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青++馮麗榮
摘 要:2013年,小麥散黑穗病在河北省康保縣發病面積較大,為害較重。為此就2013年該病在康保縣的流行原因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控對策,用以指導來年農業生產。
關鍵詞:小麥散黑穗病 流行原因 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b)-0228-02
康保縣地處河北省北部壩上高原,東、西、北均與內蒙古相接。全縣耕地面積9.7萬hm2,春小麥是本縣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2013年,全縣共種植春小麥2.8萬hm2。其中散黑穗病不同程度發生面積1.7 hm2占總面積的60.7%,造成小麥減產,發病較重地塊所產小麥失去商品性,只能作為畜牧飼料,對來年的春小麥種植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分析散黑穗病的發生發展原因、及時提出防控對策,對指導今后預防和控制病害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1 癥狀及發病規律
1.1 癥狀
小麥散黑穗病俗稱黑疸、烏麥、灰包、槍桿等。散黑粉菌(Ustilago nuda)屬于擔子菌亞門黑粉菌屬。冬孢子略呈球形或近球形,淺黃色至茶褐色,表面生有微細突起。在冬、春麥區地均有發生,只侵害小麥,個別地塊發病較重。一般病株較矮而直立,病株抽穗略早于健株,小穗畸型。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層灰色薄膜,小穗全被病菌破壞,種皮、穎片、子房全部變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病穗抽出前,膜已破裂。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風雨吹沖散,只剩個裸露的穗軸,在穗軸節部可見到殘余的黑粉。病穗上的小穗在大多數情況下全部被毀,有時只有下部小穗受害,而上部小穗能結實。一株發病,通常主桿及分蘗全部出現病穗,但有時部分分蘗可逃避病菌的危害而正常結實,這種現象在抗病品種中較為常見。病菌主要危害穗部,偶爾在葉片和莖稈上也會長出黑色條狀孢子堆。
1.2 發病規律
散黑穗病菌主要是由種子內部帶菌傳播,帶病種子播種后,病菌與種子同時發芽,侵入寄主組織。病菌侵入后,菌絲蔓延到幼苗生長錐,以后隨著植株生長點向上生長而伸長,最后在穗部形成孢子。小麥開花時,病株上飛散出的病菌孢子落到麥花的柱頭上,發芽并長成菌絲侵入子房,以后即潛伏在麥粒內部,在其中休眠,當年不表現癥狀,病粒和健粒外表沒有差別,次年發病,完成侵染循環。小麥開花期氣溫低,濕度高,結露、下霧或下小雨有利于病菌孢子的發芽和侵入,種子帶菌率較高,下一年用這樣的種子播種,發病率就高。開花期干旱,種子帶菌率低,下一年發病率也就低。
2 流行原因分析
2.1 氣候條件
小麥散黑穗病流行與氣候因素密切相關。病菌冬孢子發育最適溫度為20 ℃~25 ℃,最低溫度5 ℃,最高溫度35 ℃。病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4 ℃~30 ℃,最低溫度為6 ℃,最高溫度為30 ℃~34 ℃。人工接種試驗證明,在相對濕56%~85%和11%~30%時,發病率分別為92%和22%。2013年的氣候條件有利病菌發育和侵染。
2.1.1 氣溫
據本縣氣象部門觀測,2013年小麥生長期5~6月平均氣溫略高于往年,而小麥揚花期7月因陰雨天較多氣溫較往年略低,平均氣溫18℃(表1),適易的溫度滿足小麥散黑穗病流行發病條件。
2.1.2 相對濕度
2013年6至7月份田間平均相對濕度較高,6月份三旬田間平均相對濕度均在60%以上,7月份三旬田間平均相對濕度在70%以上,其中6至7月份日平均相對濕度在70%以上天數33d,日平均相對濕度在80%以上天數13d,田間低溫、高濕的環境為病菌擴散和侵染假造了有利條件。
2.1.3 陰雨日
2013年6至7月份陰雨日和降雨量比歷年平均偏多,有利于病菌菌絲的發育和厚垣孢子的形成,6月份連續3天以上的陰雨日4次,分別為6月2~6日4 d、6月14~16日3 d、6月23~25日3 d、6月27日~30日4 d,7月份連續5天以上的陰雨日3次,分別為月7~11日5 d、7月18~22日5 d、7月27~25日3 d、6月27日~31日5 d(表2),此階段處于春小麥拔節期至揚花期,有利于病菌菌絲的發育和厚垣孢子的形成、擴散與侵染,不僅對當年小麥造成減產,同時提高了來年種子的帶菌率。
2.2 種子帶菌
種子帶菌是病害發生的根源,據康保縣植物保護站調查,1012年,該病在田間只是個別地塊零星發生,全縣平均發病率只有0.3%,未引起重視,致使該病發生蔓延。同時近年有部分農戶從其他春麥區私自引入麥種,由于是常規種子,農戶自用,未經植物檢疫,造成病菌帶入。
2.3 藥劑防治
由于多年春小麥散黑穗病一直發病較輕,大部分農戶不采取藥劑拌種進行防治,認為拌與不拌都一樣,有幾株也不影響產量與質量。經調查采取藥劑拌種防治小麥散黑穗病的農戶只占11.6%,認為應進行拌種防治而未拌種了農戶占47%,認為拌與不拌一樣,只和年季有關的占16.3。農民的防控意識淡薄對病害流行有很大關系。
2.4 栽培與管理方式
由于當地外出打工人口較多,留村農戶種植土地面積較大,大多農戶改變過去的栽培與管理方式,80%以上農戶采取小壟密植不中耕的粗放栽培與管理方式,全靠廣種薄收。2013年雨水偏多,成苗率高、分蘗多,造成田間群體密度過大,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同時不進行中耕除草,造成雜草爭光爭養分,作物根系呼吸不暢,以上因素導致植株體質弱抗病能力降低。
3 防控對策
(1)做好監測預警工作。春小麥散黑穗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農業和氣象部門要聯合協作,做好小麥散黑穗病監測預警工作,通過發布農業病蟲預測信息及農業培訓加強病害預警工作。(2)加強檢疫工作。麥類黑穗病的防治應采用以加強檢疫和種子處理為主,引導農戶在調種時及時與農業部門聯系,加強檢疫工作,防止病害隨種子或商品糧傳入我縣。(3)強化農業防治。①藥劑拌種。藥劑拌種是防治小麥黑穗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用種子重量0.08%~0.1%的20%三唑酮乳油拌種。也可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0.1 kg,拌麥種50 kg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1 kg,對水5kg,拌麥種50 kg,拌后堆悶6小時,防效達90%以上,可兼治腥黑穗病。②建立無病種子田。無病留種田應設在遠離大面積麥田300 m以外的地方。小麥抽穗前,注意對種子田的檢查,及早撥除殘留的病穗,帶到田外深埋,以保證種子完全不受病菌的侵染。(4)改變栽培管理方式。采取寬壟栽培,保持植株群體密度18~20萬株/hm2,中耕除草松土,提高植株光合作用能力,保證根系呼吸暢通,增強植株抗病能力。(5)提高農戶防控意識。通過農業培訓,發放宣傳資料,田間技術指導,增強農戶防控意識,提高防控率。endprint