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耐
摘 要:2009年11月8月,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委托湖北大華房地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承擔落雁路道路工程建設項目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該建設項目屬于武漢市一般建設項目,征地面積101870.6 m2(152.8畝)。
關鍵詞:東湖落雁路 地災 評估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098-04
本次工作的主要目的:對落雁路道路工程建設項目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建設場地和規劃區范圍內,各類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和危害程度逐一進行初步現狀評估,對工程建設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類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別進行初步預測評估;根據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對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綜合評估,對建設場地適宜性做出評價,并對已有或可能產生地質災害的建設用地提出相應的防災減災對策、措施和建議。
本次評估工作主要依據國土資發[2004]69號文《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以下簡稱“技術要求”),并結合委托書要求,確定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務如下:
(1)基本查明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尤其是不良的地質環境條件;
(2)基本查明評估區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規模等特征,以及對該建設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影響,并進行現狀評估;
(3)根據工程建設項目特點,分析該建設工程是否引發加劇地質災害,以及其對建設工程可能產生的危害和影響,并進行預測評估;
(4)根據地質災害的現狀、可能引發加劇地質災害及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特點進行綜合評估,并進行項目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
(5)針對地質災害特點,提出防治的對策措施和建議。
1 評估工作概述
(1)工程和規劃概況與征地范圍
落雁路道路建設項目工程分兩段,第一段南起東湖雁中咀,沿老落雁路,穿團子山、李家大灣、先鋒村東接武漢站配套工程改移道路止點;第二段西起武漢站配套工程改移道路止點,經龔家嶺村東止王青路。道路全長4440 m,占地約101870.6 m2(152.8畝),項目征地范圍位于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湖光村、先鋒村、龔家嶺村,平面位置見《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落雁路道路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圖》(圖表編號01)。評估區有多條公路與外界相通,交通較為便利(見圖1 交通位置圖)。
(2)以往工作程度
評估區隸屬于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前人在該區進行了一定的地質調查、勘察工作,主要有湖北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1965年編寫的1∶200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武漢幅)》、湖北省地質礦產局1985年編制的1∶50000《武漢市地質圖》、湖北省區調所1985年編制的1∶50000《武漢市基巖地質圖》、湖北省地方標準《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規程》DB42/169-2003附錄E《湖北省主要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上述工作的成果資料為本次評估工作提供了較詳盡的基礎資料。
(3)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評估項目按照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2004]69號文《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附件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的規定進行,于2009年11月8日接受任務。整個評估工作分為搜集分析資料、野外實地調查、室內說明書編寫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項目組收集了《武漢市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勘查報告》(1∶5萬)、《武漢市地質圖》(1∶5萬)、《武漢市地質圖系》(1∶10萬)、《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2004—2015年),對工程布局和地質環境條件進行了初步分析,確定了野外調查工作重點;第二階段,項目組以委托單位提供的1∶2000武漢市落雁路道路 建設用地勘測定界圖為底圖,對擬建場地進行地質災害調查和地質環境條件調查,調查范圍向周邊各延伸25.00 m,采用專項環境地質測繪、實測剖面等手段,對評估區進行了比例1∶2000的地質測繪。調查了評估區內地質環境條件: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等。
野外調查工作、收集的相應地質資料達到了有關技術規定和要求,為編寫本評估說明提供了可靠依據。
(4)評估范圍與評估級別的確定
①評估范圍
本次評估范圍依據業主提供的規劃用地范圍進行,為全面查清建設用地地質環境條件,本次評估工作在實際規劃用地范圍的基礎上向兩側適當擴大,擴大距離約25.00 m,評估面積為309250.0 m2;由于評估區無明顯地質災害現象,故場區地質災害調查范圍為評估范圍。
②評估級別的確定
評估區行政區劃隸屬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湖光村、先鋒村、龔家嶺村。根據湖北省地方標準《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規程》DB42/169-2003附錄E《湖北省主要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依據《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年—2015年)》的《湖北省地質災害分布和易發程度分區圖》,評估區位于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地質災害較易發區,易發指數4.05。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級地階貌單元,線路南、南西部地處東湖湖區;中、東部沿線主要分布為居民區、漁場等。場區地貌較平坦、開闊,線路南西低,北東高,最高點39.60 m,最低點20.80 m,高差18.80 m,沿線湖區水深一般1.2~3.50 m,地形坡度小于10 °,地形較簡單,地貌類型單一。
評估范圍內地質災害不發育;基巖主要為白堊~第三系東湖群(K-E)dn粉砂質泥巖。場區未發現斷裂,地質、構造簡單,巖土類型單一,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一般;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場區屬低震級地區。endprint
綜上所述,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屬于簡單區。擬建工程項目為改建城市支路,屬一般建設項目。
根據國土資發[2004]69號文《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附件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的有關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標準,確定本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三級。
2 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地貌單元,線路南、南西部地處東湖湖區;中、東部沿線主要分布為居民區、漁場等。場區地貌較平坦、開闊,線路南西低,北東高,最高點39.60 mm,最低點20.80 mm,高差18.80 mm,沿線湖區水深一般1.2~3.50 m,地形坡度小于10°,地形較簡單,地貌類型單一。
(2)氣象水文
武漢市地處我國東南季風氣候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具有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日照時間長、水量充沛、雨熱同季的氣候特征。
武漢市年平均氣溫為15.8~17 ℃,一般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2~5 ℃,極端最低氣溫-18.1 ℃(1977年1月30日),7、8月為最熱月份,月平均氣溫為29 ℃,最高氣溫常在35 ℃以上,極端最高氣溫為41.3 ℃(1934年8月10日)。
武漢市年降水量在1100~1450 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41%,3~5月占33%。暴雨多集中在5~8月,最大日降水量332.6 mm(1959年6月8~9日),最大年降水量2107.1 mm(1889年),最小年降水量575.9 mm(1902年)。最大風速為29.6 m/s,風向西北,最大風力為10級,大風以4月最多,9、10月最少。
2000年武漢市春旱嚴重,市區春旱為120年以來罕見,2月、3月全市降水量僅90.3 mm,為1880年以來最少年份,氣溫偏高,蒸發量大,地表干旱,地下水位下降。
2004年武漢市年降水量1572.2 mm,降水多集中在4~8月,占全年的80%,最大月降水量435.7 mm(7月),最小月降水量1.3 mm(10月)。
評估區屬湖積~二、三階地地貌單元,區內大量水域分布—東湖,土層滲透性弱,大氣降水直接排向東湖,少量雨水入滲地下,補給地下水。地下水較豐富,其補給源主要為大氣降水。
(3)地層巖性
根據本次評估區地質環境調查及區域地質資料,評估區第四系土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Q4l)沖淤積成因的淤泥質粘土,上更新統(Q2al+pl)粘性土,零星分布人工填土(Qml),基巖主要為白堊~第三系東湖群(K-E)dn泥質粉砂巖。
①人工填土(Qml)
填土(Qml):黃褐色,主要成分為粘性土等,為人工堆積而成,力學性質不均勻,厚度0.50~1.00 m,該層在評估區局部分布。
②淤泥質粘土(Q4l)灰~灰褐,軟~流塑,飽和,含有機質,具嗅味,夾薄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場區分布于湖區,厚度0.50~1.00 m。
③第四系中更新統沖洪積粘性土(Q2al+pl)
粘土(Q2al+pl):黃褐色,棕紅色,硬塑狀,土層粘性較強,上部含少量鐵錳質結核,下部棕紅色土層含灰白色高嶺土條帶,局部呈團塊分布,局部夾粒徑10~20 mm的次棱角狀角礫。該層在評估區普遍分布,層厚15.00~25.00 m。
④基巖
白堊~第三系東湖群(K-E)dn泥質粉砂巖赭紅色,粉粒結構,厚層狀構造,巖層傾角較陡,約45°。該層在評估區呈帶分布。
3 地質構造與地震
評估區位于秦嶺褶皺系一級大地構造單元(Ⅰ)桐柏—大別中間隆起(Ⅰ2)桐柏山復背斜(Ⅰ21)之新洲凹陷(Ⅰ21-3)的西南部,區域上屬揚子準地臺二級大地構造單元(Ⅱ)下揚子臺拗(Ⅱ3),于武漢臺褶帶(Ⅱ31)之武漢臺褶束(Ⅱ31-1)(見圖3)。
武漢市區位于淮陽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與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由于受燕山運動南北向水平擠壓應力作用,致使古生代及早三疊系地層形成一系列近東西向的緊密線狀褶皺,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壓性、扭性斷裂。
評估區地理位置位于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轄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武漢市1:5萬地質圖》及說明書,評估區周邊大的褶皺和斷裂自南向北依次發育有:黃龍山倒轉背斜(21)、豹子懈倒轉向斜(20)、富家灣扇形背斜(19)、法徐村正斷層(F43)
距評估區最近的黃龍山倒轉背斜(21)位于評估區西北部約1 km,法徐村正斷層(F43)距離評估區>3 km。另外,據1:50000《武漢市基巖地質圖》,在評估區北部約1.5 km發育有二條不明性質斷裂;在評估區西部推測發育有數條斷層,此類推測斷層均隱伏于第四系覆蓋層下部,性質不明。
綜上所述幾類斷層或距評估區距離較遠,或隱伏地下深處,且均為古斷層,未發現活動跡象,對評估區基本無影響,評估區目前處于穩定狀態,區域穩定性較好。
武漢市地震活動頻繁,但多屬弱震、遠震,并具有震級小、烈度偏高的特點。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的規定,武漢市地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 g。
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及特征
根據評估區內巖土工程特征,將區內巖土體劃分為松散巖類、碎屑巖二類。
(1)松散巖類(Q)
①人工填土(Qml):黃褐色,主要成分為粘性土等,為人工堆積而成,力學性質不均勻,工程性能較差,該層在評估區局部分布。
②淤泥質粘土(Q4l)灰~灰褐,軟~流塑,飽和,含有機質,具嗅味,夾薄層淤泥質粉質粘土,w=30.80%~45.2%,濕重度ν=16.8~19.2 kN/m3,孔隙比e=1.113~1.318,fak=45~70 kPa,Es=2.8~3.2 MPa,工程性能較差,分布于水塘區,厚度0.50-1.00 m。endprint
③粘土(Q2al+pl):黃褐色,硬塑狀,土層粘性較強,承載力較大,具中等壓縮性,6 m以上土層自由膨脹率27%~38%,含水量w=22.5%~32.2%,濕重度ν=16.8~19.2 kN/m3,孔隙比e=0.713~1.118,fak=200~350 kPa,Es=5.1~13.2 MPa,工程性能一般,該層在評估區表層普遍分布,層厚4.00~6.00 m。
(2)碎屑巖類
白堊~第三系東湖群(K-E)dn泥質粉砂巖赭紅色,粉粒結構,厚層狀構造,巖層傾角較陡,約45 °。該層在評估區呈帶分布。承載力較高,工程性能較好。frk=350~700 kPa。
(3)水文地質特征
評估區水文地質條件單一。無大型沖溝,地表水主要為東湖湖水,大氣降水主要匯入東湖,少量入滲地下,補給地下水。
評估區地下水類型按其埋藏條件主要為上層滯水,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和東湖水補給。
上層滯水:賦存于上部人工填土中,無統一自由水面,接受大氣降水和東湖水及地面排水的垂直下滲補給,水量一般較小。
根據地區經驗及區域水文地質資料,評估區內地下水對砼無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對鋼筋砼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
(4)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評估區現狀為落雁路及延長部分,道路沿線主要為湖區、魚場,民居,無工業建筑,基本保持自然地貌。總體上看評估區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對地質環境影響較小。
4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貌地單元,場區地形較緩,地形坡度均<10 °,多在1~3 °之間。據區域資料和本次調查訪問、鉆探成果,場區未發現巖溶塌陷地質災害場區也不存在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其它不良地質現象,人類活動亦較少。故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質災害現狀危險性小。
5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1)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評估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地貌單元,場區地形較緩,地形坡度均<10 °,多在1~3 °之間,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建設用地在建設過程中將予以人工回填、整平,但由于場地較平坦,回填、整平工程量較小,不會形成較高的邊坡,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建設用地西部湖區地段分布有厚度較小的軟土,湖區部位回填后,工程建設時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路基挖方取土所形成的陡坎和低洼處回填后也可能產生地基不均勻沉降,但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該場區分布的粘性土層強度高、厚度大,透水性差,總體衡量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評估區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現狀地質災害。
評估區下伏泥質粉砂巖,同樣具有較高的強度,穩定性好,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評估區巖土層第(2)層為第四系中更新統沖洪積(Q2al+pl)的粘性土,層厚7.70~14.20 m,上部5 m土層自由膨脹率為18%~41%,局部具弱膨脹性,工程建設時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低層建筑物的開裂、變形,對建筑物有一定影響。
建設用地部位地段分布有厚度較小的軟土,魚塘部位回填后,工程建設時處理不當均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
因此,在評估區范圍內,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6 地質災害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
(1)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地貌單元,場區地形較緩,地形坡度均<10 °,多在1~3 °之間,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現狀地質災害,現狀不良地質現象不發育,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小。
工程建設時存在對場地的回填、整平,但規模較小,不會形成較高的邊坡,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魚塘部位回填后,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但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綜上所述,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建設場地適宜性分區評估
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質構造簡單,地層巖性變化較小,下伏基巖普遍分布泥質粉砂巖,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建設場地應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適宜區,建設用地里部分湖區地段回填后,工程建設時處理不當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和局部塌陷問題。因此,該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建設用地適宜。
(3)防治措施及建議
評估區未發現地質災害,但存在不均勻沉降、局部塌陷等巖土工程地質問題,建議工程建設時采取以下措施:
①工程建設前,應進行詳細地質勘察,詳細查明建設用地巖溶發育情況,對項目進行合理的規劃,或避讓或采取防治工程措施。
②建筑物設計應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有關條文采取相應抗震措施。
③盡量避免抽取地下水。
④工程建設盡量避免大挖大填。
⑤建筑物基礎埋置深度應大于大氣急劇影響深度。
⑥建筑物地基處理應充分考慮不同強度巖土層間的不均勻沉降問題。
⑦工程建設時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及時疏排地表水,預防暴雨災害,防止浸泡沖刷地基。
7 結語
(1)評估區地形較簡單,地貌類型單一;場區無斷裂通過,地質、構造,巖土種類簡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場區屬低震級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屬于一般復雜區,擬建工程項目屬一般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確定為三級。
(2)擬建工程建設用地面積為101870.6 m2,評估、調查面積為309250.0 m2。
(3)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小,地質災害現狀危險性小。
(4)評估區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等。
(5)評估區擬建場地為建設用地適宜區。
(6)本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不可替代工程建設各階段地質勘察工作及相關評價工作。只能作為該項目地質概況摸底,供決策人作為新建該項目的依據。endprint
③粘土(Q2al+pl):黃褐色,硬塑狀,土層粘性較強,承載力較大,具中等壓縮性,6 m以上土層自由膨脹率27%~38%,含水量w=22.5%~32.2%,濕重度ν=16.8~19.2 kN/m3,孔隙比e=0.713~1.118,fak=200~350 kPa,Es=5.1~13.2 MPa,工程性能一般,該層在評估區表層普遍分布,層厚4.00~6.00 m。
(2)碎屑巖類
白堊~第三系東湖群(K-E)dn泥質粉砂巖赭紅色,粉粒結構,厚層狀構造,巖層傾角較陡,約45 °。該層在評估區呈帶分布。承載力較高,工程性能較好。frk=350~700 kPa。
(3)水文地質特征
評估區水文地質條件單一。無大型沖溝,地表水主要為東湖湖水,大氣降水主要匯入東湖,少量入滲地下,補給地下水。
評估區地下水類型按其埋藏條件主要為上層滯水,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和東湖水補給。
上層滯水:賦存于上部人工填土中,無統一自由水面,接受大氣降水和東湖水及地面排水的垂直下滲補給,水量一般較小。
根據地區經驗及區域水文地質資料,評估區內地下水對砼無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對鋼筋砼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
(4)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評估區現狀為落雁路及延長部分,道路沿線主要為湖區、魚場,民居,無工業建筑,基本保持自然地貌。總體上看評估區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對地質環境影響較小。
4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貌地單元,場區地形較緩,地形坡度均<10 °,多在1~3 °之間。據區域資料和本次調查訪問、鉆探成果,場區未發現巖溶塌陷地質災害場區也不存在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其它不良地質現象,人類活動亦較少。故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質災害現狀危險性小。
5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1)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評估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地貌單元,場區地形較緩,地形坡度均<10 °,多在1~3 °之間,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建設用地在建設過程中將予以人工回填、整平,但由于場地較平坦,回填、整平工程量較小,不會形成較高的邊坡,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建設用地西部湖區地段分布有厚度較小的軟土,湖區部位回填后,工程建設時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路基挖方取土所形成的陡坎和低洼處回填后也可能產生地基不均勻沉降,但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該場區分布的粘性土層強度高、厚度大,透水性差,總體衡量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評估區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現狀地質災害。
評估區下伏泥質粉砂巖,同樣具有較高的強度,穩定性好,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評估區巖土層第(2)層為第四系中更新統沖洪積(Q2al+pl)的粘性土,層厚7.70~14.20 m,上部5 m土層自由膨脹率為18%~41%,局部具弱膨脹性,工程建設時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低層建筑物的開裂、變形,對建筑物有一定影響。
建設用地部位地段分布有厚度較小的軟土,魚塘部位回填后,工程建設時處理不當均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
因此,在評估區范圍內,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6 地質災害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
(1)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地貌單元,場區地形較緩,地形坡度均<10 °,多在1~3 °之間,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現狀地質災害,現狀不良地質現象不發育,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小。
工程建設時存在對場地的回填、整平,但規模較小,不會形成較高的邊坡,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魚塘部位回填后,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但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綜上所述,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建設場地適宜性分區評估
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質構造簡單,地層巖性變化較小,下伏基巖普遍分布泥質粉砂巖,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建設場地應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適宜區,建設用地里部分湖區地段回填后,工程建設時處理不當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和局部塌陷問題。因此,該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建設用地適宜。
(3)防治措施及建議
評估區未發現地質災害,但存在不均勻沉降、局部塌陷等巖土工程地質問題,建議工程建設時采取以下措施:
①工程建設前,應進行詳細地質勘察,詳細查明建設用地巖溶發育情況,對項目進行合理的規劃,或避讓或采取防治工程措施。
②建筑物設計應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有關條文采取相應抗震措施。
③盡量避免抽取地下水。
④工程建設盡量避免大挖大填。
⑤建筑物基礎埋置深度應大于大氣急劇影響深度。
⑥建筑物地基處理應充分考慮不同強度巖土層間的不均勻沉降問題。
⑦工程建設時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及時疏排地表水,預防暴雨災害,防止浸泡沖刷地基。
7 結語
(1)評估區地形較簡單,地貌類型單一;場區無斷裂通過,地質、構造,巖土種類簡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場區屬低震級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屬于一般復雜區,擬建工程項目屬一般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確定為三級。
(2)擬建工程建設用地面積為101870.6 m2,評估、調查面積為309250.0 m2。
(3)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小,地質災害現狀危險性小。
(4)評估區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等。
(5)評估區擬建場地為建設用地適宜區。
(6)本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不可替代工程建設各階段地質勘察工作及相關評價工作。只能作為該項目地質概況摸底,供決策人作為新建該項目的依據。endprint
③粘土(Q2al+pl):黃褐色,硬塑狀,土層粘性較強,承載力較大,具中等壓縮性,6 m以上土層自由膨脹率27%~38%,含水量w=22.5%~32.2%,濕重度ν=16.8~19.2 kN/m3,孔隙比e=0.713~1.118,fak=200~350 kPa,Es=5.1~13.2 MPa,工程性能一般,該層在評估區表層普遍分布,層厚4.00~6.00 m。
(2)碎屑巖類
白堊~第三系東湖群(K-E)dn泥質粉砂巖赭紅色,粉粒結構,厚層狀構造,巖層傾角較陡,約45 °。該層在評估區呈帶分布。承載力較高,工程性能較好。frk=350~700 kPa。
(3)水文地質特征
評估區水文地質條件單一。無大型沖溝,地表水主要為東湖湖水,大氣降水主要匯入東湖,少量入滲地下,補給地下水。
評估區地下水類型按其埋藏條件主要為上層滯水,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和東湖水補給。
上層滯水:賦存于上部人工填土中,無統一自由水面,接受大氣降水和東湖水及地面排水的垂直下滲補給,水量一般較小。
根據地區經驗及區域水文地質資料,評估區內地下水對砼無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對鋼筋砼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
(4)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評估區現狀為落雁路及延長部分,道路沿線主要為湖區、魚場,民居,無工業建筑,基本保持自然地貌。總體上看評估區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對地質環境影響較小。
4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貌地單元,場區地形較緩,地形坡度均<10 °,多在1~3 °之間。據區域資料和本次調查訪問、鉆探成果,場區未發現巖溶塌陷地質災害場區也不存在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其它不良地質現象,人類活動亦較少。故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質災害現狀危險性小。
5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1)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評估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地貌單元,場區地形較緩,地形坡度均<10 °,多在1~3 °之間,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建設用地在建設過程中將予以人工回填、整平,但由于場地較平坦,回填、整平工程量較小,不會形成較高的邊坡,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建設用地西部湖區地段分布有厚度較小的軟土,湖區部位回填后,工程建設時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路基挖方取土所形成的陡坎和低洼處回填后也可能產生地基不均勻沉降,但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該場區分布的粘性土層強度高、厚度大,透水性差,總體衡量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評估區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現狀地質災害。
評估區下伏泥質粉砂巖,同樣具有較高的強度,穩定性好,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評估區巖土層第(2)層為第四系中更新統沖洪積(Q2al+pl)的粘性土,層厚7.70~14.20 m,上部5 m土層自由膨脹率為18%~41%,局部具弱膨脹性,工程建設時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低層建筑物的開裂、變形,對建筑物有一定影響。
建設用地部位地段分布有厚度較小的軟土,魚塘部位回填后,工程建設時處理不當均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
因此,在評估區范圍內,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6 地質災害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
(1)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評估區地貌為湖積~二、三階地地貌單元,場區地形較緩,地形坡度均<10 °,多在1~3 °之間,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現狀地質災害,現狀不良地質現象不發育,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小。
工程建設時存在對場地的回填、整平,但規模較小,不會形成較高的邊坡,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魚塘部位回填后,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但不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綜上所述,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建設場地適宜性分區評估
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質構造簡單,地層巖性變化較小,下伏基巖普遍分布泥質粉砂巖,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建設場地應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適宜區,建設用地里部分湖區地段回填后,工程建設時處理不當可能存在地基不均勻沉降和局部塌陷問題。因此,該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建設用地適宜。
(3)防治措施及建議
評估區未發現地質災害,但存在不均勻沉降、局部塌陷等巖土工程地質問題,建議工程建設時采取以下措施:
①工程建設前,應進行詳細地質勘察,詳細查明建設用地巖溶發育情況,對項目進行合理的規劃,或避讓或采取防治工程措施。
②建筑物設計應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有關條文采取相應抗震措施。
③盡量避免抽取地下水。
④工程建設盡量避免大挖大填。
⑤建筑物基礎埋置深度應大于大氣急劇影響深度。
⑥建筑物地基處理應充分考慮不同強度巖土層間的不均勻沉降問題。
⑦工程建設時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及時疏排地表水,預防暴雨災害,防止浸泡沖刷地基。
7 結語
(1)評估區地形較簡單,地貌類型單一;場區無斷裂通過,地質、構造,巖土種類簡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場區屬低震級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屬于一般復雜區,擬建工程項目屬一般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確定為三級。
(2)擬建工程建設用地面積為101870.6 m2,評估、調查面積為309250.0 m2。
(3)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小,地質災害現狀危險性小。
(4)評估區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等。
(5)評估區擬建場地為建設用地適宜區。
(6)本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不可替代工程建設各階段地質勘察工作及相關評價工作。只能作為該項目地質概況摸底,供決策人作為新建該項目的依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