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德惠
摘 要:在弗瑞澤等人的研究中,有學習環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影響的論述。今天我們將以課堂環境七個維度衡量,探究如何改進課堂學習環境(即學生凝聚力、學生間合作、學生間的平等、教師支持、課堂參與、任務取向及語言學習),提高學習效能。
關鍵詞:學習效能 環境控制 改變態度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219-01
學習環境是指影響學生活動以及學習效果的一切情況和條件,包括人際關系和目標取向。這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很大。當然作為受教育的客體與不能完全控制的環境,以及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的生成性,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只能在微觀角度探究。而筆者試圖從學生學習態度和認知成果角度展開討論。
1 良好學習環境的衡量標準
關于教師主導還是學生主體的爭論已經沒有必要在這里展開,因為我們要討論的并非策略和技法。顯然,“良好”的標準要從學生角度談。“理想的課堂”要兼顧“參與”、“平等”和“教師的支持”三方面行為;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師生平等對話、氛圍和諧是氣氛熱烈的鋪墊;目標教學和方向指引是教師系統科學運用教材,提高學習效能的基本方式。
2 理想的課堂要兼顧“參與”、“平等”和“教師支持”三方面行為
2.1 利用“四心”,提高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支持
很多教師認為,他們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但是每個學生個體都是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建構。因此,學生對課堂學習環境的認知很大程度取決于環境對他個人的刺激。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個體支持關注,學生得到了這種個體支持后,便會意識到教師對他個人的關注,從而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教學中,我以“四心”對待學生。首先,對學生有信心。相信每個學生都是一顆種子,在教師的悉心澆灌之下,都能發芽結果,讓學生從教師的期待眼神、言行中看到這種期待,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其次,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無論課上還是課下。課上多關心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用言行鼓勵他們參與課堂活動。課下多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學習狀況,特別是那些生活上有困難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通過談心,了解他們的困難后,給予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這樣拉近了師生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溫暖,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再有,對待學生要有熱心,不要冷漠;要細心,不要粗心。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早戀、同學之間的矛盾、分歧等,這些問題使學生帶有負面情緒,如把他們帶到課堂上,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細心、熱心,會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解決問題。
通過教師的信心、關心、熱心、細心,使所有學生的心都回到了課堂上,一顆顆鮮活的有求知欲望的心靈,經過知識的洗禮和心靈的碰撞,營造了一個分外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為英語學習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2 利用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
課標中要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關注個體差異。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作業設置以及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
首先,根據班級學生在性格、興趣、智能、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和共同性,將他們分成ABC三個層次,然后依據就近原則把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以便給學生提供許多討論學習的機會,并且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實現教育活動的最優化,讓他們感到學習既有難度與壓力,也有信心與希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目標分層
A層次學生全面落實教學目標,培養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
B層次學生落實重點的教學目標,激發興趣,樹立信心。
C層次學生知識點過關,單詞過關,夯實基礎。
課堂教學分層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層次性,教師在設置教學任務時靈活調整教學手段和方法,任務要有梯度,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A層學生吃飽,B層學生吃好,C層學生通過努力,有機會吃好。另外,課堂教學要靈活多樣,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作業布置分層
由于課堂目標不同,設計的鞏固作業也不同,尤其是學困生的作業難度要降低。課后練習題分為三個層次:基礎題,要求全體學生都完成;簡單綜合題,要求AB兩個層次的學生完成;綜合題、探究題,要求A層學生完成。同時鼓勵各層次學生,在完成本層次作業時,可選做其他層次的作業。
教學評價分層
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客觀的評價。
2.3 采用分組聯動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間的平等氛圍和凝聚力
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分成若干組后,組內互相幫助,出現了聯動的學習氛圍。在組內同時組成一對一的幫扶對子,組間形成互幫互學的氛圍。優點一:便于優生帶差生,差生促優生的良好學風,利于增強組內凝聚力,啟動學生內部活力,促進學生間的平等氛圍。優點二:便于教師指導。
另外,小組成員通過努力后,可以動態調整,針對學困生,實行目標鼓勵,可以通過活動、班會等形式,給它們展示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2.4 利用導學案,提高學生對學習取向的認識
中國的教育學家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英國的教育家說:“教師的工作不是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部交給學生,而是使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讓學生采用正確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自己。”學生只有在明確課堂任務之后,才能在課堂上有計劃的學習。
因此,我校全體英語教師積極參與到導學案的編寫、完善及使用中來。利用導學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自主學習,個性指導;合作釋疑,互助研討;精心點撥,啟發引導;鞏固訓練,整體提高。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不斷進行完善。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師生達成高度的共識—— 導學案是我們實現有效學習的必要工具。科學合理的導學案,使學生學得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3 結語
長期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態度越積極,學習效能值越高,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另一個問題是:并非“教師支持”越多,“學生參與”就越積極主動,要依據教材,依據學情,嘗試尋找臨界點,否則過而不及或隔靴搔癢。總之,構建良好的課堂環境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公程,要一邊探究,一邊總結,不斷學習,不斷嘗試。
參考文獻
[1] Fraser,B.J.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 Singapore[C]//World Scientific.2002.
[2] Anderson,G.L.,& Wallberg,H.J.Classroom climate and group learn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1989.
[3] 江光榮.中小學班級環境:結構與測量[J].心理科學,2004,27(1).
[4] 江光榮,林孟平.班級環境與學生適應性的多層性模型[J].心理科學,2005,28(6).
[5] 楊哲美.談因材施教,分層教學[J].浙江教學研究,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