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琴 穆森 邱桂蘋 章京
摘 要: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經歷從無到有,從醫院到區域醫療的發展,衛生部在《關于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到2015年,初步建立全國衛生信息化基本框架;到2020年,建立完善實用共享、覆蓋城鄉的全國衛生信息化網絡和應用系統。但是,目前醫療機構之間仍然存在“信息孤島”和“數據孤島”的現象,所以,探究區域衛生信息化的技術和發展是成功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區域衛生信息化 健康檔案 電子病歷 DOP架構 SOA架構
中圖分類號:TN91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014-03
1 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必要性
區域衛生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應用計算機先進技術,為人民群眾、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服務機構、公共衛生機構、醫療保障者、其他相關用戶等,提供衛生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分析,解決“信息孤島”,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保證健康信息再次利用,提高主管部門監管能力和效率,協同醫保、藥監、計生、公安、民政等相關部門開展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可及優質的衛生服務和全程健康管理。
《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要加強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建設并完善覆蓋全國、快捷高效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增強防疫監控、應急處置和救治能力。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9年3月17日提出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把“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列為“八大支柱”之一,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遇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2010年10月,衛生部完成了“十二五”衛生信息化建設工程規劃編制工作,初步確定了我國衛生信息化建設路線圖,簡稱“3521工程”,即“三級衛生信息平臺、5項業務應用、2個基礎數據庫和1個專用網絡”。
2 區域衛生信息化構成及其功能
根據衛生部“十二五”衛生信息化建設工程規劃,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由“三級衛生信息平臺、5項業務應用、2個基礎數據庫和1個專用網絡”構成,即建設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三級衛生信息平臺,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新農合、基本藥物制度、綜合管理5項業務應用,建設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2個基礎數據庫和1個專用網絡建設。
(1)區域衛生信息平臺。
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是醫療衛生行業的一體化平臺,實現了區域醫療衛生機構的互聯互通,以服務的方式實現數據采集、交換、整合,并提供衛生行業的基礎服務及數據服務,從而為居民、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管理者提供優質、便利的服務,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能力。建立衛生信息平臺,實現統一的數據采集和交換。數據采集內容涵蓋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臨床醫療數據、健康檔案數據、急救數據、計疫數據、婦幼數據、疾控數據、血液數據、公共衛生管理數據等;數據交換支撐行業內外、區域內外的信息共享及業務協同。
(2)公共衛生信息化。
公共衛生信息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整合公共衛生機構的業務應用系統,包括區域內已建設和未建設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包括衛生應急指揮系統、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急救一體化管理系統、計劃免疫管理系統、婦幼醫療保健管理系統、衛生監督系統、醫療救治管理信息系統、血液管理信息系統等。
(3)醫療保障信息化。
醫療保障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建立醫療保障信息網絡平臺、醫療保障數據中心、建立標準統一的新農合信息系統、醫保信息系統等應用系統,建立安全平臺,實現對系統和數據的安全管理,保障社會成員醫療服務的各種制度安排。
(4)基本藥物信息化。
基本藥物信息化可以使衛生局統籌監管藥品篩選、采購、銷售等環節,簡化了監管方式。另一方面,各種藥品的流向都追蹤到每個用藥者,促進臨床用藥更加安全、合理。
(5)綜合管理信息化。
綜合管理信息化是為了滿足衛生管理機構對醫療衛生、公共衛生的管理和分析決策的需要,實現居民健康信息的統計、分析、評估、展示及運行維護,促進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的提升。
(6)健康檔案。
建立以電子健康檔案為核心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是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重點。健康檔案主要包括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以往病史、診治情況、家族病史、現病史、體檢結果及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在發達國家,像美國、英國,許多大學、研究機構、廠商紛紛投入健康檔案的研究工作。
(7)電子病歷。
電子病歷是用電子設備(計算機、健康卡等)保存、管理、傳輸和重現的數字化的病人的醫療記錄,取代手寫紙張病歷。建立統一標準的電子病歷數據庫,實現全國范圍的看病無紙化和健康資源再利用。
(8)專用網絡。
建設醫療衛生專網,滿足醫療衛生業務系統實時傳輸和安全需求。實現所有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村服務站的網絡全覆蓋,深延伸,支持多種方式查詢到底(同時保證了疾控網絡覆蓋全面),并將與下屬醫療衛生單位的業務全部移送到醫療衛生專網,通過邊界接入放到外網用于對外使用。
3 區域衛生信息化國內外發展
3.1 國外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
在發達國家,像美國、英國,許多大學、研究機構、廠商紛紛投入區域衛生信息化的研究工作。在美國,最早的區域衛生信息化探索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以社區衛生信息網絡為主的區域衛生信息共享探索。現代美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熱潮以2004年一系列國家級的推動活動為重要里程碑,2004年1月20日美國總統George W. Bush在美國眾議院發表國情咨文時提出,要在10年內為全體美國公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2007年開始將進入“青春期”和“成熟期”,目前,美國區域衛生信息化組織數量已經達到數百家。英國利用信息技術推動醫療服務現代化,解決看病“難”等問題的努力也進行了很多年,2003年底到2004年,英國政府陸續與多家跨國衛生信息化巨頭簽署了為期10年,總金額逾60億英鎊的合同,擬搭建一個全國性的衛生信息網基礎設施,部署一系列應用服務。目前,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國家衛生信息網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成為歐洲國家級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典型代表。endprint
3.2 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
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在國家信息化進程中雖不居于領先地位,但由于衛生信息化不僅關系到社會全體居民健康利益,而且發達國家的衛生信息化為IT廠商創造了巨大市場利潤空間,中國衛生信息化市場已經引起眾多廠商的關注。
目前,各省(區、市)衛生廳(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既滿足了正常工作需要,也為將來信息化建設打下基礎,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區、市)衛生廳(局)按照國家標準建成了標準的中心機房,設有內、外隔離的局域網絡。全國各地在醫療衛生的各個領域建立了很多應用系統,產生了大量寶貴的衛生醫療信息數據。各地已建設完成的信息系統約有120個,正在實施的新建系統約40個,規劃中的系統約有100個。不僅提高了醫院的運行與管理,也為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各地積極開展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幾乎所有地區已經將省級數據共享平臺作為重點建設項目。其中部分地區已經啟動該項目建設,個別地區已經建設完成,大部分地區處于規劃立項階段。
目前,上海、北京等區域在衛生信息化方面的有著先進經驗:上海市啟動“基于市民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共享工程”,以市民健康管理為核心,建設上海健康信息網,實現人人享有電子健康檔案,使公共衛生機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和居民有效共享和利用健康信息,為市民開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信息支撐。北京市啟動了“基于電子病歷和居民健康檔案的醫藥衛生信息化工程”,北京衛生信息化建設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一個網絡、兩級平臺、三個基礎數據庫”。
3.3 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衛生信息化總體水平較低,發展不均衡,衛生信息標準建設相對滯后,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化,亟待建立以居民電子病歷和健康檔案為中心的市級醫療衛生信息共享體系,實現跨業務條線、跨地域層面實現醫療衛生信息的互聯互通,將成為拓展業務模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面臨如下問題與挑戰:
(1)衛生資源戰略規劃數據缺失,各地區發展不均衡。
(2)業務條塊分割,亟待資源共享。
(3)缺乏完善的信息標準。
(4)項目建設模式多樣。
(5)不同系統獨立運行。
(6)業務系統垂直建設的局限。
(7)缺乏資金和人才保障。
4 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關鍵技術
區域衛生信息化項目由于大量遺存信息系統的異構性和標準不統一,導致復雜性高、風險大,也是企業、跨企業復雜應用領域的共性問題。利用HL7、DOP、SOA等關鍵技術能有效緩解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難點。
4.1 DOP架構
DOP(Domain Operating Platform),稱為領域操作平臺,是為了解決像醫療健康領域等知識密集型應用領域“信息孤島”的問題。DOP的技術核心:一個動態建模體系和兩個核心引擎,其中動態建模體系包括方法學,實現技術,工具軟件,應用軟件框架等,兩個核心引擎包括領域概念物理引擎、領域概念描述模型MDT、一系列核心功能和服務模塊,如圖1所示。
DOP的領域動態建模體系,也簡稱為MDT(Meta Data Type)建模是DOP的創新技術之一。MDT建模體系主要由模型引擎、MDT建模及模型管理服務、MDT建模工具軟件(MDT Designer, MDT Browser)等構成[4]。
4.2 HL7
HL7全稱是“Health Level Seven(健康信息交換第七層標準)”,是在所有衛生服務領域中,特別是提供門診與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即醫院)之間的電子數據交換標準。HL7標準主要著眼于解決出現在第7層通訊軟件和硬件的功能應用等級上的問題,從而適用于運行在不同的系統環境中不可兼容的軟件和數據結構之間的通訊。HL7的目標是促進衛生服務領域的信息交流,為衛生服務計算機應用軟件之間的數據交換提供標準,消除或顯著減少用戶界面程序和所必需的程序維護,提高醫療系統之間數據信息共享的程度。
HL7信息傳輸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信息(Message):HL7共歸納了84種信息類型(Message type),每種信息類型用于定義信息目的和用途,每條信息由若干消息段組成(如ADT表示入院、出院和轉院的相關信息);
(2)消息段(Segment):HL7共有110個消息段,每個消息段由到組數據字段(Data field)組成,每一消息段都有相應的名稱,用于界定其內容或功能。如,Message Header(MSH),Event Type(EVN),Patient ID(PID), and Patient Visit(PV1).消息段分為:必須、可選、可重復三種類型;
(3)字段(Fields):是一個字符串。字段須定義其位置、長度、數據類型(HL7共有利于3種數據類型)、選擇類型、重復性;
(4)表(Table):分為HL7標準表和用戶自定義表兩種。其中HL7標準表(118個)為HL7規定必須使用的表;用戶自定義表(185個)為HL7推薦使用的表。
4.3 SOA架構
SOA是一個組件模型,其原理是將不同的單元封裝成不同的服務。服務構成了SOA的功能塊,能被發布,可以以一種統一的方式進行交互,或被其他應用程序所使用。
在一個SOA架構下,客戶端應用程序使用業務功能的服務而不是直接調用業務對象的函數。服務層向客戶端提供封裝了業務邏輯的黑盒子。SOA的基本原則是某一層只能與相鄰的層次進行通信。這樣可以降低一些與客戶端應用程序請求和響應需穿越復雜對象模型所導致的復制性,同時分離組件的職責,為故障容錯、簡化修改維護工作、有效管理錯誤提供了方便[7]。
SOA具有以下五個特征:可重用、松耦合、定義的接口、無狀態的服務設計、基于開放標準。
在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中使用SOA時,要保證提供的服務是符合HL7、DICOM、CDA等國際和業內統一的醫療規范與標準,所以連接平臺的任何一個終端系統都可以以規范的方式使用這些服務,而平臺完成服務和功能后要對業務邏輯進行封裝,從而為居民開展醫療業務協同、衛生服務聯動和健康管理。
5 結語
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能夠為居民提供持續高效的健康管理,促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均等化;為主管部門提供決策的信息化手段,提高衛生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為實現醫療資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工具,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保證健康信息再次利用。事實上,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面臨很多挑戰,例如標準體系缺乏、信息采集和利用流程不夠規范,我們只有對這些挑戰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討有關對策才能更好地進行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為實現現代化城市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Z].2009-05.
[2] 樊小玲.區域衛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08.
[3] 陳剛,白尚旺,黨偉超.基于HL7標準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0.
[4] 李華才.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任重道遠[J].中國數字醫學,2008.
[5] 李磊.探究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J].廣州醫藥,2009.
[6] 吳汝明,辛小霞,鄒賽德.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臺研究與實現[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1.
[7] 陳先波,金盾,金新政.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探究[J].衛生質量管理,2011.
[8] 劉曉,俞志元.美國醫院和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借鑒[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0.endprint
3.2 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
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在國家信息化進程中雖不居于領先地位,但由于衛生信息化不僅關系到社會全體居民健康利益,而且發達國家的衛生信息化為IT廠商創造了巨大市場利潤空間,中國衛生信息化市場已經引起眾多廠商的關注。
目前,各省(區、市)衛生廳(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既滿足了正常工作需要,也為將來信息化建設打下基礎,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區、市)衛生廳(局)按照國家標準建成了標準的中心機房,設有內、外隔離的局域網絡。全國各地在醫療衛生的各個領域建立了很多應用系統,產生了大量寶貴的衛生醫療信息數據。各地已建設完成的信息系統約有120個,正在實施的新建系統約40個,規劃中的系統約有100個。不僅提高了醫院的運行與管理,也為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各地積極開展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幾乎所有地區已經將省級數據共享平臺作為重點建設項目。其中部分地區已經啟動該項目建設,個別地區已經建設完成,大部分地區處于規劃立項階段。
目前,上海、北京等區域在衛生信息化方面的有著先進經驗:上海市啟動“基于市民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共享工程”,以市民健康管理為核心,建設上海健康信息網,實現人人享有電子健康檔案,使公共衛生機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和居民有效共享和利用健康信息,為市民開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信息支撐。北京市啟動了“基于電子病歷和居民健康檔案的醫藥衛生信息化工程”,北京衛生信息化建設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一個網絡、兩級平臺、三個基礎數據庫”。
3.3 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衛生信息化總體水平較低,發展不均衡,衛生信息標準建設相對滯后,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化,亟待建立以居民電子病歷和健康檔案為中心的市級醫療衛生信息共享體系,實現跨業務條線、跨地域層面實現醫療衛生信息的互聯互通,將成為拓展業務模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面臨如下問題與挑戰:
(1)衛生資源戰略規劃數據缺失,各地區發展不均衡。
(2)業務條塊分割,亟待資源共享。
(3)缺乏完善的信息標準。
(4)項目建設模式多樣。
(5)不同系統獨立運行。
(6)業務系統垂直建設的局限。
(7)缺乏資金和人才保障。
4 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關鍵技術
區域衛生信息化項目由于大量遺存信息系統的異構性和標準不統一,導致復雜性高、風險大,也是企業、跨企業復雜應用領域的共性問題。利用HL7、DOP、SOA等關鍵技術能有效緩解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難點。
4.1 DOP架構
DOP(Domain Operating Platform),稱為領域操作平臺,是為了解決像醫療健康領域等知識密集型應用領域“信息孤島”的問題。DOP的技術核心:一個動態建模體系和兩個核心引擎,其中動態建模體系包括方法學,實現技術,工具軟件,應用軟件框架等,兩個核心引擎包括領域概念物理引擎、領域概念描述模型MDT、一系列核心功能和服務模塊,如圖1所示。
DOP的領域動態建模體系,也簡稱為MDT(Meta Data Type)建模是DOP的創新技術之一。MDT建模體系主要由模型引擎、MDT建模及模型管理服務、MDT建模工具軟件(MDT Designer, MDT Browser)等構成[4]。
4.2 HL7
HL7全稱是“Health Level Seven(健康信息交換第七層標準)”,是在所有衛生服務領域中,特別是提供門診與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即醫院)之間的電子數據交換標準。HL7標準主要著眼于解決出現在第7層通訊軟件和硬件的功能應用等級上的問題,從而適用于運行在不同的系統環境中不可兼容的軟件和數據結構之間的通訊。HL7的目標是促進衛生服務領域的信息交流,為衛生服務計算機應用軟件之間的數據交換提供標準,消除或顯著減少用戶界面程序和所必需的程序維護,提高醫療系統之間數據信息共享的程度。
HL7信息傳輸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信息(Message):HL7共歸納了84種信息類型(Message type),每種信息類型用于定義信息目的和用途,每條信息由若干消息段組成(如ADT表示入院、出院和轉院的相關信息);
(2)消息段(Segment):HL7共有110個消息段,每個消息段由到組數據字段(Data field)組成,每一消息段都有相應的名稱,用于界定其內容或功能。如,Message Header(MSH),Event Type(EVN),Patient ID(PID), and Patient Visit(PV1).消息段分為:必須、可選、可重復三種類型;
(3)字段(Fields):是一個字符串。字段須定義其位置、長度、數據類型(HL7共有利于3種數據類型)、選擇類型、重復性;
(4)表(Table):分為HL7標準表和用戶自定義表兩種。其中HL7標準表(118個)為HL7規定必須使用的表;用戶自定義表(185個)為HL7推薦使用的表。
4.3 SOA架構
SOA是一個組件模型,其原理是將不同的單元封裝成不同的服務。服務構成了SOA的功能塊,能被發布,可以以一種統一的方式進行交互,或被其他應用程序所使用。
在一個SOA架構下,客戶端應用程序使用業務功能的服務而不是直接調用業務對象的函數。服務層向客戶端提供封裝了業務邏輯的黑盒子。SOA的基本原則是某一層只能與相鄰的層次進行通信。這樣可以降低一些與客戶端應用程序請求和響應需穿越復雜對象模型所導致的復制性,同時分離組件的職責,為故障容錯、簡化修改維護工作、有效管理錯誤提供了方便[7]。
SOA具有以下五個特征:可重用、松耦合、定義的接口、無狀態的服務設計、基于開放標準。
在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中使用SOA時,要保證提供的服務是符合HL7、DICOM、CDA等國際和業內統一的醫療規范與標準,所以連接平臺的任何一個終端系統都可以以規范的方式使用這些服務,而平臺完成服務和功能后要對業務邏輯進行封裝,從而為居民開展醫療業務協同、衛生服務聯動和健康管理。
5 結語
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能夠為居民提供持續高效的健康管理,促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均等化;為主管部門提供決策的信息化手段,提高衛生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為實現醫療資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工具,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保證健康信息再次利用。事實上,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面臨很多挑戰,例如標準體系缺乏、信息采集和利用流程不夠規范,我們只有對這些挑戰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討有關對策才能更好地進行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為實現現代化城市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Z].2009-05.
[2] 樊小玲.區域衛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08.
[3] 陳剛,白尚旺,黨偉超.基于HL7標準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0.
[4] 李華才.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任重道遠[J].中國數字醫學,2008.
[5] 李磊.探究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J].廣州醫藥,2009.
[6] 吳汝明,辛小霞,鄒賽德.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臺研究與實現[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1.
[7] 陳先波,金盾,金新政.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探究[J].衛生質量管理,2011.
[8] 劉曉,俞志元.美國醫院和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借鑒[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0.endprint
3.2 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
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在國家信息化進程中雖不居于領先地位,但由于衛生信息化不僅關系到社會全體居民健康利益,而且發達國家的衛生信息化為IT廠商創造了巨大市場利潤空間,中國衛生信息化市場已經引起眾多廠商的關注。
目前,各省(區、市)衛生廳(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既滿足了正常工作需要,也為將來信息化建設打下基礎,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區、市)衛生廳(局)按照國家標準建成了標準的中心機房,設有內、外隔離的局域網絡。全國各地在醫療衛生的各個領域建立了很多應用系統,產生了大量寶貴的衛生醫療信息數據。各地已建設完成的信息系統約有120個,正在實施的新建系統約40個,規劃中的系統約有100個。不僅提高了醫院的運行與管理,也為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各地積極開展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幾乎所有地區已經將省級數據共享平臺作為重點建設項目。其中部分地區已經啟動該項目建設,個別地區已經建設完成,大部分地區處于規劃立項階段。
目前,上海、北京等區域在衛生信息化方面的有著先進經驗:上海市啟動“基于市民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共享工程”,以市民健康管理為核心,建設上海健康信息網,實現人人享有電子健康檔案,使公共衛生機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和居民有效共享和利用健康信息,為市民開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信息支撐。北京市啟動了“基于電子病歷和居民健康檔案的醫藥衛生信息化工程”,北京衛生信息化建設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一個網絡、兩級平臺、三個基礎數據庫”。
3.3 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衛生信息化總體水平較低,發展不均衡,衛生信息標準建設相對滯后,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化,亟待建立以居民電子病歷和健康檔案為中心的市級醫療衛生信息共享體系,實現跨業務條線、跨地域層面實現醫療衛生信息的互聯互通,將成為拓展業務模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面臨如下問題與挑戰:
(1)衛生資源戰略規劃數據缺失,各地區發展不均衡。
(2)業務條塊分割,亟待資源共享。
(3)缺乏完善的信息標準。
(4)項目建設模式多樣。
(5)不同系統獨立運行。
(6)業務系統垂直建設的局限。
(7)缺乏資金和人才保障。
4 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關鍵技術
區域衛生信息化項目由于大量遺存信息系統的異構性和標準不統一,導致復雜性高、風險大,也是企業、跨企業復雜應用領域的共性問題。利用HL7、DOP、SOA等關鍵技術能有效緩解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難點。
4.1 DOP架構
DOP(Domain Operating Platform),稱為領域操作平臺,是為了解決像醫療健康領域等知識密集型應用領域“信息孤島”的問題。DOP的技術核心:一個動態建模體系和兩個核心引擎,其中動態建模體系包括方法學,實現技術,工具軟件,應用軟件框架等,兩個核心引擎包括領域概念物理引擎、領域概念描述模型MDT、一系列核心功能和服務模塊,如圖1所示。
DOP的領域動態建模體系,也簡稱為MDT(Meta Data Type)建模是DOP的創新技術之一。MDT建模體系主要由模型引擎、MDT建模及模型管理服務、MDT建模工具軟件(MDT Designer, MDT Browser)等構成[4]。
4.2 HL7
HL7全稱是“Health Level Seven(健康信息交換第七層標準)”,是在所有衛生服務領域中,特別是提供門診與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即醫院)之間的電子數據交換標準。HL7標準主要著眼于解決出現在第7層通訊軟件和硬件的功能應用等級上的問題,從而適用于運行在不同的系統環境中不可兼容的軟件和數據結構之間的通訊。HL7的目標是促進衛生服務領域的信息交流,為衛生服務計算機應用軟件之間的數據交換提供標準,消除或顯著減少用戶界面程序和所必需的程序維護,提高醫療系統之間數據信息共享的程度。
HL7信息傳輸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信息(Message):HL7共歸納了84種信息類型(Message type),每種信息類型用于定義信息目的和用途,每條信息由若干消息段組成(如ADT表示入院、出院和轉院的相關信息);
(2)消息段(Segment):HL7共有110個消息段,每個消息段由到組數據字段(Data field)組成,每一消息段都有相應的名稱,用于界定其內容或功能。如,Message Header(MSH),Event Type(EVN),Patient ID(PID), and Patient Visit(PV1).消息段分為:必須、可選、可重復三種類型;
(3)字段(Fields):是一個字符串。字段須定義其位置、長度、數據類型(HL7共有利于3種數據類型)、選擇類型、重復性;
(4)表(Table):分為HL7標準表和用戶自定義表兩種。其中HL7標準表(118個)為HL7規定必須使用的表;用戶自定義表(185個)為HL7推薦使用的表。
4.3 SOA架構
SOA是一個組件模型,其原理是將不同的單元封裝成不同的服務。服務構成了SOA的功能塊,能被發布,可以以一種統一的方式進行交互,或被其他應用程序所使用。
在一個SOA架構下,客戶端應用程序使用業務功能的服務而不是直接調用業務對象的函數。服務層向客戶端提供封裝了業務邏輯的黑盒子。SOA的基本原則是某一層只能與相鄰的層次進行通信。這樣可以降低一些與客戶端應用程序請求和響應需穿越復雜對象模型所導致的復制性,同時分離組件的職責,為故障容錯、簡化修改維護工作、有效管理錯誤提供了方便[7]。
SOA具有以下五個特征:可重用、松耦合、定義的接口、無狀態的服務設計、基于開放標準。
在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中使用SOA時,要保證提供的服務是符合HL7、DICOM、CDA等國際和業內統一的醫療規范與標準,所以連接平臺的任何一個終端系統都可以以規范的方式使用這些服務,而平臺完成服務和功能后要對業務邏輯進行封裝,從而為居民開展醫療業務協同、衛生服務聯動和健康管理。
5 結語
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能夠為居民提供持續高效的健康管理,促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均等化;為主管部門提供決策的信息化手段,提高衛生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為實現醫療資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工具,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保證健康信息再次利用。事實上,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面臨很多挑戰,例如標準體系缺乏、信息采集和利用流程不夠規范,我們只有對這些挑戰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討有關對策才能更好地進行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為實現現代化城市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Z].2009-05.
[2] 樊小玲.區域衛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08.
[3] 陳剛,白尚旺,黨偉超.基于HL7標準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0.
[4] 李華才.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任重道遠[J].中國數字醫學,2008.
[5] 李磊.探究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J].廣州醫藥,2009.
[6] 吳汝明,辛小霞,鄒賽德.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臺研究與實現[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1.
[7] 陳先波,金盾,金新政.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探究[J].衛生質量管理,2011.
[8] 劉曉,俞志元.美國醫院和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借鑒[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