筑林立,石鋪街道四向縱橫,有東、西、南街和中街、后街,市肆
繁榮。
14-16世紀時,日本倭寇大肆侵擾我沿海各地,俞大猷和戚繼光和劉顯分率三路大軍會同剿倭,峰尾“黑舶五槍堰”漁商船憑借自身優勢,從海上迂回出擊,配合大軍擊潰倭寇,戚繼光在峰尾古城題勒:“鎮海永勝、鎮峰永全”八個大字。
峰尾城是泉港歷史上惟一的古城。地域雖不大,但地理險要,為南北水陸交通要沖,向為海防要地、惠安之門戶。然在1939年春抗戰期間,因成為日本飛機轟炸目標,被當局命令拆除。如今峰尾古城僅存少許見證滄桑的古城基石,以及地標圭峰塔和“城內”、“城外”等諸地名,供后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