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業萌++宋捷+++楊現德
摘 要:該文通過分析高校與地方經濟雙向關聯與協調發展的現狀,研究高校與區域經濟雙向關聯與協調發展的可行性,分析高校教學科研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給高校學科專業提供的平臺,提出了高校謀求與地方經濟雙贏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高等院校 地方經濟 融合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249-02
高等院校是人類文明中最先進文化的傳播場所,是最前沿文化的創新基地,負有培養高端人才,促進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社會的重要使命。當今世界,凡是經濟發達歷史悠久的地方,總能看到著名高校的影子,比如劍橋的劍橋大學,波士頓的哈佛大學,中國的清華大學等等,這些舉世聞名的高等學府都對地方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與高速發展,地方經濟對高新技術高新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高校如何抓住這個大的趨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方如何與高校展開良性互動,利用高校的人才技術優勢發展地方經濟,成為擺在高校和地方面前的一道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研究和探討高校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將高校擅長的科研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有其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高等院校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的現狀,為了謀求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雙贏的局面,我們提出以下對策:
1 高等院校學科專業的建設發展要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
高等院校學科專業的建設發展與地方經濟的結合有多種方式,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校與地方共建實訓基地模式。這種高校與地方經濟融合的表現方式并不鮮見,高等教育的發展本就離不開地方的支持,地方的發展也一定會推動高校本身層次的提高。高校與地方、社會、企業應是緊密結合的主體,建立實訓基地是高校進行校企合作,融入地方經濟的一種主要的方式。但據了解,目前高等院校的各類實訓基地主要是自建或在合作企業掛牌,尚沒有或缺少校地、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模式,已較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培養人才的需要。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畢業就失業的現象屢屢出現,大學生就業難成為困擾高校的難題之一。這個問題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部分大學生眼高手低,缺乏實踐實訓技能,走入用人單位后,無法為企業迅速創造效益,企業也沒有為剛畢業的大學生提供實踐實訓的足夠機會,而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做法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通過真實的生產實訓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技能,培養動手能力,避免了眼高手低的現象;另一方面,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所需,與高校合作,開設各種技能培訓課程或培訓班,培養畢業后即可上崗的專門人才,對培訓合格的學生,簽訂實習協議,保障其就業,這既保障了大學生的就業率,也為企業培養合格的高素質員工提供了捷徑。近年來,部分高校和企業已經在這件事上嘗到了甜頭,高校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開設地方經濟亟需的專門課程或熱門專業,與地方名企共建實訓基地,培養了一批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深化理論的應用型人才。而這些實踐實訓基地本身還可以對社會開放,成為社會職業培訓、崗位技能考核和職業技能鑒定的場所,也可以作為繼續教育的基地。
2 高等院校與地方經濟發展要進行全方位產學研的結合
所謂產學研合作,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相互合作,密切配合,為了共同的目標,利用各自所長進行全方位合作交流,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性優勢。
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高校已經從傳統的教書育人的場所,轉變為與地方經濟高度融合,相互關聯互相促進的科研院所。高校要想實現長足發展,就必須與地方經濟充分融合,在融合中體現自身價值,與地方經濟互惠互利,進行全方位的產學研結合。
要打造全方位的高校與地方產學研的結合,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由地方政府牽頭,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產學研結構和運行體制。產學研的合作離不開地方政府和全社會的參與,由地方政府主導,以市場為導向,建立二者雙作用的運行體制,可以大大加速高校的科學研究成果向地方產學研的轉化。
(2)做好產學研中各種資源的整合工作,做好產學研各方的目標定位工作。產學研的全方位合作要求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整合內部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在學科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實驗室建設等諸多方面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從而更好地適應地方社會的發展。地方政府也應做好整體布局規劃,統籌協調各方力量,明確政府、地方、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方的職責和義務,這樣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使各方在定位明確的情況下,各司其職,發揮產學研合作的最大優勢,從而讓產學研合作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3)做好產學研合作中的監督、監管和服務的能力。產學研合作涉及各方利益眾多,需要加強監督監管,用制度保證產學研合作的良性展開,對違規者要堅決處理,保證產學研合作始終沿著正確有序的軌跡運行。在具體的合作中,可以考慮引入中介服務結構,政府制定科學規范的利益分配原則和產權歸屬細則,并監督整個產學研合作的全過程,通過多種手段,建立完善產學研合作的平臺,從而推動產學研合作的不斷深入進行。
3 高等院校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要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
高校近年來的擴招,只求生源,畢業生質量參差不齊。不少高校畢業生畢業就失業,迷失在就業大軍中。高校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不能閉門造車。融入地方,融入社會需求,才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最好方向,訂單培養模式,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但訂單培養模式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僅在部分企業自辦高職院校有所開展,普通本科院校通常開展此類模式的不多。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應用類本科生在就業中越來越吃香,這從近年來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升本科院校多數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即可看出端倪。開展訂單式應用型本科教育,學生就業有保障,企業用人不需要培訓,簽約即上崗,是一個雙贏的行為。endprint
另外,高校培養人才,不應僅限于培養在校的全日制學生,要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充分利用高校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在完善高等教育培訓體系上取得突破。以山東省為例,山東是我國經濟大省,加工業眾多,對產業工人需求量極大,亟需高層次的培訓機構培養出合格的產業工人。山東高校可以根據這一需求,設立相關的培訓機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自身也可以贏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在高校融合地方經濟的過程中,實訓基地問題,學生訂單培養問題,學生就業問題等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方案或者解決辦法。
再比如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可以試點部分專業采用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非常有利于近年來正方興未艾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對人才的培養,能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畢業后更好的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4 高等院校教學要針對地方經濟發展所需人才類型實施相關職業技能教育
職業技能教育是針對某種職業,開展該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培訓,以實訓為主,輔以職業所需的專業課程知識,在實踐中培養專業人才的特色教育,職業教育與國家基礎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列為我國四大教育類型。
高等院校傳統上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技能教育有所欠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高校人才教育模式的轉變,開展針對地方發展所需的職業技能教育成為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徑。
有別于傳統教育側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職業技能教育不僅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更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訓和提高。常見的職業技能教育有電腦技能方面的培訓,軟件與動漫設計開發制作之類的培訓,汽修方面的培訓,廚師電焊等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等。過去,職業資格證書通常都是企業一線工人或管理者考取的資格證書,普通高校在校生考取的并不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轉型,對高校職業技能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高校可以通過開設職業技能教育,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的相關課程等方法,使在校的本科生也可以得到國家認可的各類技能證書,這既有利于畢業生就業,也有利于企業選擇合適的人才。由于在校期間就有針對職業技能的各種培養,社會上常常詬病的大學畢業生眼高手低現象在這些畢業生身上將大大減少。可以說,這樣的學生,出門就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到單位就能立刻上手,大大加強了大學生的競爭力,也讓企業在選擇人才時更有的放矢。
綜上所述,高校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的前途是光明和廣闊的,高等院校的產學研與地方經濟社會有充分的合作發展前景,二者的融合對接能夠充分發揮、彌補各自的科研優勢,增強科學研究的能力,提升在優勢科研方向上的競爭力。融入地方社會經濟還有利于高校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特色資源形成強有力的教學科研團隊,促進高等院校教學科研特色的培育,從而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方法論[M].經濟金融論壇,2005.
[2] 陳向榮.淺析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發展[J].經濟論壇,2007(20).
[3] 鄭存庫.地方高校科研發展的區域化聯合[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1).
[4] 邱瑜.地方高校應彰顯為地方服務的功能[J].航海教育研究,20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