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霞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帶動了中職教育的發展。重視專業課教學、忽視文化課教學是普遍存在于中職學校教育中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導致了學生在參加工作以后雖然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但是文化基礎卻相對薄弱,這對學生的職業規劃以及發展產生著制約作用,所以重視中職語文教學在內的文化課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主義理念十分必要。該文在對中職語文教育人文內涵做出分析的基礎上,對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主義理念的滲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人文主義理念 中職語文教學 人文內涵 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41-01
1 中職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
語文學科濃縮了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重視語文教學,挖掘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并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人文主義理念的滲透十分必要。語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內涵體現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兩個方面。
(1)從中職語文教育的內容來看,語文教材的編寫一直被教育部門高度重視,語文教育內容具有著廣泛性,即包括哲學內容,也包括生活倫理等,將這些內容通過文字表現出來能夠讓學生通過語文教育內容感受到存在于人類社會的真實情感,如愛情、友情、親情等,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高尚的精神與崇高的經濟,如職業道德精神、奉獻精神、愛國主義思想等,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具有著推動作用。另外,語文教育同時也是一種審美教育,文字的華麗能夠使學生體驗到美的享受,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發揮著重要作用。
(2)從中職語文教育的教育方法來看,語文教育活動并不僅僅是對語文知識的傳授,而是呈現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情景,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提出疑問來理解教學內容,而教師則應當通過了解學生來強化語文教育針對性。語文教育并不能像理科教育一樣使用公式化、機械化、工具化的教學方法,作為一門需要感悟的學科,只有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思想的碰撞才能夠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另外,相比較中職學校中的專業課而言,語文并不會帶給學生過大壓力,所以學生也不必用應試教育的方法來應對語文學習,而可以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喜好以及興趣來發展自身能力,這對于發揮學生主體性、能動性以及創造性具有重要意義。
2 人文主義理念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2.1 樹立人文主義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觀念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樹立以人文主義理念為指導的教學觀念不僅有助于健全學生獨立人格、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同時能夠實現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要依靠課堂與教材,同時要向生活延伸,通過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教師在重視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要強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這是中職學?,F代語文教育所突出的根本要求。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育人和培養人來推動人的健康發展與全面發展,而不能對人以及人的發展造成約束與限制。當前中職學校中為了方便管理而在語文評價中采用量化考核,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雖然這種模式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是實際上卻容易引發學生反感并導致學生對語文教學產生厭倦。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觀以及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并對自身錯誤的行為與思想做出改變,所以重視強化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樹立人文主義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觀念無論是對學生發展還是對與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必要的。
2.2 突出以人為本,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中職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與教師進行交互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重視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在了解學生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做到因材施教,并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主義理念的重要體現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承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以及對同一問題的認知差異,當學生提出疑問時應當以探討的形式來為學生解答,并將學生的疑問當做學生具有學習積極性的表現并鼓勵這種表現。在教學方法確定方面,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需求和建議,從而確保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具有著較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并通過觀察學生來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并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將對教師的喜愛遷移到對語文教學的喜愛中。由此可見,突出以人為本,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重視與學生開展溝通與交流對于體現出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主義理念以及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而言具有著重要意義。
2.3 讓中職語文教學貼近社會與生活
語文學科具有著廣泛的內涵,它不僅具有人文性,同時也具有生活性,這種特點也決定了中職語文教學的空間可以向社會與生活做出無限的延伸。但是縱觀當前我國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教學空間普遍被局限于課堂之內,并且教學內容也被局限于教材與課本知識。而由于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所以容易導致學生對語文教學心生厭倦,并使學校對語文教學缺乏足夠重視。理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中的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用來詮釋社會化與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對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通過實現中職語文教學的社會化與生活化,可以體現出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感悟到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精神并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而實現中職語文教學的社會化與生活化,要求中職語文教學擺脫課堂空間和教材內容的限制,引導學生通過生活來感悟語文以及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中職語文教學效率。為此,在中職語文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的調整中,有必要將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以及將來的就業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與技能在生活以及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認識本質的基礎上給予語文學習足夠的重視。同時語文教學實現社會化和生活化的過程中要注重以下幾個重點與難點:一是重視語言表達和應用文教學,實現學生表達能力與應用文寫作能力的提高;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實際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三是轉變觀念,推動語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就業的結合,這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葛德均.語文教學呼喚人文性的回歸[J].江??v橫,2009(3).
[2] 嚴偉.試論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養[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8(2).
[3] 楊天芬.論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9).
[4] 張紅麗.淺談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策略[J].新課程(教師),2010(12).
[5] 陳勇.語文課程“工具論”的辯護與堅守[J].教育學報,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